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物园的搬离看青岛老市区的复兴,步子是真的需要再大一些的!

“青岛动物园拟搬迁到西海岸新区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

2023年1月30日下午,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官网发布通知,向社会公开征求青岛动物园搬迁,以及原址改造的意见。

不出意外,这个消息,在网上引起了一片反对之声。

很多人说,青岛动物园8.5元的门票带给我们的快乐要没有了,还有人说,这干脆就是想借机发展黄岛的房地产……

展开全文

但是,对于真正懂行且有大局观的人,会毫不犹豫反驳这种狭隘的观点,稍微动一下脑子就能想到,每个孩子都是孩子,凭什么黄岛、胶南的市民就不能享有这8.5元的快乐?这不是老市民的优越感在继续作祟吗?

甚至还有人直接在评论区直言不讳地说:黄岛、城阳、崂山才是青岛财政收入的大头,也是青岛新增人口主要落脚的区域,都3202年了,还把动物园等大量城市资源放在老城区,是想让为数不多的那些“根正苗红的老青岛”继续秀优越吗?

一言以蔽之:

首先,青岛不是少数老市南、市北市民的青岛,更是居住在崂山、黄岛、城阳、即墨、胶州等地的新青岛市民的青岛。人人平等,大家都应该有享有市级配套的生活便利。

其次,作为青岛的“钱袋子”,黄岛、城阳这些地方断没有一边用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去补贴市南市北,一边被这些地方的人继续视为为“郊区”,“含铁量高”的道理。

在我们这些关注青岛发展,经常分析青岛各路大数据的人眼里,说句实话,青岛发展这么多年,早就不是当年的格局,动物园作为重要的城市配套设施,早就该搬出去支援黄岛、城阳等新区的发展了。这么多年一如既往待在老市南,对青岛的发展,其实不是一件好事情。

一方面,站在动物的角度,青岛老动物园确实不能满足动物们“有尊严地活着”。

家有宠物的朋友知道,养狗需要隔三差五出去遛一圈,养猫最好是有一个供它上蹿下跳的环境,把猫狗关在仅供转身的小笼子里投喂,那这些动物几个月时间就可能抑郁。更何况是“占山为王”的狮子、老虎等大型动物。把它们简单地关在笼子里,每天投喂,供游客参观,很明显会让它们“毫无尊严”。

而青岛动物园的历史,甚至能追溯到1915年,地角逼仄,少有扩展空间。作为购房者尚且知道要买大户型,“买三不买二”,“双厅双卫”,那站在爱护动物的角度,这些动物们的生存空间,也确实需要改善一下了。

既然动物为我们带来了欢乐,那我们也应该尽力为动物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很多青岛市民怀念的8.5元的快乐,背后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和补贴。

家有宠物的朋友也知道,比如说你们滴针哥,家里有两条金毛,三只布偶,每月正常的开销差不多有千元上下。这还不算它们偶尔有个小病小灾,闹个寄生虫啥的,到了宠物医院瞬间花掉主人上万,简直再正常不过。

猫狗尚且如此,更何况狮子老虎、大象河马。8.5元门票的收益,实际上给这些大型动物塞牙缝都不够。所以一定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补贴、输血,才能确保动物园能够运行下去。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养个大型动物园,可能需要每年数百万、上千万的投入,甚至可以说“深不见底”。市南这段时间大刀阔斧改造老城区,确实不应该再留下动物园这个“烫手的山芋”了。

最重要的是,青岛经过多年发展,站在资源调配、人口分布的角度,也确实不适合再把大部分资源集中在老城区。这就涉及了一个老城改造、复兴的话题。

动物园的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说。很多青岛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老城情结。

为什么这样呢?对于老青岛市民而言,生于此,长于此,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很深的感情。

对于新青岛市民而言,青岛老城区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独有的符号,即使居住在青岛的其它地方,这个老城区,也是他们逢年过节,至少是到了周末,愿意带着全家老小前来游玩打卡的目的地。

站在文化、历史的角度,有道是只有被保护完整的历史才是历史,青岛老城区的建筑,是整个亚太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欧式建筑群,甚至欧洲很多城市走一遭会发现,青岛老城区的建筑保护,比大部分欧洲城市做得都好。

所以,别看青岛的历史比阿迈瑞坎还少一百年,但是说起青岛的老城区,你还真得说它非常有文化。

但是,从世纪之交开始,不管是在青岛居住了几辈子的老人,还是初来乍到青岛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青岛老城区,一年不如一年,快不行了。

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东部大开发”开始,对青岛老城区而言,意味着各级行政机关,大小企业,都纷纷迁出。

而从2010年开始,尤其是2015年之后,西海岸、城阳的大手笔发展建设,尤其是2011年隧道的开通,又意味着青岛老城区被“再度抽血”。

被反复抽血以后,很多人就能发现一个问题,走在青岛老城区的道路上,尤其是老西镇、大庙山、老四方一带的大街上,举目望去皆是白发苍苍。公交车到站,几乎人人都是——

这个直观感受,从青岛“七普”人口数据上也有非常明显的展示。市南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接近26%,市北则超过24%。市南、以及市北区西部的一些街道,居民平均年龄甚至能达到55岁以上,而且连年流失。

