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刺绣传承人孙艳玲:推动非遗工坊建设恰逢其时

成新湘代表关于加大非遗工坊建设力度的建议阐明了当前非遗工坊建设面临的瓶颈,并提出了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长期规划、完善非遗工坊具体落地配套政策、打造校园非遗工坊阵地等有针对性的建议,恰逢其时。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刺绣的传承人,最近3年以来,我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创建了6家非遗工坊,虽受到疫情影响,但工坊内上千名绣娘的收入仍然很可观,这极大地激励了我。未来,我准备用3年时间,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再创建300家非遗工坊,带动更多的姐妹走进非遗队伍,在传承非遗的同时,让“脑袋”与“口袋”都丰满起来。

正如成新湘代表在建议中所提到的,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也急切盼望着有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为我们的非遗工坊建设和非遗传承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力量。比如,我的非遗工坊都建在繁华地带,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游客们参观的同时,鉴赏了非遗所绽放出的艺术魅力,不但提升了销售额度,也扩大了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游客的面对面接触,绣娘们了解了市场需求,生产出的刺绣产品更加受市场欢迎。但是,租赁店面需要一大笔费用,如果有相关金融扶持政策,非遗工坊会迅速做强做大。

我认为,非遗工坊能够让非遗回归社会、造福社会,因此,推动各地非遗工坊发展壮大非常必要,必须将其纳入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选项之中。例如,我的非遗工坊既是文化产业项目,又是优秀旅游业态,还是文旅融合的结晶;绣娘们既是传承人,又是景点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迎来送往中视野开阔了、销售扩大了、技能提升了、收益增加了,随之而来的便是非遗工坊的发展壮大。

关于加快推动非遗工坊进校园工作,我感触良多。3年来,我和我的团队走进牡丹江市广大中小学讲授非遗技艺,同时,与牡丹江市教育系统大力合作,邀请上万名中小学生走进我们的满族刺绣展示馆,让学生们与绣娘们近距离接触,手把手为他们传授满绣技艺。现在,每到周末,我的工坊里都吸引了大批孩子来学习满绣,还有很多孩子经常拿着自己的绣品来到工坊,请绣娘们进行指导。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此背景下积极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将吸引更多人走近非遗、爱上非遗,使非遗产品从家庭作坊式生产提升为店面生产,让非遗真正的活态化、展示化、平台化。

关于如何推动非遗工坊建设,我建议,在城市繁华街区设置非遗工坊,按照景点风格进行布局,工坊绣娘们根据旅游需求,以固定工资及“销售+计件+提成”的形式获得报酬。同时,将更多绣娘培养成为主播,加大非遗工坊产品的线上销售力度,让非遗工坊更加适合旅游市场需求,更加受游客青睐。

采访整理:张建友

责编:李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