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酒僧为何要与王重阳斗酒?不为九阴真经,你看他孙子是谁就懂了

“高手对决”无疑是武侠小说中吸引人眼球的部分,无论江湖儿女之间的感情多纠结,无论主角的经历多曲折,始终还是绝顶高手之间的碰撞最让人热血沸腾,而金庸故事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有的高手对决是没有被直观地呈现出来的,这样便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比如《倚天屠龙记》中提到的斗酒僧这个角色,他之所以被赋予“斗酒僧”之名就是因为他曾与王重阳于嵩山斗酒之举。

(僧人剧照)

但说来奇怪,金庸在此前的故事中并没有提及书中有这么一位强于王重阳的前辈高人存在,而且即便有这么一位高人,他与王重阳斗酒的目的又是什么?

一、世人争抢的经书

和《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不同,尽管斗酒僧的出现也毫无铺垫,但他只是作为正篇故事中登场角色回忆里的角色登场,并没有左右剧情走向,并非“机械降神”,不过斗酒僧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十分深刻。

关于这位僧人,书中给出的线索十分有限:“他不说自己姓名出身,只说一生为儒为道为僧,无所适从,某日在嵩山斗酒胜了全真教创派祖师王重阳,得以借观《九阴真经》。”

从这里来看,斗酒僧似乎是冲着《九阴真经》而来,他也想一窥经书中那精妙的武功。

毕竟周伯通向郭靖介绍《九阴真经》的来历时也的确是提到过武林群雄对这本经书都兴趣十足,前前后后已经有数十上百位高手因此丧命,而当年王重阳之所以召集东南西北四绝前去华山论剑,也就是为了正面击败当世武林中最强大的几位高手,以达到“服众”的效果,让世人断了争抢这经书的念头。

不过这也是奇怪的地方,如果斗酒僧是为了抢夺这经书而来,而且他有挑战王重阳的实力,那他当年为何不直接参与华山论剑,名正言顺地击败王重阳?

(九阳真经)

展开全文

其次,从斗酒僧夺得这经书之后的表现来看,他似乎并没有想要将这经书据为己有,毕竟书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虽深佩真经中所载武功精微奥妙,但一味崇扬‘老子之学’,只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尚不及阴阳互济之妙,于是在四卷梵文《楞伽经》的行缝之中,以中文写下了自己所创的‘九阳真经’,自觉比之一味纯阴的《九阴真经》,更有阴阳调和、刚柔互济的中和之道。”

很明显,他的境界甚至在五绝之上,毕竟五绝还只是研习经书中的武功,他却能在轻描淡写间创出更精妙的武功,他自然不是冲着夺得经书而来,借阅经书,倒像是顺便之举,他找王重阳,可能另有原因。

二、来历不明的僧人

如果斗酒僧要王重阳斗酒不是为了夺得《九阴真经》,还能是为了什么?

其实咱们不妨从“斗酒”这件事本身出发。

对于王重阳而言,他有必要和一位来历不明的僧人斗酒吗?

王重阳为人向来十分稳重,为了抗金大业,他甚至拒绝了林朝英的好意,为了平息武林纷争,他发起了华山论剑,就这么一个人,你觉得他会拿《九阴真经》当筹码与人拼酒量?

(王重阳剧照)

所以王重阳答应与“斗酒僧”斗酒只可能出于两个理由,要不就是斗酒僧的武功远在王重阳之上,他无法拒绝斗酒僧的邀请,要不就是斗酒僧是王重阳认识的某位前辈高人,出于对前辈的尊重,他答应了“斗酒僧”的请求。

而从斗酒僧的角度出发,他为何非要拿“斗酒”这件事来压王重阳一头?如果他的武功在王重阳之上,为什么不直接击败王重阳?

其实你若将斗酒僧这个角色的形象与段誉联系在一起,一切的前因后果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三、斗酒僧的身份

如果斗酒僧就是段誉,他找王重阳斗酒就很合理了。

首先从武功水平上来说,据不完全统计,段誉当年已凭借北冥神功吸走了二十六位高手的内力,其中不乏“大轮明王”鸠摩智这样的绝顶高手,尽管段誉本人向来是无心习武的,但拦不住诸多高手主动送上内力,他那一身逆天的内力,想不强都难,而且王语嫣早就说过,这位段公子迟早会成为天下第一高手,晚年的段誉应该是远强于当年的王重阳的。

我段誉找王重阳斗酒的理由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为了帮自己的孙子找回场面。

那“南帝”段智兴便是段誉的孙子,关于当年的第一次华山论剑,周伯通说过这么一句:“那时是在寒冬岁尽,华山绝顶,大雪封山。他们五人口中谈论,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个人终于拜服我师哥王重阳的武功是天下第一。”

(段誉剧照)

要知道段智兴可是个为了习武连妃子都不愿意搭理的武痴,他自然是十分在意输赢的,这一点从他后来不愿意浪费功力救治瑛姑的孩子也能看出来,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他代表的是大理段氏的颜面。

可想而知,段誉知道自己的孙子在中原败给了一位自诩“中神通”的后生,他自然是不服气的,可别说段誉出家了便无心名利,他不过是依照大理皇室的习俗避位,他本人并没有做到六根清净,不问俗世之事,所以他完全是有理由帮孙子“出气”,去找王重阳较量。

从“斗酒”的形式上来看,也像段誉的风格,他能凭借六脉神剑将酒逼出体外,当年他就是这么赢的萧峰,而且段誉也不是咄咄逼人之人,他会选择以“斗酒”的方式来击败王重阳,也是为了给这位宗师留下些许颜面。

不过你可能要问了,段誉是北宋时期的人物,王重阳是南宋时期的人物,二者怎能有交集?然而段誉的历史原型段和誉(段正严)死于公元1176年,活了足足九十三岁,王重阳则死于公元1170年,所以二人的确是有可能产生交集的。

(一灯剧照)

也只有段誉这样内力绝顶的高人才能在轻描淡写间创出一本《九阳真经》。

其实从后来王重阳临终前决定将先天功传给段智兴也能看出这一点,若不是认可了大理段氏的为人,他如何会将神功传给一个外族人?

若段誉就是斗酒僧,一切的前因后果就解释得通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