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妖魔化”它!00后追捧的“草根网红”,跌落神坛后爆火,网友:我的快乐源泉

你,是否曾想过以下问题的答案——

泳池里究竟有多少尿?

美颜软件怎么塑造美的标准?

代糖真的能帮我们快乐地享受甜味吗?

有这么一部纪录片

由一群“较真”的理科生发起

《十三邀》团队监制、腾讯视频原创

在权威专家院士的“撑腰”下

对身边的 社会爆点话题,发问

一改传统纪录片的拍摄、制作流程

以赤裸裸的“ 第一视角”,全程记录

研究员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每一步

再将其电脑屏幕上的录屏信息,剪辑成

6-20分钟的「青春版」与「长片版」

不仅老少皆宜,观看门槛骤降

还给人带来了意外有趣的观看体验

“话题新鲜,逻辑清晰,调查落地”

“特别好的科普宣传片”

展开全文

“真的学到了很多”

今天,象君精选了纪录片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中

关注、讨论度较高的几个话题,和大伙一起

与我们身边的世界,深度对话

游泳池里究竟有多少尿?

炎热的夏天,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当然是玩水了。

可对初学者来说,呛水,算是额外的“加餐”。

泳池里到底有多少尿?呛一口水能喝进去多少?

带着这两个“有点味道”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始了第一轮数据搜集。

“平均每个游泳者的体表,会有0.14克粪便落入池中”

“每个游泳者的平均尿排泄量,约为70毫克”

再结合标准泳池的储水容量、承载能力等,

便得出了极限情况下,泳池里的粪便和尿液占比(理论值):

在250万升的泳池里喝一口水(20 毫升左右) ,相当于喝了:

0.00000448 克屎,0.00224 毫升尿。

近似于 0的结果,看起来好像也没那么悲观?

嘴上很倔强,大脑却诚实地让人继续查找资料。

好消息是,健康人的尿液里,并没有有害细菌;

坏消息是,有些人的泌尿生殖道外表有很多细菌,

肠道疾病患者的粪便里,还可能存在 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等微生物,

极有可能引发 腹泻、发热、眼结膜充血、扁桃体红肿等疾病,

所以,尽管数字好像在自证着“没什么,放心吧”,可终究还是心有芥蒂。

而另一个大跌眼镜的事实,更给了咱当头一棒:

游泳馆真的不经常换水!只因为:贵。

就拿北京市城六区,非居民用水9.5元/立方米的价格来算,

把一个长50米、宽25米、深2米的标准游泳池填满一次,需花费 23750元。

如果坚持一天一换,一个月的成本是 712500元。

如此大的开销,逼得泳池经营者开发了一套,硬核的 水循环系统。

经过毛发聚集器过滤、与絮凝剂混合,去除水中的赃物、细菌;

投入的三氯异氰尿酸消毒片,阻碍细菌新陈代谢;

最后以泳池容积 5% 的量,定期进行补水、稀释;

就这么勤勤恳恳地三步走下来,喝口泳池水,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不过,象君在这里还是要温馨提示一下各位,

下回在进入泳池前后,还得要认真清洁一下身体,

毕竟,“与尿共泳”的感觉,终究不那么美好......

美颜“照骗”的秘密

出门旅游、和朋友自拍,一键美颜的P图技能,早已成为霸屏朋友圈的技术保障。

皮肤变好、变白了,雀斑、痘痘不见了,万年屌丝分分钟逆袭成为国民男/女神,

这低成本、高回报的“换脸大法”,岂不美哉?

为了探究不同美颜神器的操作原理、审美标准,

敬业的研究员小哥,上手就给自己做了5张脸。

古早美颜工具 Photoshop 6.0,采用高难度技术“ 高斯模糊”,

不仅要花好大力气才实现“变白、变瘦、变光滑”的小目标,

还可能因为无差别的模糊,给五官蒙上一层朦胧的滤镜,

看着愈发温婉的自己,不知道小哥心里,是尴尬还是尴尬呢?

