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赋能“土特产”,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活水

近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将从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联农带农等四方面下功夫,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

放眼神州大地,不论是广西柳州的螺蛳粉,还是福建武夷山的茶,抑或是陕西柞水的木耳……实践充分证明,土特产可以做成大文章。盘活乡土优势资源,打造特色金字招牌,延伸富民产业链条,充分挖掘“土”“特”“产”丰富内涵,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必将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升级,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产业根基。

念好“土”字诀,盘活乡土优势资源。土特产的生命力在于“土”。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到江汉平原,从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从黑土地、黄土地到红土地,从水田、旱田到山地,土特产的形成往往与一地的地理气候、风俗人情紧密关联。从故乡的一袋米面、一瓶白酒黄酒、一盒红茶绿茶,到一方丝绸、一块蜡染,再到地域标识、包装设计,无不渗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唤起的是乡愁,浓缩的是乡思。因地制宜,保护好土特产的“土味”,农产品才会有强大竞争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就要立足“土”字,无论是土特产的选择、包装,还是营销,都要挖掘土特产背后的价值内涵,把乡愁元素融入其中,统筹当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保护、发掘、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努力把乡村的资源、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打好“特”字牌,打造特色金字招牌。一方水土育一地产业。无论是江苏苏州的茶叶,还是陕西洛川的苹果;无论是黑龙江五常的大米,还是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各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孕育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物产品种。实践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充分摸清“家底”,明确优势与潜力,深入挖掘、利用本地特色自然、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探索契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在“特”字上做足文章,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好产业“特色牌”,各地必须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科学把握差异性,从产品和市场两个需求端考虑,找准最能体现地域特点、当地风情、文化习俗,广大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谋求差异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打造特色金字招牌,打开乡村产业振兴新空间。

唱好“产”字歌,延伸富民产业链条。山西大同市云州区推广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技术,把黄花变成乡亲们的“致富花”;广东新会的陈皮产业在附加值上下功夫,形成药、食、茶、健、文旅等上百个系列品种;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当地想方设法让单纯的“吃牦牛”向“吃牦牛、赏牦牛、骑牦牛、认领牦牛”等多形态发展……当前,各地“土特产”都有一定发展基础,成为当地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但是从全国面上看,目前乡村“土特产”发展还存在布局散、链条短等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在“链”上拓展,在“融”上发力。必须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不断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加快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生活服务,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不断拓宽土特产增值增效空间,持续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力、活力和竞争力。(金羊网 文/黄宗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