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关键词网

急求关于《三国演义》中人物的解析,透彻完整的 !叩谢了!

急求关于《三国演义》中人物的解析,透彻完整的 !叩谢了!

老师布置的4篇人物解析,每篇1200字。人物的选择范围广,我们班里的同学都上这儿来求助了。我想除了关羽,曹操等人的以免千篇一律,实在没辙了请求各位高手帮助!暑假里我一直在上课没时间自己完成,所以请广大群众帮帮我!~~

g***
2022-03-15
     枭雄与明君-论刘备形象   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作为“明君”,刘备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
    史书对这两方面都记载颇多。就“仁德爱民”而言,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此而争取到了人心。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郡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作“客服其德,告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补充道:“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
  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因此“众多归焉”。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
    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他却答道:“吾不忍也。”当他由樊城向南撤退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却断然拒绝:“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在此安危之际,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
    裴注特引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评论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渴挛6圆皇У馈W肪吧耍蚯楦腥涣蹈耙逯浚蚋视胪堋9燮渌越嵛锴檎撸裢酵鄂哺Шの始捕言眨∑渲占么笠担灰嘁撕酰 薄蹲手瓮泛杭臀迨咭嘁擞铮杉醣钢实掠械溃训玫嚼芳业钠毡槌腥稀?   就“尊贤礼士”而言,刘备的表现尤为突出。
    建安十二年(207),时为左将军领豫州牧、年已四十七岁、被视为天下大英雄的他,满怀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二十七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留下千古美谈。
  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他“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并非虚言。  建安十九年(214)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
  有志之士,无不竞劝。”(《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率大军伐吴,又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以防魏。
    刘备在夷陵惨败后,黄权无法退还蜀中,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得率兵降魏;蜀汉主管官员为此要逮捕黄权的妻子,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照样优待黄权的妻子。对此,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黄权传》时由衷称赞道:“汉武用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悬邈远矣。
    《诗》云‘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其刘主之谓也。”另一位名士,荆州零陵人刘巴,与刘备作对的时间更长:当曹操南征荆州时,众多荆州士人都追随刘备南撤,刘巴却归顺了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命刘巴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欲与刘备抗衡;由于刘备及时夺得三郡,这一图谋失败了,刘巴无法回去交差,诸葛亮写信劝他归顺刘备,刘巴却拒绝了,远远地跑到交趾,使“先主深以为恨”;后来,刘巴由交趾辗转到达蜀中,当刘璋欲迎刘备入蜀时,他又一再劝阻;直到刘备夺得益州,刘巴才表示归顺。
