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由的理解,查字典的人与查手令的人是不一样的

左手的虎口。

左手的小老虎张着大口,

一口吞掉了苍蝇、蚊子和回乡之情,

还在未来也就是现在。

兴凯湖诗文

桑克

兴凯湖的诗

兴凯湖

湖边没人,

因为旅游淡季,但是那些

躲起来的鸥鸟也知道这是淡季吗?

橡子不管不顾地往地上落,有的还

摔掉了螺髻帽子。

沙滩里偶尔有

遗弃物,可能不是故意的

犹如某些记忆。草根肯定是风

刮过来的,正如那些独自生长的苍耳,

独自生长的红蓼。

并不冷的湖边,

看见夕阳在云层后面跳舞,

每一根线都妖魔化了。

波浪有节奏地拍着沙岸,并把几粒

有志向的砂子遣送到鞋里。

心情还是好,

只要不上班。连拍照都有兴致了,

各种庸俗动作全都在显示我们不仅

展开全文

可以活下去而且也能活得

挺好。

2022.09.19.20:53:13

大湖

看不到边缘,

只有西侧隐约有一点儿黛山。

孤魂野鬼安眠了多少呢?

忍不住问。

东边一艘白轮船,

听不见发动机声,仿佛置身

默片时代。我为它配钢琴,

还配画外音。

画外音部分全部

剪除,只是为了减少麻烦。

两条防波堤保护的河渠

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大湖那一边的人

也不全是无辜的,犹如这一边。

看不到边缘的波浪无辜地

一波又一波。

渐冷的风也没看过

秘密档案,更别提有些人的

磨难。我们俩在这儿闲逛,

并非为了历史。

享受是普通的,

但又比贵金属与小道消息珍贵,

只有这么晃来晃去,才理解什么叫

山水之间。

2022.09.21.07:15:26

湖岗

只有我们,

还有在荆条和栎树之间

流窜的松鼠。听听橡子壳儿

爆裂的声音。

生锈的铁丝网

还有缝隙的水泥步道板,

冷风偶尔路过一两缕,

带来什么消息?

湖水回忆着

一辆小车载着又帅又刚猛的白衣 DWJSB,

芦苇目瞪口呆。一群考斯特卸下一群

不戴口罩的夹克衫。

对自由的理解,

查字典的人与查手令的人是不一样的。

被关在小屋子里的人眼巴巴地望着

孤燕。

怎么落了单?

冬天还在后面埋伏,埋伏平静的

湖面。那时掀起再高的浪头也会被

硬生生冻住。

还能怎么办?

顺着湖边走下去吧反正

也没有真正的尽头。没有路了,

要么跳下去,要么往回返。

2022.09.21.11:21:31

兴凯湖畔想起巫宁坤先生

巫先生,您是在湖的

这一边吧?小兴凯湖的芦苇

肯定记得您曾经出现过的

具体地点。

湖岗并不高,

甚至高不过带有隐形电网的

围墙。蚊子们成群结队

帮“他们”的忙。

我在湖的另外一边,

您在这儿时我在兴凯镇出生了吗?

我也想不到今天我们的灵魂

一头撞在同一棵橡树上。

有几条鱼烂在了

水里,而同伙们尸骨无存。

活下去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右手凶狠地掐着

左手的虎口。

左手的小老虎张着大口,

一口吞掉了苍蝇、蚊子和回乡之情,

还在未来也就是现在。

2022.09.26.20:45:26

兴凯湖(美国航空航天局陆地卫星7号图像,2001年)