相比之下,美图秀秀、P图大师等美颜软件的人脸识别技术,则更胜一筹。

在 Adaboost算法的支持下,快准狠地识别出需要精修的人脸。

配合一键美颜的魔法功能,分分钟整出一张“亲妈都不认识”的国际明星脸,

这堪称“变脸”的奇幻效果,忍不住让人怀疑:

"变美"和"像自己",到底哪个更重要?

最后的“王炸”,是按 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协会给出的权威标准,P的满分脸——

“上下唇高比1:1”“上睑最高点为中、内1/3交界处”“眼高理想值:10-12mm”......

最终的效果,却让小哥瞬间“人间清醒”:

美这种东西,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一个量化标准......

“ 目前的技术,是在跟踪美的标准;未来的技术,可能引领美的标准。”

当美颜,成为一种「美的表演」,那或许,不美颜,也是一种「美的宣告」——

你不P图,其实也很好看。

猝死真的在年轻化吗?

“又有年轻人猝死了!”

最近5年,这样的热搜,不止一次地打击着我们。

2020年12月,24岁的拼多多员工张某,在加班至凌晨的回家路上,猝死。

2021年11月,36岁的比亚迪员工王某,在连续加班一个月后,于出租屋中猝死。

2022年7月,22岁的互联网公司女孩宋某,因连续四五天加班至凌晨四五点,不幸猝死......

猝死在年轻化吗?加班熬夜,真的是罪魁祸首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青工所》开始了对 「心源性猝死」的研究——

这是最常见的猝死类型,发生时,心脏会骤然停止。

一旦超过 8 分钟,复苏和存活的机会,将变得渺茫......

它最常见的病因,是 「缺血性心脏病」。

在搜索引擎的助力下,一个惊人的数据,直接敲响警钟:

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约有 54.4w人。

近30年来,我国50-69岁人群的相关死亡率整体减少,15-49岁的中青年轻人群先升后降。

猝死年轻化,难道只是一个信息错觉?

对此,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年轻患者的占比并未增长,而心源性猝死的整体基数在变大。

因此,因猝死离世的年轻人数量,实际仍在增长。

然而,与其说是熬夜加班导致猝死,不如说是 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给人致命一击。

从3D解剖软件中可以看到,当兴奋性过高时,

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可能会出现 血管痉挛,使血液阻塞。

轻则引发胸痛,重则导致心律失常,直接猝死。

因此,不论是剧烈运动、熬夜加班,倘若感受到心跳砰砰砰地“小鹿乱撞”,

不一定是爱情发生,还有可能是交感神经发出的红色警告!

值得注意的是,让我们的心脏变糟糕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

除了杀伤力极强的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高血压、吸烟等,

室外颗粒物污染、职业暴露、身体活动不足等意料之外的答案,也榜上有名。

用赵冬教授的话来说,便是:

“ 危险因素是最重要的,你能做的不是光不加班的问题,而是要关注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生活方式。”

因此,找时间登录 国家心血管中心,做一次完整的 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

定时给自己的心脏做一份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尽早改变生活方式,

才能防患于未然,减小被“猝死”盯上的可能性。

如何才能快乐地吃糖?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健康和快乐,一个都不能少。

于是,当代人还把目标,瞄准了「 控糖」。

“零糖零脂零卡,好吃不怕胖”、“无糖轻盈没负担”、“无糖畅爽无拘束”......

网络上,“抗糖”宣言 铺天盖地,

却惹得人心动又心疑——

“零糖”究竟是怎么回事?代糖为什么也是甜的?无糖食品真的可以放心吃吗?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验证下,呼之欲出。