    而对这位刘巴,刘备表现得更加宽容大度:进攻成都时,他就号令军中道:“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平定益州后,他很快便任命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此时的主要官职是左将军,西曹掾主管府内官吏的任用);刘备称汉中王,以刘巴为尚书;法正去世后,又将刘巴晋升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这些,充分表现了刘备作为开国君主的雅量。特别是章武三年(223)四月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慨然嘱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后人对此或有猜疑乃至诛心之论,不过是妄相忖度而已。  纵观数千年封建社会史,皇帝临终前委任顾命大臣者固不少见;然而,有几个皇帝愿意或者敢于像刘备那样托孤?当然,刘备并非鼓励诸葛亮取其子而代之,而是希望诸葛亮尽力辅之;但如此气度胸襟,仍罕有其匹。
  还是陈寿在《先主传》末的评价比较公允:“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   尊贤礼士的另一面,便是知人之明。用人之长,如重用诸葛亮、庞统、法正,当然是最好的“知人之明”,对此不必多论;而知人之短,也是了不起的“知人之明”。
  比如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受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却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蜀书?马谡传》)后来马谡虽曾在诸葛亮南征时出过“攻心为上”的好主意,但他刚愎自用,丢失街亭,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却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
    至于像魏延这样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才,刘备用其长而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更是极具洞察力之举,非明君不能为。在这方面,就连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似乎也略逊一筹①。
     作为“枭雄”,史书记载也不少。所谓“枭雄”,意思是“骁悍雄杰的人物”。  刘备出身于早已败落的远支皇族之后,家境清寒,既没有曹操、袁绍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曹操作为“赘阉遗丑”,虽然家庭名声不及袁绍光彩,但其父曹嵩官至太尉,既有权势,又家资巨富,曹操也因此很早便进入仕途),也没有孙权那样继承自父兄的大片地盘,几乎是白手起家,要想在天下大乱,群雄并立之时开创江山,没有几分骁悍之气是根本行不通的。
    事实上,“枭雄”恰恰是刘备的一大特色,成为当时许多人对他的定评。例如:建安十三年(208),刘表刚去世,鲁肃建议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便称刘备为“天下枭雄”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建安十四年(209),当刘备至京城见孙权时,周瑜曾上书孙权,亦称刘备为“枭雄”,主张将其扣留于吴(《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次年,周瑜卒,临终前上书孙权,又称“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这种骁悍之气,主要表现有四:一是冒险精神。刘备从登上政治舞台之初,便经常亲冒矢石,不避艰险。早年兵少力微,加之年轻,他动辄“力战有功”,“数有战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固属必然;赤壁之战时,面对生死存亡之机,他“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注引韦昭《吴书》),也不奇怪。
    及至建安二十四年(219)争夺汉中之役,他已五十九岁,手下兵多将广,但在“矢下如雨”之际,仍亲当矢石,奋勇向前(见《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注),便可见其冒险精神,至老弥笃了。
  彭羕背后发牢骚时称他为“老革”(犹言“老兵”),正是反映了这一特点。二是机变权略。建安元年(196),兵败投奔他的吕布趁他与袁术相攻之机,袭取徐州;他失去立足之地,只得向吕布求和,屯驻小沛,可谓能屈能伸。