兴凯湖人物

桑克

何上尉

我的记忆越发模糊,有许多事例可资佐证。何叔当初官拜少尉还是上尉,我便记得糊里糊涂,索性取其最大值,听着也好听一点儿。这在何叔初任之时,或许如此。但转眼城旗变幻,职级越高,罪过也就越大。这些我都不曾亲见。看史料或听长者描述,当时景象或能恢复一至二成。一边是鸡飞狗跳,一边是平静如水。苦命来临,只能接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何叔之子凯旋是我发小,两家相距不过十分钟车程。此车非是汽车,脚踏车而已。但我和凯旋小时并不认识。我父与其父早就相识,但怎么相识,如何来往,我一概不知。大人事不必告诉小人。而今小人长成大人,却懒得再问。由此我想,我肯定做不成历史学者。不仅懒得追究事实,即使当事人在侧,也不愿登门骚扰。安静地活着吧,活一天就安静一天。小时,我或许见过何叔,或许没有见过,我全无记忆。虽然两家相隔较近,但何叔住六连,我家住五连,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活动范围,没有见过也是可能。但五连六连比邻而居,而且五连是一营营部所在,演出或赛球,俱乐部或操场人来人往,仿佛俄人郊游,邂逅的机会自然不少,在人群之中偶然碰见也是可能。茫茫人海,即使相遇,也是陌生之人。即使摸了我的头顶,问了我的年纪,转眼再遇,也仍是陌生。旅行之中,这样的事情并不新鲜。何况我是一懵懂幼童,对水银灯下的蝼蛄肯定比人更有兴趣。

何叔也是从兴凯湖来的。他的遭遇,我从其他流人身上看出许多痕迹,面目肃然而平和,处事冷僻而恭顺。具体事情,我从凯旋处简单了解一些。何叔年轻之时,家境清贫,因亲属之故,入军事统计局,为一介文官,不触枪械,只为果腹而已。记得凯旋说过,何叔一个人在北平,祖父母都在天津。当年天津缺粮,何叔给家里弄来粮食,又怕半途被人抢走,只好穿了军装别了手枪押运,威风凛凛,秋毫无犯,而在平时,何叔是不穿军装不碰枪的。

我受黑白电影深刻教育,对于军统角色,自然早有先入为主的印象。电影之中,此类人物多是獐头鼠目或凶悍斗狠,小人之间斗嘴,也多以此角相污。但何叔却非如此,虽然其时他已退休,以培植葡萄为趣,但仍高大英武,眉清目朗,与演员舒适有几分相似。想见其年轻之时,相貌堂堂,一身正气。但相貌不能庇佑人生,何时顺流而下,何时骤然转折,全都不能显现。唯物者有此论断,也属正常。

北平重获和平,何叔追随傅先生起义,为卓荦有功者。但后来转徙泽畔,其中根由,我不得而知。凯旋在其长篇《昔日重现》之中,也曾隐约涉及。研究历史者,仔细追问,当有所得。而我一向马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从来没谁怪我。即使何叔看了这篇文字,也不过是笑笑。过去的事就过去了,想吃冻葡萄,来家吃啊。何叔寿眉颤抖,向我邀请道。

2005.5.10.

杨厨子

杨厨子是我家住在五连时的街坊,我记得他说一口老北京话。

我父母祖籍热河,虽然距离北京城差个几百里地,但是方言却与老北京土话多少有些相似,朝夕相处,耳熏目染,我不由自主地继承或者积累了不少方言词汇,与人交谈,时不时地冒出点儿老北京土话,让人听起来怪别扭的。再加上我后来在北京念书,难免沾染了些许北京话的口音成分,这里边儿,我估计也有杨厨子的影响。

说起口音,我似乎应该插句嘴。读者可能不知道,因为历史和体制的双重关系,五连的确有点儿特殊。那就是五连虽然位于东北,但是里面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却不多,大多数人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中国各地的移民,口音天南地北的,所以,在当地出生的孩子们,听方言的能力比较强,几乎算不上什么本事,而孩子们自己说的,虽然自己认为是标准普通话,但是仔细听,却多少存有各自家庭的方言基因。所以我说它们既不是真正的普通话,但也不是哪儿的正宗方言。这么说似乎意味着五连人说话四不像,正如这里的人,他们的身份通常被称为兵团战士或者农业工人,而这话里边的真正意思却是,他们其实都是军不军农不农工不工的人。他们之中还有不少人,是来历不明的资产阶级分子,或者受过旧式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每天忙着种地挑粪什么的。这些人大约就属于士不士吧。