原来,商家之所以敢给自己产品贴上“无糖”、“0糖”的标签,

是因为 甜味剂(俗称“代糖”),在扛下这片“江山”。

从成本低廉、甜味带劲的 人工甜味剂,

到由多种糖醇组成的 天然甜味剂,

完全满足了爱糖人士,对快乐的所有想象。

而要细究「甜味」的产生,无论“代糖”与否,原理都如出一辙——

舌头味觉细胞膜上的味觉受体,捕获甜味分子,

进而激活味觉细胞上的甜味受体,产生电信号。

而当信号传达到大脑的相应区域, 甜味就产生了。

神奇的是,因为人体内,其实并没有可以催化“代糖”的酶,

当代谢反应发生时,它便能狡猾地成功逃窜,

能量,也就无从释放。

消除了对「 代糖无能量」的疑惑,「 代糖安全」的观点,也亟待证实。

在《甜味剂的安全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一书中,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科技总顾问 陈君石给出的答案,让人松了口气:

糖精、阿斯巴甜和其他甜味剂的使用,都与癌症风险增加无关;

只要不超过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甜味剂都是安全的。

此外,陈教授还对当下流行的“控糖风”、给出了“颠覆式”的总结:

中国人吃糖不多,甚至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上限量少很多,

而我们之所以还要控糖,因为 我们十几年来糖的消费量趋势一直在上升,而且增速很快......

咳咳,听陈教授一句话,象君顿时感觉自己还能再来两杯奶茶。

预制菜为啥不好吃?

加班忘记点外卖,居家办公不想自己做饭?

一份平价的预制菜,拯救打工人的手和胃。

加热即食,15分钟开吃,囤上一箱,吃上一年,

如此善解人意的存在,难怪行业规模从 2015 年的 650亿,5 年内翻了 4 倍。

可是,很香的菜品,为什么到手里就变得差强人意?

为了讨好咱的嘴巴,预制菜做过哪些努力?

来到预制菜生产工厂,一道家喻户晓的“妈妈菜”:鱼香肉丝,正在机器的滚轮下,诞生。

将一大筐木耳倒进气泡清洗机,伴着内置的高压风机吹入空气,

气泡带动蔬菜翻滚,切丝机内的滚刀交叉配合,

木耳的宽度,轻轻松松就被精确到 1 厘米。

这样,下锅后,它们能均匀受热,味道也显得更加突出。

肉丝炒制,也是一项大工程。

在滚揉的设备中,将肉切成均匀的细条,

再模拟大厨的手法,用淀粉上浆,

大锅小炒,香气十足。

将一锅量产的350 公斤干货,包装成 5000 袋菜包,

再依次进入 真空包装机、高温杀菌釜,

虽说经过此番造作的肉丝,难抵风味物质的流失,口感稍有打折,

却能在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情况下, 保质一年。

更有意思的,是 “再造米”的设计。

先将大米磨成粉后,与水融合,

在单、双甘油脂肪酸酯或其他乳化剂的作用下,制成米糊, 自热米的雏形,就有了。

接着将其切割成大米状,历经 干燥、抛光,

等到下一次加水蒸煮,干瘪的熟米,便能重新焕发生机。

而为了尽可能提升烹制好食物的口感,各种 冷冻保鲜技术,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最新 液氮技术的支持下,不仅能在2分钟内,将食物的中心温度降至零下196度,

还能生成,对肌肉组织影响更小的小冰晶——

避免了大冰晶对食物细胞的刺激,其风味,也能保存得更完整。

而为了让预制菜,更好地为口味挑剔的现代人服务,

“爱走捷径”的厂家,不仅选用“科技与狠活”的 添加剂,带给人全方位刺激的经验,

还从神秘的“ 食物搭配理论”中,汲取了新思路。

土豆牛腩、宫保鸡丁......这些雷打不动的经典组合背后,藏着连米其林厨师都追捧的科学依据——

如果两种食材中重要的风味化合物有所重合,就很可能形成美味的组合。

难怪,每次只要纠结时“宠幸”它们,就能将踩雷的可能,降至最低。

从方便面,到代糖、代餐,再到预制的“快手菜”,

食物的进化,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如今,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正试图满足我们所有的本能和需求,

而当我们获得了,「不为吃饭耗费精力」的自由,

是否也同时,在失去些什么?

写到这里,我仿佛想起了,妈妈的味道。

头图来源:@妙龄壮女(如有侵权,联系删)

其余图源:纪录片《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