分类
关键词网

写梅花清高孤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写梅花清高孤傲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曹***
2022-06-09
    梅花是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象出现 在古代诗词中,历代诗人歌咏不迭。纵览古代咏梅诗词,我们会感觉到,这种意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历代诗人的传承、拓展、光大,梅花的象征意义在不断地升华。
  魏晋时期,梅花作为一种美的象 征,出现在诗歌里。晋代的陆凯从南方折一枝梅花,托驿使带到长安送给至友范晔并附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心目中的梅花象征着美好的春天、纯真的友情。
  从魏晋到六朝,对梅花的歌咏大多侧重于自然的物象,赏悦其美而又哀伤其落。诗人们希望美好的事物能长留世间,但是花开花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转而对梅花的飘零心生哀叹,较多的抒发梅花落的伤情,甚至把梅花的凋谢与闺怨联系起来。
    所谓“可惜阶下梅,飘荡逐风回。”(鲍泉《咏梅花》)“东风吹梅畏落尽,贱妾为此敛蛾眉”。到了唐代,诗中的梅花意象已渐 渐走出自然客观表现的局限。梅花的曲折多姿、经霜耐寒、幽香粉艳的特征,激发了诗人更多的激情与灵感,由感官向心灵开拓,梅花开始被赋予品格操守的内涵。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朱庆馀《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涧梅寒正发,莫信笛中吹。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许浑《看早梅》)梅花傲霜斗雪、素艳清香的习性,成为诗歌中新的意境。宋代是大兴恋梅之风的时代,诗 人词客一般都有多首梅花诗词存世,有学者统计宋代咏梅诗词的总量,是此前历代咏梅诗词总量的47.6倍。
    苏轼、陆游、范成大、陈亮等写了许多咏梅诗词。因“落梅诗案” 一再被黜,坐废十年的刘克庄留下梅诗130余首。更有那位堪称“咏梅专业户”的张道洽,一生写梅诗300多首。这一时期,诗人们在渲染梅花色 白香清的物象特征的同时,比唐代诗人更注重从寂寞野处、凌寒早芳等特征演绎其高尚的意义,梅花意象逐步成为人格情操的象征。
    特别是宋初隐逸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梅花的孤高芳洁。从此以后,诗人词客们的咏梅之作,大都以推崇梅花的这一性格为基调。  “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苏轼)“水月精神玉雪胎,乾坤清气化身来。”(王从叔《浣溪沙 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琪《梅花》)梅花的孤高绝俗、贞洁自爱成为君子情操的代名词,成为诗人品格风骨的自我写照。
    南宋 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人,他们都是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有共同的政治抱负,而又往往有志难伸,他们也都爱以梅花的标格比拟自己。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陆游《落梅》)是在以梅花的劲节自比。陈亮《浪淘沙·梅》一词中有“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之句,乃以梅花的清高自比。  辛弃疾喟叹“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临江仙·探梅》)则以梅花冰肌玉骨的仪态自诩。宋代的诗人词客不仅留给后人数 量众多的梅花诗词,更把梅花这一特定意象提升到新的境界,成为中国梅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