杨厨子就是这些灰头土脸的移民中的一分子。

五连的人都叫杨厨子为老杨头儿。上上下下都这么叫,我背后也这么叫,但当面还得叫他杨大爷,否则我爸的笤帚疙瘩就往我屁股上招呼了。老杨头儿是从兴凯湖来的,我妈说他们都是劳改新生。我小时不懂劳改新生是什么意思,以为是对坏人的一种笼统说法。因为连队里的人说起劳改新生时的表情,或者开会时,把他们纠集在一堆,让人拿枪看起来的情景,都使我意识到,或者让我似乎有点儿明白过来了,他们和正常的好人不一样,但是也没有人明确告诉过我说他们就是坏人。用现在的话说,他们就是边缘人。招呼到他们身上的词儿,更多的是歧视啊瞧不起啊什么的。

我父母对谁都好,其中就包括老杨头儿,大约是父亲《孟子》读得比较透的缘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爸将他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两本线装《孟子》传给了我。既然是从兴凯湖来的,老杨头儿当然就属于没人待见的人,但是他却时常来我们家逛荡,人没进门,嘴里哼的京戏却从门外传进来了。我们家人也都是戏迷。当时是样板戏的天下,而老杨头哼的却是老戏。他喜欢杨宝森的戏,而且他的名字也和杨宝森相似,只不过中间那个字是墨字而已。我们家对他唱戏的本事有点儿羡慕,或者是嫉妒,倒不是佩服他对抗潮流的勇气,而是对他唱戏的老味道,还有他对梨园行的陈芝麻烂谷子了解得门清。我对京剧的知识有不少来自他,但是细说起来,究竟哪些是他讲的哪些是我从书里看来的都给弄成一锅粥了。

老杨头儿的本工其实是厨子,据说在北京的时候就是。这就使他与其他边缘人不一样,在五连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地位。他在连队厨房工作,平时也就是炒个大锅菜,辣椒茄子什么的。如果团部来人,则非老杨头儿掌勺不可,据说他的手艺很是厉害。我似乎没吃过他烧的菜,二哥三哥结婚时请的都是韩厨子。我爸是菜班的种菜高手,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他们才来往的,我没问过我爸,只是这么猜测而已。他倒是吃过老杨头儿的小锅菜,但他对老杨头儿评价并不高,说是红烧肉有点儿硬,虽然比不上石头,但却给牙齿制造了不少困难。

老杨头儿的夫人五连都叫她老杨太太,据说在北京或者北平的时候是舞女。我去老杨头儿家玩,老杨太太给我看过她年轻时候的照片,全是黑白的,上面大多是在照相馆里拍的合影,人物多是女性,其中就有年轻的老杨太太,烫着卷发,刘海往一边儿撇,穿着旗袍,看起来很漂亮。而现在的老杨太太则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的蓝布衣裳,夏天的时候因为衣衫单薄胸脯又高又挺,和她那个岁数的老太太耷拉乳房的样子并不一样,我妈说这和她没生过孩子有关系。而且她说话嗓门大,有时隔着杨树林子就能听见她骂老杨头儿。我去北京念书的时候,两口子特意来我家看我,老杨头儿送给我一个塑料皮儿的笔记本,老杨太太送给我的是一支包尖儿钢笔,并且还在老杨头儿送的笔记本上给我写了一行字,因为本子找不到了,写的什么内容我也记不大清了,其中四个字大约是才华横溢什么的。

我家搬走多年之后,听说老杨头儿先死了,老杨太太也搬走了,据说还活着。我妈说,当年在北平,做厨子的老杨头儿总是去追老杨太太。老杨太太被政府改造到兴凯湖,他也就追来了。原来这里面还有浪漫的故事。但看到老杨太太骂老杨头儿的样子,想象不出他们年轻时的模样。老杨太太对我们家人说话倒是和和气气的,总夸我文质彬彬,长大了会有出息。他们见过荣华,也见过颓败,这些也就是客气话而已,我现在是明白的。

2005.1.11.