    建安三年(198),吕布被擒杀后,他随曹操至许都,可谓暂栖虎穴。建安四年(199),与曹操对食论英雄,借雷霆之威掩饰震惊之情,可谓随机应变。随后以截击袁术为名,离开许都,从此摆脱曹操控制,可谓见机而作。
  凡此,均可见其机变权略。三是坚忍不拔。在汉末逐鹿天下的群雄中,刘备屡遭挫败,有时甚至败得很惨;但他从不灰心丧气,而是败而不馁,折而不挠。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每每转危为安,终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抓住历史机遇,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三分鼎立中的一方。
  四是某些时候、某种程度的霸道。最典型的是杀张裕之事。张裕原为刘璋从事,刘备入蜀与刘璋相会时,曾与张裕互相嘲弄,裕因刘备无须,戏称其为“潞涿君”(谐“露啄君”之音)。  刘备因其不逊,积怒在心。
  后因张裕私下对人说:“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这确是大为犯忌之言,刘备乃以“漏言”之罪,下令诛之。诸葛亮上表询问为何要将张裕处死,刘备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三国志?蜀书?周群传》附《张裕传》)这就有些强词夺理了。
    尽管这种霸道行径不多,但足以使人看到,刘备毕竟不可能避免封建君主固有的专制性。   纵观历史,那些在乱世中崛起的、真正有所作为的开国之君,差不多都有几分骁悍之气。
  从汉高祖刘邦到唐太宗李世民,从宋太祖赵匡胤到明太祖朱元璋,均可称为枭雄。而在封建时代,枭雄与明君并非截然对立,而往往是同一君主的不同侧面。  从公认的明君唐太宗身上,我们不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吗?。
  

星***
2022-03-15
看《厚黑大全》

随***
2022-03-15
请你买一本

a***
2022-03-15
    赵云的悲哀 ——三国人物随笔(一)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赵云是三国中最招人喜欢的人物了,白马银铠、手执长枪、俊朗潇洒,武艺极高,吕布虽然长的不错,武艺也很好,可惜个人品质有问题,野心太大,没有人能驾御,所以最后殒命白门楼,不象赵云,忠心耿耿,深得刘备的赏识,地位很高,称为“四弟”,人称“四将军”。
    但真的是这样吗? 赵云具体的出生年代已无从考证了,赵云别传说:“云身高八尺,容颜雄伟”,想来却也有过白袍银枪,英姿飒爽的时候。可惜他一开始没有跟对明主,埋没在公孙瓒的军中,当他在长坂坡大展神威的时候,已经是50多岁了。
  古人“七十古来稀”,在三国那样的时代,50岁已经是高龄了。  身逢乱世,大丈夫不能早立功名,象吕布那样“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恐怕是赵云的一个悲哀了。 但这显然还不是主要的,跟从刘备可以说毕竟是赵云一个明智的选择了,老虽老矣,却也有能有用武之地了。
  但从赵云本心来说,最大的痛苦和悲哀就是他的出身和门第了。赵云是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县),真定赵氏在汉初虽为当地大宗族,但也是那种有钱没地位的,到了赵云一代更是没落,三国时代虽然群雄并起,大家都是靠本事吃饭,但出身和门第还是相当被看重的。
    说赵云在蜀汉的地位不是很高,是有证据的。当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群臣上表汉献帝,署名第一位的是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以下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李严等,马超凭什么列名第一,就是他出身好,老祖宗是当年赫赫有名的伏波将军马援,父亲马腾则也是平西将军、西凉太守,官宦门第,世代望族;就连黄忠出身虽虽不济,但在刘表手下也是中郎将,后来跟韩玄升到裨将军。
    而赵云则就“等”在了以下的“一百二十人”之内了,至于到刘备称帝,上表劝进的就干脆没有赵云的大名了,这是其一。其二,说书人说蜀汉有“五虎大将”,关、张、赵、马、黄,但其实他们五人从来不是并列的。
  刘备自封汉中王时,拜关、张、马、黄为左右前后四将军(三品),而赵云却封了个翊军将军(五品),按照汉朝武官官制,这其实是个杂牌将军。  到刘备称帝,关、黄已故,张飞升车骑将军,西乡侯;马超封骠骑将军,也封了侯,都是一品了,而赵云仍是原职,直到刘禅即位,赵云才升征南将军(四品),而张、马也死去多年了。
  就连赵云死去后,蜀汉追谥大臣,从诸葛亮到关羽、马超、张飞,到庞统,黄忠,却惟独没有赵云。直到蜀汉灭亡前三年,因为“外议云宜谥,”这才追谥为“顺平侯”。  按《周礼》谥法,“柔贤慈惠为顺,执事有班曰平”,赵云一生征战的功绩就此被一笔抹杀了。
