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难中画烂漫,她为什么是日本最传奇女画师?

在日本东京练马区,有一座知弘美术馆。

顾名思义,这是为纪念日本绘本画家岩崎知弘而建。

美术馆坐落于闹市外,外表朴素以至于冷清,但过往经历却挺热血。

岩崎知弘生前办公室原景

我在网上翻了美术馆的历史,发现馆长松本猛竟是岩崎知弘的亲儿子。

那时,他向美术馆协商举办母亲的纪念作品展,对方却因绘本不算美术作品的缘故而果断拒绝。

展开全文

《帽子的少女》 1970

被这个偏见激发,松本猛毅然决定自己建立美术馆,而这也无意间开创了先河, 这是世界第一座以绘本为主题的美术馆。

年轻时的 岩崎知弘

为了消灭一个偏见,为了自己的母亲,儿子松本猛在社会各界帮助下,用建筑凝固了一份关于母亲的记忆,也守护了足以世代相传的画作遗产,不能不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母亲节》1972

然而松本猛应当比我们更清楚,自己只是沾了母亲的光,更值得世人赞美的当属岩崎知弘。

提起岩崎知弘,最应该先说到的是《窗边的小豆豆》一书。

作为大人的我们,有时候对待绘本或童书会有偏见,觉得这是一种俯瞰式的说教,因为它的幼稚而始终不愿意翻开。

然而广为传唱的《窗边的小豆豆》却绝非如此。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知名作家兼主持人 黑柳彻子和岩崎知弘“合作”的绘本作品。

说是合作,其实并不妥当,因为黑柳彻子在看到岩崎知弘的作品时,后者已病逝多年。

那时,黑柳彻子在看到岩崎知弘笔下如梦似幻的画后,被猛烈地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当即决定在自己记录童年经历的文集里,配上这批插图,将这份感动延续下去。

于是,一本经典的绘本,跨越过生死的鸿沟而诞生。

绘本一诞生,又迅速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以无数的欢笑与泪水,更为关键的是,它悄悄改变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轨迹,整本书提倡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影响了许多教育工作者。

它的成功,除了那动人故事,岩崎知弘的画注定功不可没。

岩崎知弘的画,采用了西方的水彩加上东方的水墨技法,创造出一个绮丽的水彩画世界,画面干净而纯粹。

这种风格和《窗边的小豆豆》搭配得熨帖,从而最大限度地打动了人心。

作者黑柳彻子在评价岩崎知弘的画时,也洋溢着赞美之意:

“知弘女士是儿童画的天才,在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能够如此生动地表现出孩子们的神态来了。”

“知弘女士是儿童画的天才,在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能够如此生动地表现出孩子们的神态来了。”

是啊,论画小孩的神态,岩崎知弘无愧于这方面的极致,然而,如果她只会画小孩,那还称不上传奇。

作品往往泄露着内心的秘密,体现创作者的偏好或志趣,在岩崎知弘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她在画中对小孩子报以的深情。

而这种深情,是从灾难中孕育出来的。

1917年出生的岩崎知弘,父亲是建筑工程师,母亲是女子学校教师,出生算得上优渥。

年幼的知弘不止喜欢绘画,还擅长滑雪等各种运动,甚至还整日在山野玩乐,保留着过分的天真,丝毫不曾察觉命运即将到来的凶险。

岩崎知弘照片

转折发生在20岁,岩崎知弘顺从父母意愿,嫁给了一位不爱的人。

彼时战火纷飞,岩崎知弘 夫嫁妇随,同身为军官的丈夫入驻大连,走进了一段不可预知的日子。

婚后不久,丈夫就因战乱与感情的双重折磨而抑郁自杀,这也成为岩崎知弘最大的隐痛。

1945年,战局仍不断恶化,东京大空袭也随即来临。

已回日本的岩崎知弘,再一次遭受战争的重创。她的家因遭空袭而烧毁,一家人被迫逃亡到如今的安昙野,在那里落寞地等待战争结束。

满目皆荒凉的日子,与旧日的优渥相比已是云泥之别。

她生性中的调皮和生动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战后的反思和哀惋。

也就在此时,她表现出了对童真的追逐与热爱。她应当早就意识到自己喜欢小孩子,但那追逐童真的欲望,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 猛烈过。

这种爱 是苦难的伴生 物 ,它既是母亲的本能,更是因少女时代经历不可愈合的创伤,而产生的对纯真岁月的怀缅,一种情感的代偿。

自此,她开始将绘画小孩当作职业,后续与松本善明相识相爱,缔结婚姻的过程中,也约法三章,首要原则便是不能阻碍自己的艺术创作,而两人的爱情结晶,儿子 松本猛的出生,也更加稳固了这份爱的事业。

