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左良玉起兵 “清君侧 ”

南明弘光元年,在清朝压迫下苟延残喘的南明朝廷内部爆发了一场战争。立下了无数战功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的理由率军进攻南京。

虽然左良玉病死在了进军途中,但是这场战争并没有随着主帅的死去而结束,反而朝着不可控的方向狂奔,最终加速了南明弘光政权的灭亡。要了解左良玉起兵的原因,还得从他的生平说起。

一、左良玉其人

(一)早期经历

史料之中关于左良玉早期经历的记载比较杂乱,就连他的籍贯也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他出生于江西临汾,有的人则说他出生于山东临清,还有人说他出生于辽宁。但《明史》中说他是临清人,姑且以此为真。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左良玉出生于底层,幼年贫苦。《明史》中说他年幼时便失去父母,由叔父抚养。长大后目不识丁,却极富智谋,善于拉拢士卒。再加上他身材高大,骁勇异常,所以从军之后,很快便立下了许多功劳。

但是明末官场腐败,结党严重,左良玉虽有功劳,但他无权无势,没有靠山,所以迟迟得不到晋升。好不容易凭借军功,在辽东都司当上了一个小小的军官,却因为俸禄太低,不得不进行偷猎活动。

一次,左良玉与好友丘磊一起劫取了一匹军马,按照大明律令,劫掠军用物资应当斩首。左良玉的同伴邱磊一力承担罪责,他因此得以幸免于死。

展开全文

死罪可免,好不容易搏到的官职却不保。无处可去的左良玉只好去往侯询的门下,侍奉侯询。一段时间之后,侯询发现了左良玉的过人天资,于是提拔他为副将军。左良玉也不负所望,很快便以功劳第一升为总兵官,,成为明末的一员大将。

(二)遇强则逃,遇弱则战

左良玉虽为大将,名声却不怎么好。他为了保存实力,获取战功,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往往选择避而不战,遇到弱小的敌人则主动出击,积累战功以求赏赐。

崇祯九年,朝廷派遣左良玉和另一位将领汤九州共同夹击河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左良玉见起义军战斗力强悍,中途带兵避战而逃。汤九洲只能独自领兵追击起义军四十里,深入敌后,最后因为没有援军,苦战而亡。

次年,安庆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开始联合作战。左良玉见他们组织松散,力量薄弱,便逐个击破,先击败了杨四、侯驭民、郭三海等领导的南阳起义军,又将罗汝才和马守应领导的刘安农民军击溃。真是将“遇强则逃,遇弱则战”发挥到了极致。

(三)养寇自重

若只是挑软柿子捏,左良玉的名声还不至于这么坏。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左良玉养寇自重。

崇祯六年,左良玉刚刚升任总兵官不久,便因为与督抚议有矛盾,动了养寇自重的心思。在当时,养寇自重是将领之间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只要不断地与贼寇战斗,将领便能不停的索要军饷,甚至加官进爵。

如果无贼可剿,这些将领也会失去作用。左良玉曾说:“吾即尽贼,安所见功乎!”

叛军如果全部被剿灭,他便无法立功了。

正因为怀着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崇祯十一年,左良玉在太平县打败张献忠,将其逼得走投无路之际,却听信了张献忠下属马元利的挑拨之语,故意纵敌逃亡,将张献忠这位手握重兵的起义军领袖放走。

(四)迟来的忠君爱国思想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领兵五十万包围开封。为了让左良玉领兵救驾,崇祯帝释放了左良玉的恩人侯询,命其为督师。同时在自己的内帑中拿出十五万犒劳左良玉部。左良玉闻之大喜,果然率领十万军队前往开封,到达朱仙镇与其他军队会师之后,他发现李自成军锐不可当,于是领兵而逃,被李自成的军队乘胜追击,损失惨重,也导致了明军的全面溃败。

左良玉之所以逃走,是预见到明朝将亡,希望保留兵力,以图占据天下。可等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崇祯身死之后,他又悔不当初,恸哭不止。

手下将领群情汹涌,都劝说他南下自立为君,可一向自私自利、忠君爱国思想淡薄的左良玉却说什么也不愿意。

将士们情绪高涨,差点酿成兵变,左良玉先是将这些年来所积攒的大量财物都分给将领,平息他们的怒气,又用大炮封锁了南下的航道,断绝将领们拥立他为帝的念想。

二、清君侧

(一)陷于党争

明朝灭亡后,东林党人想拥立潞王朱常涝为皇帝,而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已经先一步拥立福王朱由菘为帝。虽然史书记载朱由菘有七大恶行,“痴如刘禅,淫过炀帝”,但他是明神宗之孙,继位的优先性远高于身为明神宗侄儿的潞王朱常涝。