章先生

章先生是我的第一个英文老师。我九岁的时候跟他学过英文。当时英文还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趁着夜色,妈妈送给章先生两瓶白酒当学费。章先生说,让孩子来吧。好像开始学的是《英语九百句》,是从短波或者中波电台拷贝下来的。章先生自己编教材,偷偷收了四个学生。这些学生之中现在没有一个以英文为业的。我译过东西,勉强算是一个,但是我的水平是丢章先生的脸的,所以我暂时就不说这个了。

章先生是教会学校毕业的,好像是圣约翰大学,但是因为涉及三反五反的什么事情就给发配到兴凯湖来了。后来因为中苏关系紧张还是别的什么就把他弄到了五连。章先生和王先生一样在五连没有地位。那个时候,知识分子能有什么地位?臭老九。本来位置就低,再加一个臭字,就低得不能再低了。我当时不知道这些。即使我知道我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我只知道像章先生他们这些人是边缘人,五连开会或者发生其他什么好事他们都是靠边站的。他们也自动远离其他的五连人,好像自成一个神秘的社交体系。

章先生是宁波人,早年在上海讨生活,所以他的英文就带有这两个地方的口音,而我当时却以为他的发音是标准的英国音。我那时还不知道伦敦音什么的。熟人觉得我现在的发音怪怪的。小时候养成的发音习惯改起来真是挺难的。那时章先生时常嘲笑美国式的发音,他指的可能是王先生的发音——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章先生在五连好像不做什么工作,至少在我的印象里如此。后来,知识分子重回大众的视野之中,章先生在五连的社会地位也就随之提高了。他从无业状态之中摆脱出来,进入学校担任教职。我的英文成绩自然一直不错,当然也就免不了骄傲。我那时是一个孩子,不懂什么叫喜怒不形于色,心里想什么,脸上就带出来了。章先生有天上课,讲错了一个语法问题,我想都没想就指出来了。章老师厉声说我的尾巴翘到天上了,我想都没想就回嘴说你才翘到天上了。这下我惹祸了,被章先生撵出课堂,从此不许我再听他的课。我年纪太小,不听就不听,又能怎么样。所以每逢英文课我就在操场上自己看书。

那时家里似乎没人知道这个事情。我没说过,别的人也没说过。后来我的一个同学,也就是后来当了电工的小谢,他也是章先生最早的四个学生之一,他来找我,劝我向章先生服软道歉。我生性倔强,说他应该向我道歉。小谢说他是老师,你应该尊重老师。小谢说了许许多多,我渐渐明白自己的过失。我向章先生道歉,章先生大度地把我重列门墙。一考试,只考了八十多分,直到高二碰到范老师才重新提高到前面去。

去兴凯上高中,自然就换了英文老师,但是章先生仍旧关心他的旧学生。他利用暑假或者寒假的时间油印辅导教材,开设辅导课。这种关心是我从前此后都没有遇到过的。

章先生的夫人白净,干净,敏感。有一次,她来我家的时候,我无意中对她说,章先生要去一趟裴德的八一农大。她以为章先生要调到农大,就和章先生争执起来。章先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前面的夫人生的,还有一个女儿就是她生的。章先生现在怎么样,我不知道,他今年至少八十多岁了。我对他教给我的感佩于心,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报答他。

2008.8.1.

|桑克,黑龙江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协会员。曾出版诗集《桑克诗选》《冬天的早班飞机》《转台游戏》《冷门》《朴素的低音号》等,译诗集《菲利普·拉金诗选》《学术涂鸦》等。获得过人民文学奖、中国诗人奖、《草原》文学奖等,四次入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题图:Photo taken on March 13, 2021 shows the sunset scenery of Xingkai Lake, a border lake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Xinhua/Xie Jianfei)

策划:Lulu | 排版:阿飞

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注明个人信息

桑克丨这是一个需要以审慎态度对待的地球人

萧红丨失眠之夜

希望是白日绽放的焰火 或一片阿司匹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