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关键词网

关于树立全民环保的意识

关于树立全民环保的意识

请帮忙写一篇关于树立全民环保意识的论文,字数5000字

z***
2022-04-09
    加强全民环境教育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供你参考) 摘 要: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探讨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全民环境教育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意识;环境教育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时,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报告高屋建瓴,赋予了环境保护丰富的社会人文内涵,标志着环境保护成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下面,本人就如何加强全民环境教育,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浅谈几点看法: 1.生态文明的内涵 1.1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1.2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改变。
     1.3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运转形态上看,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提高群众保护环境意识,不失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
    发挥环境教育作用,就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2.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全民环境教育对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促进环保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发挥着先导、基础、保障和监督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2.1全民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人类社会告别原始愚昧以后,历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既体验了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快速发展的愉悦,也饱受了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危机之痛楚,开始了对文明发展历程的深沉思索。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既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未来的美好展望。  建设生态文明,教育要先行。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是检验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环境保护是新时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事件时有发生,全民生态意识亟待提高。只有加强全民生态教育,使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才会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自觉践行生态文明。   2.2全民环境教育是新时期提高公民环境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
  环境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意识形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实践证明,如果是仅仅熟悉环保法律法规,掌握环保科技知识,而缺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的道德观,就难以形成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
  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教育已经从最初的环保部门牵头发动号召,到今天逐步形成了环境宣传社会化的大格局,宣传、教育、出版、科技、法律等许多部门都在按照职责分工从事环境宣教工作,全民环境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从一般性的宣传教育向深层次宣传教育转变,从普及法律法规、普及科学知识向进一步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道德观转变,通过扎实做好全民环境教育工作,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人,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3全民环境教育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最近两年,随着环境问题以水灾、旱灾、雪灾等形式逼近大众生活,公众对环保的注意力与日俱增,各种主题的环保活动也不失时机地掀起了高潮,不仅有针对中小学生的手拉手共建地球村、清洁地球妈妈等活动,还有针对成人的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创建及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达标等政府行为,随着国家环保总局上升为环保部,媒体上“环保”二字更是成了出镜明星,似乎全民环保的时代已经来临。
    不过,真要问问别人如何参与环保事业,大部分只是认为不乱扔垃圾、打扫自己周围的环境、少用塑料袋、植树造林等等。应该说,这只是很简单的参与方式,光靠老百姓做些具体的小事,只能起到装饰门脸的作用。
  大家并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是干什么的,并没有从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做到,全民的环保意识并没有真正的提高。   举例来说,深圳中学孙凝、席骋、骆泳铭等到同学在2006年曾做过一次环保意识调查,调查发现100%的受调查者都表示听说过垃圾分类,但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的仅占10% ,而经常使用的却占了90%;在外就餐时特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仅占11%,而经常使用的却占了89%。
    虽然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已经是妇孺皆知,但仍有大半的人士使用塑料袋与一次性餐具的。说明群众对环境保护有了认识,但对保护环境的行动却没有意识。国务院为了对提高公民意识和规范公民环保行为出台了“限塑令”,其目的不但是为了减少白色污染,更重要的是让全民意识到“小行动,大改变”的环保理念,是全社会参与环保的具体体现。
    因此,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是新时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3.加强全民环境教育的措施 3.1 营造一个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环境。 人们的意识、能力和社会实践是否能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首先在于我们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道德与法制的全民教育,提高全民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为和能力。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最重要的是从规范公众良好的环保行为入手。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生态道德意识的公众就会有一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时特别强调“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