东林党与马士英等人本就积怨颇深,经此一事更是水火不容。阮大铖曾言:“不尽杀东林诸臣,不足以谢先帝。”

左良玉虽是武将,却与东林党联系密切,他的恩人侯询出自东林党,同宗的左光斗、左光先兄弟也是东林党骨干,所以一直为马士英等人所痛恨。

马士英、阮大铖掌握南明政权后,为了防备左良玉,筑板矶城。左良玉对他们的举动也心知肚明,感叹说,西边有什么可防备的,还不是在防备我?双方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只缺一个契机。

(二)积怨更深

左良玉与东林党一样,对南明弘光政权始终怀有芥蒂。在弘光帝将他封为宁南侯后,他的怀疑更盛,于是派与自己交好的湖广巡按御史黄澍,以上贡为借口前往南京,“阴伺朝廷动静”。

黄澍仗着左良玉手握重兵,在南明朝堂上大出风头。当着皇帝及文武百官的面,用笏板击打马士英的后背,让马士英颜面扫地。随后又连上十条奏疏,大部分内容都要求惩处马士英。

马士英心胸狭窄,受此奇耻大辱怎能不报?不久之后,马士英就派人以“毁制辱宗,贪贿激变”两条罪名弹劾黄澍,将其逮捕。左良玉身为黄澍好友,不能置之不理,于是令部将哗变,向南明朝廷索要军饷,以此来保住黄澍。

马士英慑于左良玉的兵权,只能停止逮捕黄澍。黄澍随后逃到左良玉军中藏匿,马士英无可奈何。但两人此时的矛盾,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三)太子疑云

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后,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焕和定王朱慈炯都不知所踪。一年之后,一位自称是太子朱慈烺的少年出现在江南。

太子是正统中的正统,其统治合法性远胜于福王朱由菘。若朱慈烺前来,无能的弘光帝恐怕皇位不保。

大学士王铎教导过太子三年,经过他的辨认,认定此人是假冒顶替者。假太子被认出后,也承认自己名叫王之明,并非崇祯太子。

这种骗局极易被识破,但是朝中很多人厌恶马士英等人掌权,宁愿相信太子为真,所以此案一时之间竟扑朔迷离起来。

(四)起兵东下

与马士英等人不死不休的左良玉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无论太子是真是假,只要假借太子的名义,便能兴兵讨伐马士英。

弘光元年三月,左良玉宣称奉太子密诏,以“清君侧,救太子”为口号,前往南京救驾。为了扩大影响力,左良玉邀请自己的好友,都督袁继咸一起起兵讨贼。袁继咸认为外患在前,不应内斗,加以拒绝。并与左良玉约定,不许左兵进入九江城烧杀抢掠。

但左良玉手下的将领早已与袁继咸的部将勾结,夜晚于城中纵火,左军闯入其中,将九江洗劫一空。

绝望的袁继咸几次寻死,都被左良玉救起。袁继咸再次与左良玉约定不许沿途劫掠,左良玉虽然答应,但他已经无力约束手下诸将。本就重病的左良玉气得吐血不止,带着怒意而亡。

起兵不过十余日,主帅便已身死,这场讨贼仿佛成了笑话。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左良玉手下的将领不愿放弃东下,于是推选左良玉之子左梦庚为主帅,继续前往南京。

(五)事件结果

左军东下攻打南京,清军则大举南下,孱弱的南明政权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清军战斗力强悍,本应重点防御,但马士英却说:“北兵至,犹可议款,若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清军攻打进来,南明还可以和谈,再不济也能投降保命。若是以“清君侧”为名讨伐的左军先进南京,马士英必死无疑。

为了保住性命,马士英抽调了江北大部分兵力与左军对抗。使得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攻陷了许多城市。五月,多铎率领的清军来到九江,左梦庚自知不敌,率领手下十万将士投降。

随后,清军又度过长江,弘光帝出逃,留守的大臣献城投降。五月二十二日,弘光帝被清军俘获,南明弘光政权宣告灭亡。

结语

在明末强敌窥伺、起义不止的社会条件下,以左良玉为代表的将领不思讨贼,反而为了私利养寇自重,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到了南明时期,偏安一隅本就朝不保夕,左良玉仍然为了个人的私怨挑起内乱,加速了南明政权的灭亡。

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季南略》

【3】《左良玉列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