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的博山博山,读着是不是觉得绕口,认真阅读全文就明白了!

题目有些拗口,不明就里的人也真是难搞明白是怎么回事。说清楚点就是:博山区有个博山镇境内有座山,山名就叫博山,而且,还有一个南博山和北博山,还有两个镇是南博山镇和北博山镇。

博山地名里面有学问,因地名而闹出的误会也确实不少。

现在的博山镇是原先的北博山镇和南博山镇于2010年合并而成的。听说在好多年以前,有个日照电校的中专毕业生被分配到了北博山镇的一个单位。去报到的那天,他一路向北,直到淄川才下了车。下车后打听北博山在哪里,人们告诉他,北博山在博山城区以南40里地,这里是博山城区以北40里地。小伙子一脸沮丧地说:我以为北博山一定会在博山的北边呢。

两镇合并后的第一年春节,博山镇政府在博山公园扎的彩灯上有条标语:博山镇党委、政府向全区人民问好!好多人不解,博山的级别怎么一下子从区降到了镇呢?

言归正传,说说那座名叫博山的山吧。这座山也叫辰巳山,原先的北博山、南博山就是以此山为界,山的北面就叫北博山,山的南面就叫南博山。

博山在淄河上游,山之阴是石马支流,山之阳是瓦泉支流,博山将它一分为二,位置象剪刀上的轴心。历史上著名的常熟川(淄河上游的粮仓)和长峪道(沿淄河的古大路),也是由此分叉。博山自古以来就具有战略位置,它夹在两条淄河支流中东西长南北窄,似乎自泰山、原山方向奔腾东走,至王家庄、谢家店戛然而止,博山就是一条巨形山龙的龙头。它的山名来历很古,最初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但明朝以前就已有别名辰巳山了,取名依据“辰龙巳蛇”这一属相搭配。

博山为一山两峰。西峰,俗称“大擂鼓堆”又叫“大秃毛顶”。东峰,如龙蛇蜿蜒。两峰相距仅有几百米。博山之顶海拔483米,历来未见建筑物;东主峰海拔稍低,为474米,至迟在宋元以来就有庙宇、水池等建筑。

博山周围的村庄出现很早,附近不止一次发现龙山文化的石器、陶器。春秋战国时期乃是齐鲁交界地,从汉墓遗存情况看,汉代的村庄规模已是不小了。传说隋朝王薄起义之后,左才相也率众在博山举起义旗,人们称他为“博山公”,但具体事迹极少流传。又有人说,邢家庄女英雄邢金定也曾占此山为王。明末清初以后,博山北多是阁老孙廷铨的佃户庄,博山南多是翰林赵执信的范围。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在博山下的北博山村东南方驻扎一个分队,多达97人,又有伪军近200人,山上山下互相换防,对博山南部地区犯下了滔天罪行。我党也经常组织地方武装予以打击;到1945年日伪失败投降,山上只剩残存的雕堡和颓墙碎砾了。

这里介绍的就是博山的博山博山!大家明白了吗?

展开全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