  这里告诉我们,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与法律意识,从而使以科学的态度善待自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道德自觉,无疑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务。
     全民生态文明程度的提高,不仅需要我们用一定的生态文明原则和规范来教育各个层次的社会成员,使受教育者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明确其善恶标准,而且需要我们注重人们个体实践生态文明的能力培养,它包括人的生态文明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选择能力、实践能力、承载能力以及生态问题的抵抗能力等。
    同时,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我们应当加强对培养生态文明实践能力工作的研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以更加有利于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
   3.2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约束机制。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规范约束方式,这里包括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  生态问题的产生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提出,要求我们以一种发展的眼光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关系,寻求德法并举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约束机制。
   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软约束”,相对于法律规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自我控制和约束力。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始终起着有效的调节作用。  任何一种社会活动的有序、协调发展,都离不开一定道德规范的整合和调适。
  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赖于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亦即解决发展、科技、消费活动与生态平衡的矛盾问题,需要人们具备生态道德自觉,需要人们以生态道德责任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需要以生态道德规范来评价和约束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和行为。
     法律规范作为一种“硬约束”,以其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形成不得不遵循或服从的意识。法的维持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属于“他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对于维护人们解决生态问题的权利和义务,具有道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才能培养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自觉性的“经济人”、“文化人”和“社会人”,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一切生态失范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社会生态文明程度。   3.3开展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培训。
   3.3.1开展面向各决策层的教育培训。把党、干校等作为全民环境教育的基地,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把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决策能力等内容纳入培训内容,落实师资、学员、计划、时间、质量要求。
  确定环境教育骨干教师,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举办环境教育讲座。  政府主管领导将全民环境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专门听取环境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3.3.2开展党政机关国家公务人员的环境教育。
  党政机关承担起对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环境教育工作,将环境教育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建立公务员环境教育组织网络,举办环境教育专题培训。   3.3.3开展排污企业员工的环境教育。
  联合有关组织深入企业开展以清洁生产为主题的培训活动,普及清洁生产技能和方法,在企业内部建立污染预防机制,形成全员污染防治的格局。 3.3.4开展农村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政府将培训农民环境教育师资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把环境教育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农村全民环境教育基层网络负责人、乡镇农技推广干部、农民开展培训。
     3.4拓宽环境教育的渠道。 3。4。1利用宣传媒体开展环境教育。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农村广播站、农村宣传栏、社区宣传栏等媒体的宣传功能,设立环境教育宣传阵地,定期播放全民环境教育学习内容、环境保护公益广告、全民环境教育宣传口号,努力营造环境保护舆论氛围。
     3。4。2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围绕创建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等重点工作,精心策划和组织“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境纪念日的宣传活动,加强宣传、文化、农业、科技等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开展环保主题的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读书活动,使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3。4.3利用试点工作深化环境教育工作。在公务员、工人、农民等不同层面确定不同的环境教育工作试点,并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试点工作。在工作中注重区别不同的试点方向,并及时开展有效地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难点问题,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并及时总结、推广、交流试点先进经验。
     参考资料: 《环保意识调查报告》深圳中学 孙凝、席骋、骆泳铭等 2006年7月29日 推荐一个环境保护论文网址 。

风***
2022-04-09
    建设循环经济树立环保意识: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类能创造和使用工具,还能用特殊的文字符号去解释自然。就是说,人类比其它动物更具有一种科技能力。借助这种能力,人类才能创造出大自然中本不存在的东西――人类文明。