   赵云只所以在蜀汉的地位不高,一个是因为他的出身门第的不高,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从来不是刘备的心腹,尽管他和刘备一直相当亲近。这就是赵云的又一个悲哀了。赵云是一个真正想重振汉室的人,所以他最早从袁绍,而见其无忠君救名之心,而改投公孙瓒;所以当公孙瓒败亡时,不投曹操而宁愿落寇卧牛山。
    等投了刘备,刘备要做皇帝了,他却没有劝进;刘备要伐东吴,他却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当初刘备初定益州,有人建议刘备将成都内外屋舍和田地分赐诸将,赵云却劝说“国贼未灭,未可求安也。
  ”在他心里,始终将复兴汉室,铲除国贼作为头等大事。而刘备却从来只是把复兴汉室作为一个幌子的,因而赵云也就成不了心腹的了。   幸好刘家父子没有看重赵云,但老百姓惦记着这位忠勇的“四将军”。
  今天,当我们来到成都,在旷野平原上,有九个大小相同的山峰连成一排,状如秀美的屏风,人们叫它“锦屏山”,当地的人会骄傲的告诉你,这里埋葬着历史上一位最神勇的将军。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
    。

我***
2022-03-15
    孙权的历史地位 作者:张大可 评价孙权的历史地位。主要讨论两个问题。即如何看待他立国江东了以及他为什么不能统一华夏? 历来认为孙权是一个"保江东,观存败"。
  满足于"限江自保"的偏安之主,是一个次等的英雄,这是不符历史实际的。三国鼎立,南北对峙的主线是魏吴而不是魏蜀,旧时史家、以及《三国演义》历史小说受正统思想局限,突出魏蜀对峙。  把吴国放在配角地位。
  把孙权放在刘备之后,这个案应按历史本来面目,把它翻过来下。 认为孙权本谋有限,只满足于偏安王业,此说肇端于司马光,成胡三省和王夫之,后世学者不察而沿用其说,于是在学术界形成定见。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载鲁肃说孙权曰:“隶窃料之,汉室不可兴复,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耳。若因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此王业也。
  ”查《三国志·鲁肃传》,“保守江东”,原文作“鼎足江东”;“此王业也”,原文作“此高帝之业也”,在这一句之前,司马光删去了最重要的一句:“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这样,鲁肃对孙权的“江东对”,就被修改成为偏安王业说,这只是司马光的观点,不能代替〈三国志〉所载原始资料。
  胡三省注,以按语口气加强了偏安王业说。胡三省曰:“江东君臣上下,本谋不过此耳。”胡三省还觉此语不足以动读者之心,又在〈资治通鉴〉卷七十二对孙布诈降王凌事发表评注说:“孙权自量其国之力,不足以毙魏,不过时於疆场之间,设诈用奇,以诱敌人之来之陷耳,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争天下之心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着墨于曹、刘之胜败,“乐得邓芝通好以安处于江东”。又说,顾雍、陆逊都具理天下大政之才,可惜“屈于时而相偏安之国”。王夫之又赞东吴政宽,休养息民,情不自禁发出慨叹,曰:“情乎吴无汉之正、魏之强,而终于一隅耳。
  不然,以平天下而有余矣。”近世时贤的论著,异口同词都说孙权自足于偏安。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明确地说:孙权立国方针是“保江东,观成败”,“在曹魏和蜀汉敌对的空子里求生存,讨便宜”;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孙权“决心坐守江东”;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说:“孙权君臣以苟安江南为满足”;韩国磐、万绳南等亦认为孙权立国的基本方针是“限江自保”。
     事实并非如此。东吴君臣,积极进取,非止一人。鲁肃献帝王之说,甘宁进取荆图蜀之策,周瑜更欲整军伐蜀,前据襄阳,谓“北方可图”。吕蒙谋取荆州,说孙权曰:“令征虏(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又如全琮、徐盛、潘璋、宋谦等献擒羽灭蜀之计的诸将,均不甘心于鼎足,岂能满足于限江自保!孙权多次北伐,其后有诸葛恪的淮南之役,由于曹魏重点防吴,吴国小不敌,因而事功不就。
    孙权向曹魏权宜称臣,与魏使刑贞盟,张昭怒而徐盛涕横流,志欲为国家“并许、洛,吴巴蜀”刑贞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至于孙策谋袭许,孙权赤壁鏖兵,以及夺取荆州,都寄寓着吞天下之志。
  黄武五年(266年),陆逊谏“宽赋息调”,孙权报陆逊云:“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  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使用也。
