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些丧生,男子失去双腿和一条胳膊后明白:人生除此之外,没有大事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16/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409天

不知道大家看过沈腾的小品《39》没有,沈腾饰演的是一个得了“话癌”的患者,从医院回到家,离死亡只剩下 39 个字,对媳妇是爱在心,口难开。

如果是你,你的生命与死亡的距离,已经近在眼前,你会怎么去度过每一天呢?

有些朋友可能会想:我要去疯去玩,去做自己曾经不敢尝试的事,去选择一段与过去不一样的人生。

有些朋友也可能会想: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医疗水平一日千里,我要去尝试各种治疗。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死亡”可能会给自己注入某种勇气,来挣脱现世的枷锁;

“死亡”也可能让自己产生恐惧,去治疗去尝试,来拖延走向死亡的脚步。

对于“死亡”这个话题,我们多数情况下是茫然的。

而《人生除此无大事》这本书,会帮助我们来消除这种茫然。

它更趋向于一本工具书,以时间为顺序,围绕死亡有关的过程,帮助我们从身体、心灵到经济上都做好万全的准备,来面向死亡。

展开全文

01

为什么要思考“死亡”?

《立论》中,鲁迅先生描述过一个现象:一家人生了个大胖小子,高兴极了。办满月酒时,来的亲朋好友都说这孩子以后一定能升官发财、步步高升,主人家非常高兴。结果有一人就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被主人家一顿痛打。

自古以来,我们对“死亡”的话题都唯恐避之不及。

马东在《奇葩说》说过:

“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所有汉文化里面的人,缺的一课。”

在中国主流思想中,孔子把哲思更多地放在人生和俗世上,对死亡现象并没有多加关注,他说:未知生,焉知死。

对于庄子,我们知道在妻子死后,他“鼓盆而歌”的故事。

对待死亡的态度,他要更认真一点,但对他来说依然是次要的。人生问题才是他研究的主要方向。

庄子觉得是生命才使得死亡具有意义。他说:“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然而,我们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是:

亲近之人迟早会走向生命的终点,我们要学会接纳和释怀,而不是沉浸在伤痛中;

我们自己的生命迟早也会画上句号,我们要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死亡,而不是痛苦地等待死亡。

诚如作者所说:“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帮助你离去,而是让你在生命终结之前尽可能多地享受生命的自由。”

02

直面死亡

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一书中提到:“死亡就像刺眼的阳光,直视骄阳不免带来痛楚,但躲避并不能让它自动消失;相反,即使不看它,它也笼罩着你的时时刻刻,甚至或明或暗地驱使着你的行为、选择。”

直面死亡,我们才能选择如何更好地活。

本书作者之一B.J.米勒,在他大学时候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命,却也永远失去了双腿和一只胳膊。

曾一度濒临死亡的他,看见了死亡的样子,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写下此书。

本书主要聚焦于两个主题:

(1)如何有尊严有品质地渡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这部分用了4个部分去介绍,分别是:

①提前计划

主要考虑到身后事,处理好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不给家人留下一堆烂摊子。

比如:我同事她爸去世后,银行账户的密码没有交代好,走了好多程序,几兄妹才拿到这笔钱。

再比如,我们现在网络账户那么多,一个人临死前如果不处理好这些账户,一些持续性地计费服务可能就会不断地对他家人进行骚扰,而他的家人们可能要花费数倍的时间才能去注销这些账户。

②应对病痛

这一块讲的是,当知道自己病了,从心理上去接受,再到如何去抉择今后的人生。

其实就是对医疗决策的权衡利弊。

如果“坚持治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就是你的最终抉择,即使会剥夺你的进食吞咽能力等等也在所不惜,那么就这么去做,因为这是你深思熟虑下的抉择。

如果“拒绝治疗,不想余下的生命都在化疗室、急诊科里消耗殆尽”就是你的最终选择,你也可以放手去做。

疾病和治疗都会影响你,你应该在自己能选择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去接受治疗效果的不确定。

③一路相助

安宁疗护和缓和治疗,对大部分人来说不甚熟悉,这一块有进行详解。

同时,从专业角度出发,围绕住院生活的攻略和常见症状与感受给小白患者进行科普。

④临近死亡

这一部分讲的是计划自己的葬礼和处理自己的遗体,以及肉体生命最后几小时到几天的时间,会是什么样子。

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的话,更多地是为照顾者而写的。

(2)如何接纳亲友的离世

亲人逝后,在人生这一趟列车上,他已经下站,但是作为亲友的自己,如何有条有理有步骤地去处理亲人的死亡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当然,悲伤的情绪可能会时时围绕,因为我们都会抗拒与亲人的永别。

其实这也是珍惜的表现。珍惜过去,珍惜生活,珍惜你们的回忆。

悲痛的过程也是一个改变自我的契机。

克服悲伤,找到对生活的热爱,好好活下去,才是对逝去之人最好的告慰。

03

接纳死亡

近年来,大家谈论死亡没有那么避讳了。

就像琼瑶阿姨在个人脸书上给儿子和儿媳的公开信,她希望在未来,孩子们不要因为对自己的爱而强留住自己的躯壳。

她说:“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因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于也失去吃的快乐,我不要那样活着”。

她不要动大手术,不想进ICU,一再强调“帮助我没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地活着,意义重大!”。

她希望有尊严地死去。

这其实就是书中所说的“生前预嘱”。

还有樊登老师的父亲,因为新冠离世,他们也没有选择做有创抢救,因为他的父亲不喜欢痛苦。

电影《环屋巡游记》里说:每个人都会经历2次死亡。一次是肉体死亡,灵魂还在亡灵界。一次是被活着的人永久遗忘后,灵魂在亡灵界中消亡。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遗忘才是。

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正确地看待死,才能更好地活。

电影《人生大事》里,男主莫三妹的父亲说:“人生就像一本书,有人的结局是句号,有人的结局是省略号,人生除死,无大事。”

正如书中所说:“无论死亡的存在会帮你专注目标,还是助你放下执念,你都应该拥抱一切:每一个想法和每一种感觉,从无限光荣到无地自容,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每一种情况。

因为一切终将过去,没有人可以躲避死亡。完全接纳是在死亡面前保留尊严的核心原则。”

看完本书,跟随作者一起观看死亡的每一个阶段,让我对死亡有了一个具象的认知,不再是模糊的,也不再恐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