   科技在不断演化,人类文明也在不断演化。  一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由渔猎采集文明向传统农耕文明转型。传统农耕文明经历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青铜时代,中国的商朝和西周王朝属青铜时代。
  第二个阶段是黑铁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属黑铁时代。随着铁冶炼和铸造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适应不了新生产力的要求而开始崩溃。  直到秦王朝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一个“铁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华文明得以成型。
  农耕文明一万年以来虽有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但人类总的来说是稳定和安全的,因为当时的科技主流顺应了自然法则。传统的农耕文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是有限的,对大自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敬畏自然。  中国四千年前的夏朝,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令,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毒杀鱼鳖。
  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  中国历代农民,都知道“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道理,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桔杆,消费食物后的粪便,都作为农家肥再还到土地,保持了土地能量的循环使用,中国耕地经几千年而不退化。
  农民砍伐山林薪柴,也是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使村庄周围的燃料能永续利用。中国人口的膨胀也带来了周期性战争,而周期性的战争又将人口压缩回到自然资源的边界之内。  世上任何科技系统,都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资源范围内,支撑起特定的人口和文明形态。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科技,从来没超出人力畜力和铁制农具的范围。人们自觉地根据耕地、山林草泽和水的资源总量,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由于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自我调节的、可持续利用的生存智慧,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因此延绵至今。
     西方近代以牛顿力学、纺纱机、蒸气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人类脱离农耕文明,迅速奔向了传统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相比,传统工业文明通过全新的科技手段开发了更多的矿产资源,集约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带来了人类财富和人口总量的膨胀,形成了一个以扩大物质消费为根本导向的社会。
    仅上世纪100年来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就远远超过人类几千年消耗量的总和。传统工业文明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限扩散,终于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逼了出来。
  人类终于深切感受到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所谓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将自然资源转化成可用财富的进程,所谓的现代化社会,就是人均资源消耗高、排污量大的社会。  由于人口增加,由于物欲横流,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需要,人均资源消耗量直线上升。
  以水为例,公元前每人每天耗水12升,中世纪约20至40升,18世纪增加到60升,而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均每天耗水量达500-600升。据有关材料统计,工业化国家每创造100美元的收入,约需要300公斤的自然资源,人均每年需要45000-85000公斤自然资源。
    中国如果要达到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消耗水平,比如13亿中国人都将自行车换成汽车,那就不是2003年每天消耗546万桶石油的水平,而要变成每天消耗8100万桶,远远超过世界目前石油消耗总量,地球上有这么多资源供我们消耗吗?我们有能力对因此而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吗?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因为全面承袭了西方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更是因为中国对本土能源的过度消耗。
    从1990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从1。18亿吨到2。35亿吨),天然气增长92%(从114亿立方米到277亿立方米),钢增长143%(从0。
  67亿吨到1。63亿吨),铜增长189%(从72。 9万吨到211万吨),铝增长380%(从72。  4万吨到354。5万吨)、锌增长311%(从36。9万吨到152。3万吨)、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从217万吨到816万吨)。
  人们在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兴奋的同时,往往会忘记这些成绩背后的资源消耗、垃圾成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是有成本的。  有人算过,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有12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撑。
  如果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也得把地球全部吃空才能现代化。道理再清楚不过,中国本来就人多地少,资源稀缺,而传统过时的工业科技却又偏偏指向了稀缺性和污染性资源,这种科技具有不可持续性。谁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谁就走上了不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可持续的生态科技之路。 二、走向新的生态科技 在全球资源环境压力下,发达国家早已全力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我曾在《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一文中说,发达国家新能源的开发(氢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丰裕能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循环可再生利用,零垃圾与零排放)正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转型阶段。
    谁最早转型成功,谁就是未来的主人。转型的关键在于探索“生态科技之路”。新能源和循环经济即是生态科技之路的核心。 从现有能源结构看,工业经济目前的化石燃料如石油、煤、天然气等都不能回收,燃烧后就消失了。
