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学生犯错被找家长,普通家庭和实力派家庭,态度出人意料

学生时代看似是最简单的阶段,实际上校园里也有或明或暗的“规则”。很多思维简单的家长,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就好,老师都有很高的情怀,这可能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期望。

或许并非时代变了,而是有些规律向来如此,只不过上代家长基于能力和认知的局限,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来看看学生视角,想法就会不一样。

小学生的困惑:经常批评大家的班主任,为何对少数同学很友好

这是一位家长讲述的事情,她的女儿在读小学,平时成绩属于中等偏上。根据女儿的描述,班主任似乎是比较严厉的性格,很少对学生笑,也常因为大大小小的事情斥责他们。

班里几乎所有人都挨过老师狠狠的批评,有时还可能带着推搡。女生将心里的疑惑说出来后,家长却感到不知怎样教育她比较合适了。

原来,她发现尽管班主任脾气不太好,但唯独对班里少数几个同学十分友好。犯了同样的错误,普通学生必定要接受一顿“狂风暴雨”。

但是换成那几个典型的同学,老师显得很宽容,会露出为数不多的笑容,甚至安慰他们“没关系”。尤其是说到一个女生时,女儿更加不解。

因为对方明明学习成绩落后,也不是班级干部。家长问出名字,原来那名女生的母亲是当地某机关单位的领导。

展开全文

别看平时不起眼,但是班主任对其家长却是毕恭毕敬的。在家长的圈子里,看到这种现象并不稀奇。可小学生比较纯粹,以为学习好、人品好是评价的最高标准。

学生犯错被找家长,普通家庭和实力派家庭,态度出人意料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提到自己看到的现象:我们普通家庭常以为,家长理应对班主任毕恭毕敬,老师批评学生一定是公正的;而有实力的家庭,却刚好相反。

他们不害怕“得罪”老师,也在向班主任明确自己的态度:学生真的犯错,管教是没问题的;但是需要保证公平,不能让老师只站在自身立场考虑问题。

就比如面对学生在校打架的问题,很多普通家长第一反应是“娃又惹事了;又给老师和同学添麻烦了”。他们会忙着道歉,或者在大家面前怒骂或打自己家孩子。

因为在普通家庭的认知里,这样属于“重视教育、不溺爱”。但是有实力的家庭,反而更重视维护后代。他们会先弄清楚来龙去脉和细节,分析出学生打架的真实原因和过程。

对于老师在处理过程中呈现的态度,如果有觉得不合理的地方,他们也敢于提出质疑。说实话,这样的对比,让很多稍微上岁数的人感到意外。

尤其是60后、70后、80后这几代,几乎从小接受到的培养思维,就是要服从老师的管教。公认的原则就是“老师批评你,一定是你的问题”;维护子女会被视为“不懂教育后代”。

但随着经历和阅历的增长,更多人开始认识到,或许是我们以前的培养思维有误。老师是一种职业,但能讲课就等同于办事公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教导学生听话没有任何问题,学生犯错爱批评也是合理的,但应该有就事论事的原则;而不是一味地培养“服从性”,否则培养出的是屈服于权威的奴性,而并非真正的教导。

如何判断老师是否公正,家长需要保持理智

经常有家长对教育问题存在两种极端方式。你说不能只听班主任的处理,他就可能认为这是在引导大家都来质疑教师的管理。

这是很典型的不理智思维。不管家里实力如何,我们都可以尽量给学生争取更公正的对待。判断老师是否公正,最关键的是了解学生犯错的具体缘由和过程。

看看老师有没有因为过往的固有印象或其他原因,先入为主地认定某个同学就是“主要责任人”。当然,这个过程不是那么简单。

如果不分清状况就袒护子女,等于助长他们下次犯错的概率;如果不问清楚就认定是自己的子女存在问题,学生必然会很失望,家长不再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人。

所以最难的是家长保持客观理智的态度去探求事实。这比单纯地偏袒后代或者跟着老师一起批评学生,显得更繁琐。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可能家庭教育的弊端从儿童期就埋下了。

【话题】你会为了给学生公正而努力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