  ”“自守可陋耳”的思想,不正是孙权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吗?至于周瑜、鲁肃、甘宁等人所规划的战略,则是第一步立足于江东,第二步竟长江所极,第三步问鼎中原。正由于三国鼎立,孙权只走完了第一步,恰如曹操之不能越江,蜀汉之不逾秦岭,非不为而力不能,因此不能说孙权满足于偏安王业。
    当时蜀汉的一些坐而论道的书呆子有此看法,受了诸葛亮的驳斥。诸葛亮说:“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
  ” 孙权从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十九岁就继承父兄 之业。  在艰难环境中成长为一名卓越而老练的政治家 。 杰出而能干的外交谋略家 。在内政、外交、军 事、经济各个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
  不仅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政治家。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 是屈指可数有作为的帝王之一。推进三国鼎立只孙权 是至关重要的人物 。起了主要作用个孙权聪明仁智 。  冠盖当世;举贤任能。
  胜于曹刘;雄略征伐。稍逊魏武;立国江南。功著千秋。孙权之所以不能统一天 下。并非是”保江东。观成败”个而是“保江东,图王业”。未达目的。诸葛亮就说个孙权不是一个”志 望已满”、”利在鼎足”的人。
  而是“智力不侔了故 限江自保”。又说:”权之不能越江 。  犹魏贼之不 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诸葛亮的分析是很 有道理的个下面再作具体阐述。孙权不能统一天下一 举其大端。
  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孙权所处天时、地利、人和均为劣势。不 足以灭蜀并魏。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是相 互影响的上三者又各包含两个方面几天时含政治凭藉 和事会机运;地利含形胜险要与人物殷阜;人和含得 贤才与人心归服只魏谋臣刘晔说口孙权虽有雄才人故 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几官轻势卑。
    这就是说孙权政治 凭藉不厚。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也没有刘备帝室之胄的正统之义,只能后发制人。在曹刘争相称帝的时候了把自己夺取天下的雄心深藏不露,以便充分利用曹刘敌对的空隙。
  朝秦暮楚。讨取便宜。 东吴地利有长江之险上此为一长;但地处低下而仰攻 蜀魏。又是一短只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原,人众物盛, 而又居高临下。  所以历代南北对峙几基本上是北方战胜南方。
  孙权虽得江东才俊几而山越屡叛。人和也只 得了一半。等到孙权镇抚了山越。挥兵西进之时上曹 操已南下。使得他未能在北方多务之时竟长江所有丧 失了机运。所以陈寿说:”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 了是以孙权不遑外御人卑辞魏氏二” 其二,东吴名将过早凋零人东吴开国的文臣武将 。
    约四十人全部在孙权生前早早谢世向周瑜、鲁肃、 吕蒙三位大将。文武兼资下他们制定了东吴政权的立 国方针只偏偏最早辞世向东吴十二员虎将程普、黄 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陵统、 徐盛、潘璋、丁奉。
  有十人凋落在孙权称帝之前。孙 策的突然早夭,几乎使孙氏集团瓦解。  孙权的大批谋 臣骁将的过早谢世几使得东吴争雄天下的实力大大衰 落 。曹魏地广几人才众多人一辈辈成长。吴蜀地狭 。
  贤才非唯本土所产。因汉末乱世分之于四方。因此大批凋零后,人才难继只可以说。这是蜀与吴相继灭 亡于北的重要原因。 其三。争夺荆州。吴虽得实利。  但也削弱了同盟 。
  增强了曹魏只从逐鹿中原角度看。可以说是战略失 策。曹魏占天下三分之二。吴蜀合力相抗。尚且不敌 。而又自相残杀下大大削弱了抗衡力量 。假如关羽 得志荆襄之时。孙刘合力前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秦 川。
  孙权率江东之众全力指向合肥、徐州。东西万里 全线出击下彼此呼应。  乘锐助势人蚕食魏境。中原震 动。人心思变。前途不可预料。孙权忌惮关羽了战略 转向。虽一时得志。却成就了曹氏篡汉一三国鼎立遂 成不易之局。
  夷陵战后。魏强、蜀弱、吴孤。此后 吴蜀虽重新结好。也频频东西相应出击曹魏上终于因 力弱而又各存异心几都希望对方替自己火中取栗上所 以吴蜀的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其四,孙权短于临阵突敌。