这是什么概念?明确告诉大家,房子几万块钱就能买一套的鹤岗,老龄化程度、人口流失的速度要比青岛市南、(老)市北要轻。

尽管拿鸡西、鹤岗这些城市去比青岛市南、市北区不见得严谨,但是也充分说明,青岛的年轻人有多么不待见青岛老城区。

老城区节假日时候的人潮汹涌,年轻人纷纷前来打卡拍照,与他们工作生活的时候对老城区避而远之,这个并不矛盾。

在青岛形成了一个很“拧巴”的现象,在青岛讲文史、旅游、美食的博主,会告诉你:青岛老城区yyds,别说栈桥教堂小鱼山这些知名景点了,光说美食,西镇有烤肉,鸡架,台东有啤酒、恣儿街,老四方有拉面,老沧口有锅贴……

但是,在青岛讲就业、讲购房的博主,会告诉你,青岛老城区是个天坑,青岛购房,“一不买老市南,二不买老市北”,这些地方拿着退休金的大爷大妈钓鱼遛鸟逛早市很方便,但是作为年轻人,关系到他们是否购房,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是就业。

很多青岛市民经常挂在嘴上的话题是:买了郊区的房子,到市区上班怎么办?其实这恰恰是杞人忧天或者对青岛的城市印象还停留在十年前、20年前。因为当下青岛的情况,是反着来的。

解决疑惑最好的办法,是分析数据。

而各种数据都指出,青岛绝大多数就业机会,都集中在新城和近郊区。反而主城,尤其是老城,日益空心化,就业机会不仅不多,而且还在逐年流失,越来越少。

2022年,青岛的上市公司64家,总部位于市南、市北的只有8家,这些上市公司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还有一大部分都在黄岛开发区。

当然,只看上市公司还不能说明全部问题。

规模稍微大一些的企业,比如说青岛有47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主企业,黄岛区占23家,市南、市北只能说不是没有。

规模稍微小一些的企业,比如说青岛有486家参与评选的雏鹰企业,城阳区占152家,市南+市北+李沧,一共只有……38家。

所以青岛工作生活,尤其是外地高校毕业生来青岛安家,选择城阳和黄岛才是王道,如果着实有钱可以买东李、崂山,但是坚决不能碰老市南、老市北。

除非……

若是就业解决不了,只能做些开饭店、中小货代、送快递外卖、修电脑手机之类的职业,那什么老市区有重点学校、三甲医院、商场集市都是空话。

所以,青岛市南以及(西部)市北老城区人口越来越少,企业、配套逐年外迁,很多老房已经没有灯火和人气,留下的人几乎个个白发苍苍,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这个趋势,不可以放任自流。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没有老城区,青岛那能还算青岛吗?跟国内其它城市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青岛老城区复兴,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自从世纪之交,整个青岛的城市重心向东部迁移之后,“老城区复兴”就成了青岛上位者,以及很多青岛市民口中绕不开的话题。之前历次复兴青岛老城区的方案,做了一套又一套。

当然,好像之前的几次复兴,都没成功。

为什么?好像大家都知道青岛老城区需要复兴,但到底应该怎么复兴?

青岛老城区的问题在哪里?之前跟很多青岛的学者名流、文人墨客交流过,他们的看法很一致:

青岛老城区,年轻人、工商企业既然流走了,就不太可能回来。

原因嘛,青岛海边的房子价格,包含了太多的山海景观溢价和历史文化溢价。这个价格有其合理之处,但对于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年轻人的工作生活,这个房价是不可承受之重。

另一方面,历史文化也决定了,很多老旧住宅,拆不得,改不得,不能适合当下家庭居住和企业办公的需求。一个停车位就难倒无数英雄好汉……

所以,这个Flag可以先立下来:青岛老城区复兴,想要靠吸引年轻人和实体产业回流,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那么青岛老城区应该如何复兴?很多人也能一眼看破:南京秦淮河、扬州东关街、西安回民巷,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的古城……它们的现状,就是青岛老城区振兴可以用来参照的“成功模板”。

也就是说,既然老城区已经只是年轻人、城市网红眼中休闲打卡的目的地,那就干脆走到底,利用青岛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和山海景观,打造纯正的旅游休闲度假——景区。

青岛作为全国一线旅游目的地城市,只有一个5A级景区(崂山),似乎太少了一点。有第二家、第三家符合5A标准的旅游景区,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2023年,从各方面汇总的消息来看,青岛都将老城区的攻坚改造当成了头等大事来进行。各项执行的力度可谓空前。争创青岛第二个5A级景区的口号,已经呼之欲出。

