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曾毓群|推动电池碳足迹管理,为零碳电池努力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680万辆,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动力电池的需求也迎来强劲增长。

动力电池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占据整车成本的近40%, 动力电池对汽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随着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 如何更为循环可持续发展、零碳化也成为关注焦点。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通过电池护照,使产业链中更多的企业关注到电池的碳管理,大家一起 向零碳电池努力。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储能市场进入蓬勃增长的高速发展期,储能电池也成为新的蓝海市场。不过曾毓群认为,国内储能产业快速增长,但产品良莠不齐,对大容量储能系统并网运行带来新的安全可靠性挑战, 建议电池储能需核电级安全保障。

建议研究动力电池碳积分政策 鼓励绿色低碳电池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为何会提出建议给动力电池发护照?

曾毓群:在当前的动力电池市场, 碳竞争力已经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欧洲电池法》中有许多针对碳的管理办法,例如在碳排放方面,未来要求企业公布碳排放信息, 包括每千瓦时碳足迹、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量信息等,要求电池应粘贴碳足迹等级标签。

另一方面,电池护照是物理电池的数字孪生体,消费者扫描电池护照,就能看到该电池在包括碳足迹、 ESG等环保、社会责任、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将极大程度地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绿色、 负责任的电池产品。将有利于电池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动力电池出口大国,碳竞争力关乎产业全球发展格局。宁德时代在很早就开始做原材料溯源、碳足迹管理等工作。2019年,我们与沃尔沃合作,利用区块链, 实现锂离子电池生产中所用钴的可追溯性;去年我们的宜宾基地通过了 SGS认证,成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我们针对供应链开展 CREDIT计划,帮助供应商统筹规划、减碳降排,这些工作都为电池护照打下了工作基础。

希望通过电池护照,使产业链中更多的企业关注到电池的碳管理,大家一起向零碳电池而努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我国电池产业如何推进电池护照研究工作?如何应用到实际产业中?

曾毓群:建议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发挥中国产业链完善、应用数据丰富的优势,针对碳足迹、ESG、回收溯源、梯次利用等实际管理需求,研究设计我国电池护照,并将其作为我国电池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管理工具。

同时,还需加快推动电力核算规则与全球接轨。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大、出口多,要确保产品碳足迹核算中所有清洁电力的低碳属性都能发挥最大价值,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 电力数据结构和绿电确权工作并定期对外发布,尽快制定各种清洁电力的 电力证明和交易机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你认为国内动力电池碳足迹应该如何管理,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循环可持续发展?

曾毓群:可以陆续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同时 进一步完善电池回收利用政策,为电池企业大规模使用再生材料生产新电池提供政策保障。例如在双积分或者免购置税中设置电池碳足迹的条件,或者建议研究动力电池碳积分政策,鼓励绿色低碳电池发展。

电池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但仍有产品良莠不齐等痛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目前国内储能电池的发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曾毓群:以电池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是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内储能产业快速增长,但产品良莠不齐 ,对大容量储能系统并网运行带来新的安全可靠性挑战。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你提到建议建设国家级 电化学储能实验验证平台,你认为建立该平台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曾毓群:当前,我国已出台的标准法规均聚焦在电池本身的安全和电站的消防规范,而在并网前对 电池储能电站系统级别的安全可靠性测试和验证标准方面,缺乏相关规范。因为 电化学储能实验验证平台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因此一方面需要领先的电化学产学研资源和技术研发条件,一方面需要联合优势企业和科研力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你看来, 共享电池储能数据的难度在哪?

曾毓群:目前国内尚无权威性机构开展储能企业并网数据统计和发布工作,需要首先有 权威性机构来统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编辑 白昊天 校对李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