  战功不著。直接影响他争天下的进程,孙权亲临战阵所指挥的战役,多次失败。有的是在绝对优势情况下失败,说明孙权应变将略。不是他的长处。这也是帝业不成的一个重要原 因。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在乱世活动中的开国之主。
  无不善驭戎机几孙权虽也胆气豪壮。  可惜所遇对手 道高一尺口孙权无所施其巧了在决机两阵之间把不住 时机。因而建功不著。大业难就。 其五,孙权称帝。晚年昏聩。大凡帝王都好大喜功,且多疑忌,晚年尤甚。
  公元229年,孙权48 岁称尊号,即皇帝位口从此,东吴政权从顶峰走向衰败,孙权从明智走向昏聩,甚至暴虐。  孙权称帝建都武 昌几是一种前进的姿态;称帝后建都建业。实际意味 着限江自保。
  孙权不听劝谏几封辽东公孙渊为燕王。 派重兵护送辽东使者。致使贺达等一万将士没入辽东 。晚年的孙权更是忠奸不分了设校事官、察战官。大 搞特务统治。信用佞臣吕壹等残害忠良。特别是孙权宠爱鲁王孙霸,无端废太子和上造成大臣各有彼此。
     举国分裂。孙权逼死陆逊。杀害吾粲、朱据等肱股大 臣。使吴国政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朝臣人人自危。 边将外叛。种下了亡国之祸,何谈统一。 其六。曹魏重点防吴。孙权无隙可乘几不能建奇功。
  魏文帝曹丕三次大举伐吴。两次临江。虽无功而还下其战略计划先吴后蜀了十分明显一公元 234 年,吴蜀联合北伐。  魏明帝西守东进。他亲自出征孙权。孙权闻风而退。在曹魏严密设防下。
  无论孙权 。还是陆逊。出师皆无功。更不用说其他诸将。 综上所述。孙权不能统一天下,因受历史条件局限,有着多种原因。并非志存偏安。曹操、刘备、孙权都没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是各自创立了鼎足三分的国家。
    汉末群雄纷争了只有他们建成了功业。都是那个时代的一流英雄。 附●相关评论 龚弘:三国之主,都有雄据九州全部江山之志。曹魏篡汉、刘备自命绍汉不论,即以孙权来说,虽缺乏任何政治上一统四海的号召,但也时时想做到周瑜、鲁肃许于他的“威加四海,囊括九州,克成如汉高祖之帝业”。
    他绝不会满足于东汉时以西蜀为一隅称帝的公孙述,对小朝廷沾沾自喜,让马援讥为“井底之蛙”。今日聒聒叫嚷地区独立运动者,读此应知所惭愧。——《三国人物》 唐茂约:后人多歌颂诸葛亮北伐,但诸葛亮北伐在三国槽鼎立局回形成之后,从创造与发展三国鼎足割据条件的角度说,孙权在建安十三年后进行的合肥作战则比诸葛亮北伐更为重要。
    可以悦,因孙权不断进攻合肥,才给赤壁之战后的局势提供了一种发展方向,甚至是制导了建安十三年以后的局势,对形成三国鼎立这种历史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英奇,人之杰矣。
  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确实有一种历史的眼光。  不过后人将他记孙权“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这句话,理解为孙权的根本同的,便不仅曲解了孙权,也把形成三目鼎立局面的历史过程简单化了。
  ——《论孙权北击合肥》 黄忠晶:史家通常认为孙权君臣偏安于江东,不思进取,以保守为目的。这是不正确的,恐怕是只见其现象而未识其本质。  孙权未能统一天下,最终偏守一隅,这是条件使然,不是他无此志。
  恰恰相反,他在这方面的追求有时似乎太过分了,从而造成一些失误。如受骗于公孙渊,就是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所致。——《人生案例丛书——孙权》 尹韵公:长期以来,在三国史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注意盯着魏国和蜀国,而独独忽视了吴国;只注意研究曹操和诸葛亮,而独独看不上孙权。
    即便是研究,不仅惜墨如金,而且得出的结论也颇为偏陋,与实不合。实际上,孙权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恐怕连诸葛亮都不及。可是,一方面人们在竭力神化诸葛孔明,另一方面,却把孙权冷落一旁,以乎他是后娘养的。
  这种待遇是不公允的,至少是不平等的。我不想使用学术界惯用的语言来简单地得出结论,说孙权是该肯定,或是该否定的人物。  我承认,论才干、论作为、论成就,孙权都不如曹操,是一位次于曹操、又不弱于刘备、诸葛亮的政治家,因此,我们决不能放弃孙权研究的所有权。
  孙权自有他的价值,他的功绩,他的历史地位,我们没有理由抹煞这一切,却有责任把他放在应有的位置之上。还应指出,作为处于政权交替时期的政治家的活动,他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的今天,也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
    ——《孙权传》 中华三国联盟主力论坛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