按照官方对于青岛老城区的翻新改造的描述,是“重塑中山路文化轴心,推进旅游+文史,旅游+元宇宙的融合发展,疏浚文化之源、打造时尚街景、活化历史建筑、放大节会效应,将节会“流量”转化为街区“留量”,持续锁住“人气指数”,历史城区文化旅游产业新魅力加速显现。历史城区成为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文化客厅。”

对于普通游客、青岛市民来说,“一二三,上街里”,那段很多老青岛市民熟悉的歌谣,似乎又要回来了。

是当年的老城区真回来了吗?其实不是。当年的青岛市民上街里,是为了生活购物,而现在的游客上街里打卡,是青岛的文化和形象的展示。

实际上,那个很多青岛市民记忆里的青岛老城区,实际上是永远也回不来了。老城区的复兴,必须给予老城区全新的内涵,让它用另一种方式重生。

所以,青岛老城区,不应该再属于青岛少数老市民“秀优越”“秀出身”的场所,而应该属于全体青岛市民以及来自四海八方的游客。应该成为青岛的城市橱窗和展厅,为青岛创收。

认识到这一步,文章开头提到的青岛动物园为什么搬迁,其实就很简单了。

1、外地游客来青岛旅游打卡者众多,但不太可能有谁专门来青岛是为了逛动物园。

2、崂山(包括崂山的睡城东李)、黄岛、城阳才是青岛实体产业和新增人口的主要落脚点,以及主要生活区域,青岛新增的市级配套,应该向这些位置倾斜。

然而更重要的是第三点:

3、外地游客来青岛旅游的生活作息,以及侧重点,是和青岛广大市民的生活节奏不一样的。最好不要互相干扰。

不知道有谁能想到,青岛市南各大名校,名医院门口早晚排队接送孩子、就医待诊的车流,这些落在景象在游览老城的广大游客眼里,恐怕不会对青岛的旅游设施留下什么正面观感。

而作为普通游客,在青岛停留的时间是有限且紧张的, 白天爬崂山,洗海澡,那么到了晚上,自然希望青岛能有一个地方让他们彻夜通宵狂欢,释放自己。而这又会不可避免地打扰到景点周边市民的休息睡眠。

二者不可得兼、互相矛盾的时候,谁更应该让位,其实不言自明。

所以,其实青岛老城不光应该迁走动物园,很多市南名校、以及青医附院、市立医院的老院区,未来都应该逐步有序(注意,逐步有序)地退出。中山路、栈桥周围的居民楼里居住的与旅游无关的老居民,应该逐步有序腾退,把他们搬移到青岛其它区域,这是市南老城复兴,不可缺少的步骤。

纵观国内的热门景点,热门旅游城市,都会有一个专门服务外地游客、做到通宵营业的区域。我之前提到过的南京秦淮河、扬州东关街、西安回民巷,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的古城……它们无一不是这样。

青岛的旅游,尤其是青岛老城的旅游,恰恰缺的就是这样东西。以2022年为例,中山路百盛大厦上的4D大屏,熄灯时间居然是20:30。而这个时间,是很多爬崂山、逛方特、游金沙滩、连三岛、城市阳台的游客,还在搭乘公交、地铁、出租车赶回的路上。

至少站在金钱的角度,能让游客彻夜通宵狂欢,才是旅游业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循环,为青岛这座城市创收和带来GDP的重中之重。如此早的熄灯时间,实属不该。

说到这里,其实青岛老城应该怎么复兴,脉络是很清晰的,它应该逐步剥离与旅游、打卡无关的居住功能和居住配套,逐渐向一个纯净的旅游区去发展,去建立旅游功能和旅游配套。

青岛老城的复兴,需要“破而复立”,除了市南东部少数区域以外,不应该再存在高价住宅,更不能搞房地产。什么时候“青岛买房一不买老市南,二不买老市北”成为青岛绝大多数市民的共识,就是青岛老城复兴之时。

青岛老城的复兴,更需要破除一些人心态上的“优越感”和自私自利的心态。动物园搬走了,8.5元的快乐没有了,对于少数老城区居民,利益受损属于正常。

但是放在“大青岛”的战略规划之下,可以让更多居民受益,对青岛的长远发展有利。少数服从多数,牺牲眼下利益为了长远发展,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岂能在青岛就让人贻笑大方。

最后为什么动物园的搬迁是“一杆子支到黄岛”,为什么不会像很多人想象或者是希望的那样,在市内四区留一个动物园,至少应该把动物园搬到李沧区盘活世园会景区,这里只能说一句“应该的事情多了去了”。

唉……

我们,见证青岛30年房地产发展,亲身历经东部大开发,主城区、西海岸、城阳日月变迁,房价起伏跌宕。敢于讲真话,不畏阻力,不随波逐流,不畏人言,打碎各种谎言,坚持钻研青岛楼市真相。

我们的口号是:青岛置业指南针,买房这事得较真。

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不如转给更多需要的朋友。

关注我,持续输出青岛房产优质内容。欢迎大家关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