  更何况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仅够人类再使用40―50年。世界各国对此高度重视。  美国一边在伊拉克打仗以保障石油的安全,一边全力发展新能源。今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说:“我提议拨款12亿美元作为研究资金,使美国在制造无污染的氢燃料汽车方面领先全世界……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努力克服障碍,以便使这种汽车能早日从实验室走进商品展览室,而今天诞生的婴儿将会成为未来驾驶第一辆氢动力无污染汽车的人。
    请大家和我一起加入这个重要的创新行动,把我们的空气变得更加清洁,让我们的国家减少对其他国家能源的依赖。”布什要求在2040年用新能源替代石油进口。为什么偏偏要求到2040年呢?因为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正好只有40年。
  如果没有发现新的大油田,到2040年时世界已没有石油供应美国。  众所周知,美国人口只占世界5%,却消耗着世界能源总量的30%,但美国仍对自己的能源未来充满担扰而大张旗鼓地开发新能源,确令人深思。
  1980年,美国第一架太阳能飞机上天。1995年,美国政府颁发“绿色化学挑战奖”以鼓励绿色科技发明者。2002年,美国10辆太阳能驱动的汽车无声开动。  过去的四年中,太阳能和风能连续以40%的速度增长。
  风力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能源,从1995年到2002年增长了6倍,从4800兆瓦特到31100兆瓦特。世界上现在的风力机组发电总量,已可满足4000万欧洲人的家庭需要。 从循环经济看,工业经济中的有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会消失,如铁、铜、铝等等。
    这样的资源只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使它们永远处于循环利用之中。几百年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曾是实现经济增长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环境的恶化和环境运动的发展,随着资源成本的逐步攀升,逼使一些企业开始追求一种建立在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都可经过处理后再以资源的形式重新进入生产流程。
    这便是循环经济。丹麦取缔了燃煤能源工厂和一次性饮料生产线,首都哥本哈根32%的交通使用自行车。日本的《家电循环法》,使上百万台旧家电变废为宝;《汽车循环法案》使几百万吨旧汽车变废为宝;《建设循环法》使几千万吨建设工地废弃物变废为宝。
  日本还计划到2010年把垃圾掩埋量将从现在的7400万吨/年减少到3700万吨/年,到2050年计划减少到370万吨/年,最终达到“零垃圾”目标。   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新能源和循环经济的技术皆有突破性进展,为什么迄今仍没有全面普及开来呢?这是由于传统能源与工业集团的阻挠,西方各政党受到强力制约。
  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技术一旦普及,将对原有利益格局带来巨大冲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几大石油公司,尽管研制氢能与太阳能最有积极性,但他们为了现有的利益,将这些科研成果封锁在自己的试验室中,以知识产权的名义限制转让,特别是限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
    他们既要占尽现有石油利益格局下的好处,又要为石油枯竭时代的到来而“未雨绸缪”。在最后一滴石油没有被用干以前,新能源技术就难以真正普及。当然,由于规模限制,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技术产品的成本也很高,也是普及受阻的另一原因。
  因此说,新能源和循环经济的普及,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和利益问题。  但反过来说,别的国家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早一天晚一天问题不大,惟独中国不成。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支撑的极限,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使用成为惟一可行之路。
  代价再高,成本再大,我们都得走。 集中资源干大事,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什么是中华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我们要认清楚。  面对眼前的能源和环境压力,我们少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少修一些对生态不利的大坝,少建一些怨声载道的豪华办公楼,少投资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如石油汽车),就可以积攒下办大事的钱。
  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府绿色引导和绿色控制的能力,打破一些权力部门和企业的垄断私利,将政府财政大规模投向新能源开发和循环经济,将政府的系列优惠政策去鼓励新能源开发与循环经济。  在美国,每购买一辆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在丹麦,强有力的税收政策鼓励人们以风力发电。
  这便是我国未来绿色税收与绿色贷款的参照样本。新能源技术的使用,虽短期成本巨大,长期将占尽优势。政府应当积极支持那些走在生态科技前列的企业,使它们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主流,因为生态科技的主体是企业。
    政府还应当针对那些迫在眉捷的生态科技难题迅速推进,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技术系统,如保障人体健康的污染防治技术,如大面积生态退化的修复技术,如区域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如生态监测预警的科技系统等等。
  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更多地抓好公共事务管理;在抓好公共事务管理的同时,要抓一些关系国家民族未来成败的大事。  这些大事,暂时无利可图但关系国计民生,是政府真正的义务。
   中国本来就是在传统工业文明的迟到者。迟到就要挨打。1840年到1949年之间,中国受尽列强欺凌,内部也混乱不已。如今,我们不能在生态工业文明的路上再次落后,否则那心酸的大刀对火炮的历史仍会重演。
  试想,如果别人用的是太阳能飞机与氢能汽车,我们的飞机与汽车仍是用日趋枯竭而污染环境的石油,这样的国力如何与人家竞争?发达国家如果在能源结构和循环经济科技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从而决定放弃旧的工业经济科技转向全新的生态经济科技,那我们多年以极高环境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统统将成为笑话。
    有人将传统工业文明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文明”,因为传统工业文明把自然这个生命摇篮变成了生命的坟墓。又有人将新出现的生态工业文明称之为“从坟墓到摇篮的文明”,因为它抛弃了与自然对抗的科技形式,采取了与自然和谐的科技形式,从而打开了更丰裕更和谐的时代。
  一定的科技系统,指向一定的资源范围。  传统工业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续的资源范围,而生态工业文明科技则指向丰裕、清洁、可永续利用的资源范围。围绕循环经济与新能源开发,构建中国的新伦理、新制度、新文化,使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日趋生态化,这才是我们中国未来真正可持续的现代化。
    为了对中华民族负责,为了对人类负责,为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科技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科技模式,人类科技必须发展生态工业文明的科技模式。这是一项共同的事业,这是一项艰难的事业,我们这代人不得不承担起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