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是明代的原装建筑吗

古都北京的各类桥确实多,如果说数不过来,也不算夸张,因为每年都有新增加。

但若论名气影响和位置权重,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无疑要排在首位。

可谓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桥不在大小。

到访北京的外地人,一般都一定到天安门广场参观,“天安门前留个影”是必须的。

而参观雄伟的天安门,必然会可看到城楼下著名的“金水桥”。

如果在电视直播中观看解放军国旗护卫队清晨升国旗,也会看到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金水桥”。

新中国的多次国庆大阅兵,领袖们的阅兵车更是通过“金水桥”,开进天安门广场的。

“金水桥”,与北京故宫一样,已经经历了六个世纪多的风风雨雨。

但现在人们所见到的“金水桥”,已经不是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建皇宫时的“原装”桥了。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不久的建文年间,燕王朱棣通过所谓“靖难之役”夺得皇位。这位永乐皇帝之前在北方生活久了,已不太习惯金陵宝地的气候,就决心迁都北京。

要迁都北京,过去的燕王府当皇宫肯定不够规模。于是,朱棣下旨仿照南京明皇宫的格局在北京营建新皇宫。

新皇宫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这也包括作为皇城重要装点的承天门外的“金水桥”。

据说北京“金水桥”的蓝本,是出自南京皇宫的“五龙桥”。

史料记载说,最初北京皇宫承天门外的“金水桥”不是石桥,而是木桥,并且桥体只有三座而不是五座。

展开全文

因为当时的皇宫各大殿都是以木制结构为主,建木桥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木桥的防腐性能差,也不利于防火。

到了明正统二年(1437

年),“金水桥”被皇帝朱祁镇下令改建为石桥。由于“土木堡之变”等战乱影响,改建施工历时十多年时间,于景泰三年(

1452

年)才竣工。

成化元年(1465

年),新登基皇帝朱见深,又下旨把三桥格局样式的“金水桥”,改成五座样式,形成了至今的格局。

后期的明宫城图中,明确画出了外金水桥五座,连桥前后石狮与华表的布置数量、位置也与今存实际基本相符。

明朝灭亡后,清顺治八年(1651

年),朝廷对“金水桥”进行了大修,同时宣布把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康熙二十九年(

公元

1690

,又对“金水桥”进行了重

建。

实际,“

金水桥”并非仅设在天安门前,它被

外金水桥和内金水桥

两片建筑

内金水桥

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

内金水河上,

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

架设

在天安门

城楼

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

为外金水桥

现今的外“金水桥”,分布在天安门、太庙、

社稷坛

(中山公园)前,共七座。七座桥都是有等级之分的。

外“金水桥”

造型别致、雕刻精美

,且

分别与天安门城楼的五个门洞相对应。桥距城门洞62

米,桥与桥之间距离

5

米。桥中间

现拱面,桥身中间

窄,两端

宽。

有人

细心观察发现

,“金水桥”

五座桥上的玉石栏杆全都不尽相同。

中间的桥

是蟠龙雕花柱,桥面

最宽,

极尽豪华。

在帝王

统治时期,此桥称为“

御路桥”

,只限

皇帝一人

行走。

两旁的

叫“

王公桥”

,也称“

皇族桥”,规定为

宗室亲王行走。

在“

王公桥”

左右的叫“

品级桥”

,准许三品以上的文武

官员

行走。

至于在太庙和社稷坛前的两座桥

,则

称为“

众生桥”

是留给

四品以下的官

吏和

、夫役行走

据介绍,明代之前的元大都皇宫,也有类似“金水桥”的装饰建筑,叫做“周桥”。

元代皇宫的位置要比明清的紫禁城偏北一些,当时的正门崇天门,约在现今故宫太和殿的位置。“周桥”位于崇天门前。

可惜,元代的宫城及“周桥”,后来全都毁于战乱之中。

金水桥”这么有名,它

的设计者是谁

这事却一直没有定论。

有人

河北曲阳人杨琼,

还有人认为是

苏州金山人陆祥

河北曲阳

杨琼,

出身于石工世家

的高级工匠。

当年修建

大都

宫时,忽必烈在各地广招

人才

。杨琼揭了皇榜

应招而去。他

设计建造的“

周桥”

独具匠心,桥上

装饰“

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

桥下

有“

四百石龙,擎载水中”

极其壮观

工程完工,

忽必烈

桥巡视后龙颜大悦,随即

任杨琼为石局总管。

元代

覆灭,

宫城

及“

周桥”毁于一旦

,但

建筑图样得以幸存

,并成为

明代皇

建造

的参考依据

至于

苏州金山人

陆祥是“

金水桥”设计者的说法,被认

为早在朱元璋营建南京

皇宫

时,陆祥

参加施工的

著名石匠。

到了朱元璋的儿子

朱棣营建北京

,又专门把

陆祥

征调到北京,由他来掌管宫

殿、

坛庙的石

活。

据传

今天北京的不少明代遗址中的石作

大多是陆祥设计的。

为他为

修建北京

城有功,特别是

皇宫内外“

金水桥”

的建筑格局

和工艺水平,赢得

朱棣

赏心悦目

,由此被封为正三品工部侍郎。但陆祥无意为官,

不久

便告老还乡了。

无论杨琼、陆祥哪个是真的,美丽壮观的“金水桥”确实留存至今,它凝聚着古代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

说了这么多“金水桥”的事,还要说有河才会有桥,“金水河”又

源自

哪里呢

史料披露说,“

金水桥”

下之金水河

源于京

西

郊的

玉泉山

《元史·

河渠志》记载:“

金水河源出于京西宛平县玉泉山,流至义和门南水门入京城···

《大清一统志》称

元时名金水河,以其自西门而入,故名”

。按照古代“

五行”

学说,西方属于金,

所以

元代称之为“

金水河”

新中国成立

为了保护“

金水桥”

这座

古代典型

建筑,

人民

政府

不惜投入资金

多次

对“金水桥”桥身及

汉白玉石栏进行修缮

加固

,并在石栏杆外

保护性

装置

(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已签约快版权维权服务,转载请经授权,侵权必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