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隐娘:时代造就的开挂女刺客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从古至今,有这样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来无影,去无踪,掌攀檐墙,走断壁,出场自带主角光环。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刺客, 杀手,又抑或是谍者。

什么故事?

官家小姐被拐为女刺客

聂隐娘本来是个普通的官家小姐,父亲是唐朝魏博地区帅领的手下大将聂锋,家庭优渥,父慈母爱。她因天赋异真,举止不凡,十岁时被到门口乞食的神秘尼姑看中,掳到山中。

被拐五年间,聂隐娘练成绝世神功,能折纸为驴、脑后藏刀、化尸为水、他化虫人肚,可谓是刺杀技能开挂的女刺客,闹市中取人首级轻轻松松。

后拜别师父。隐娘回到家中,找了个磨镜少年为夫,父亲去世后,魏帅重用隐娘,并派她去刺杀陈许节度使刘昌商。

展开全文

隐娘却弃主投敌,并帮助刘昌商阻挡了魏帅派来的刺客精精儿与空空儿。后隐娘安顿好丈夫,不知所终。

直到刘昌裔去世,隐娘骑驴奔丧,最终再没有人见过隐娘。

能在乱世激流隐世,作为一名 刺客,聂隐娘十分成功。在人生道路上,她的刀也从来都握在自己手中,不是任何人的工具,也不受礼法的束缚。尤其是在三纲五常的社会,女性的幸福归宿便是得一有情郎,相夫教子,可隐娘偏打破传统,敢于违背父权、夫权。从文中有两处细节可窥一二。一是,隐娘见到磨镜少年,说他可以做我的丈夫,父亲不敢不从。二是,婚后,夫妻遇有鹊在枝上聒噪,丈夫用弹弓没射中,隐娘一把夺过弹弓,一丸毙鹊。

全为虚构?

史上确有刘昌裔其人

文学创作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者多根据现实对应的人物进行改编。从《聂隐娘》这部作品来看,聂隐娘、空空儿、精精儿等人无从考究,恐怕多是虚构的。但是刘昌裔在历史上却是真有其人。

历史上的刘昌裔是唐朝中期将领,曾任陈许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死于开和八年,也有儿子名为刘纵。

我们注意到小说里提及了三个唐代年号,分别是贞元、元和、开成。从西元785年始,到840年止,共55年。据《旧唐书》卷十三《德宗纪下》记载: (贞元十九年五月) 甲辰,以陈许行军司马刘昌裔检校工部尚书,兼许州刺史、陈许节度使。”《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元和八年十一月)右龙武统军刘昌裔卒。这可以看出唐朝陈许节度使刘昌裔的任职时间段及死亡年份与《聂隐娘》中所载吻合。所以小说里的刘昌裔并非虚构,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按此推算,元和年间与刘昌裔不和的魏帅,应该在元和年间任职魏博节度使。而唐朝贞元、元和年间田氏家族对魏博地区有着绝对的控制力,当时是由长期沉溺酒色,患风病,杀戮无度的田季安担任魏帅。

再结合史料记载的田季安的所作所为,对比刘昌裔,也可理解为什么聂隐娘要弃田投刘啦。

为何发生?

养刺客是中唐的政坛时髦

为什么《聂隐娘》这个传奇刺客故事适合发生在唐朝呢?

唐代初期,乱世中雇佣刺客的习惯仍有留存。盛唐,朝廷政权稳定,人身控制严格,蓄养刺客变得十分困难。到了聂隐娘生活的中唐时代,局势已经大不相同。“安史之乱” (755年一763年)之后,战火中的北方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南方,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势力已经不能有效节制,只能默认各地藩镇的割据。

那时,藩镇与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关系紧张。各落镇间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纷纷豢养刺客,刺杀政敌。从《旧唐书》记录的“好人遍四海,刺客满京师”可以看出,刺客并不是传奇小说的臆想,养刺客是中唐的政坛时髦。

且“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唐朝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废除了以土地控制户籍的做法,出现了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以田地为基础的户籍制度崩溃,这也是中唐刺客的群众基础。要知道封建王朝控制刺客的最重要方式,是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这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聂隐娘作为将军之女,被女尼掠夺五年之久,官府既没有对这样的人口异动进行任何追查,也没有去追究女尼的拐卖之罪的原因了。因为政府对人身控制的能力已经极弱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