但那时 刚组建的家庭十分拮据,尚无定所,岩崎知弘只能被迫与年幼的松本猛分隔两地。

她拼命工作,当然,只要一有空闲和存款,她就要坐整整八个小时的电车,一个小时汽车,走四十分钟的路,去与孩子团聚。

慢慢地,岩崎知弘和丈夫开始有了积蓄,他们在东京练马区盖了房子,一家人终于不用再忍受分离之苦。

这是一段艰难而又美好的岁月。岩崎知弘此时已是自由职业者,她 平时就安静地在画室画画,看着松本猛上蹦下跳,把画室当成自己的游乐园。偶尔,她也跑到街头巷尾,手里拿着素描本,四处寻找着画里可爱的小主人公。

然而,永恒的幸福是永恒的天敌,在本应颐养天年的 55岁,岩崎知弘却患上肝癌,生命面临陨落。

岩崎知弘创作的绘本

越是坚强的生命,越多灾多难,这令人唏嘘。但正如百年的大树,总要经历过几场狂风暴雨的考验,才能显示其坚韧,人性也只有在灾难中才能有耀眼的光辉。

癌似猛虎,摧枯拉朽,但在身体的衰败中,岩崎知弘渴求和平的精神却实现了成长与辉煌,并对现世造成了实质的影响。

她那终其一生的,不断追求的创作 主题 “孩 子的和平与幸福 ”,已在现实里落地生花。

在“支援越南儿童会” 反战户外展览展出作品后,1975年,她去世的第二年,越南迎来和平,天空已不再飘满硝烟。

岩崎知弘的早逝,实在让人遗憾, 但所幸她的画还在,人们还有惦记的机会。这其中惦记得最多的,还是儿子松本猛。

早前说过,在他的努力下,美术馆在旧址上建成,这本只是一次偶然的负气,却逐渐演变成了沉甸甸的责任,甚至变成了对亡母的一句诺言。

家就是馆,但馆再也变不成家。

馆内陈设基本照旧,味道倒也熟悉,但来往的小孩却络绎不绝,他们涌入母亲生前的画室,个个面孔新鲜,但都天真烂漫,似曾相识。

时间霎那间又回到1952年,二十二年前的一个春天,母亲在练马区亲手搭起一个家,给自己营造了温暖的成长环境,自己也顺利长成大人。

而如今,天人两隔,母亲已不在,唯独还留着的那些画,当然需要保留和纪念。

那数千幅遗留的画作,如今 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各个纪念馆内,成为万千家庭观瞻的对象,松本猛算是将母亲生前的遗志延续。

如今,我们站在画前,时常因那段令人唏嘘的往事而感动,对身边的人或事,生出一种温柔。

我记得有个小朋友看完她的画后如此评价:

“画里的小豆豆和同学们,其实不是画出来的,是真的小孩,在水彩颜料池里滚了一圈,然后五颜六色地跑出来了。”

这种表述,除了诗人妙手偶得的诗句,大概率出自纯真小孩之口。

而我觉得,不仅是小孩,大人们也应该在她的画中得到相同的体验。

有时候,我们站在这些画作前,会面临严重的心灵失语,尝试用大脑的高速运转,去找寻画面的每一处细节,通过解读、脑补来自我感动,这个行为,可以算是成年人的小小悲哀。

欣赏 岩崎知弘的画,需要我们放下一切,从大人变成孩子,而变成孩子的那一刻,我们就离纯粹更近一步,离那些利益纠纷、勾心斗角更远一步。

正如知弘美术馆馆长松本猛所言:

“别担心,来参观的孩子自然会赋予它们价值。”

“别担心,来参观的孩子自然会赋予它们价值。”

岩崎知弘的画,将由我们赋予的价值而变得不朽,她终其一生创作的主题“孩子的和平和幸福”,也将被我们不断延续下去。

好消息

“金城漫与画”粉丝群正式开放啦!

走进金老师的艺术世界

了解更多艺术家故事

欢迎扫码入群~

神仙画师,速来集合!

不论你用什么作画工具,不论你想通过画面讲述什么样的故事,你的精彩,都不应该错过。你,应该在更广阔的的平台被人看到。

如今, “首届全国插画扶持计划”已经启动征稿了,欢迎一切画工出众、才华横溢的画师——

投来作品!

人生梦想,以此开始!

*注:本大赛特设综合组(18周岁以上)和少儿组(3~17周岁),少儿组除金、银、铜奖外,更有优秀少儿插画、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组织机构多重大奖。

上下滑动查看征稿事项

更多细节请点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