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来自于防疫去病!少数民族同胞的几个端午节习俗

端午小长假马上就要到了,马上就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媒体资讯异常发达,电商物流行业也十分繁荣的今天,各类端午时节的美食、出行、游玩广告早就提前覆盖了任何视线所及之处。

各种甜的咸的热的冰的端午美食广告,哪怕你每天上班下班三点一线,也能在各个地铁公交站看到广告,提醒着你端午到了,要吃粽子、绑五色线、喝雄黄酒、看划龙舟……

但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和民族都众多,是所有的同胞都会过端午节吗?少数民族的同胞是如何过端午的呢?

根据历史记载,端午节后天气进入仲夏,蚊蝇活动频繁,而疾病也开始多发,古代人们从端午开始,准备了盛大的祭祀活动,来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还准备了香囊、五色线、雄黄酒等,保护自己避免蚊虫和疫病;

“五月五日,采繁蒌、葛叶、鹿活草、槲叶、芍药、地黄叶、苍耳叶、青蒿叶和石灰捣为团,如鸡卵,暴干,抹以疔疮,大神验。”--《岁功典-端午部杂录》

在去除端午节蕴涵的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名人的说法后,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端午活动几乎都存在防止疫病的作用,这也是端午节成为全国各族同胞共同节日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很多少数民族对于端午节都有自己的叫法,也在主流吃粽子划龙舟雄黄酒一类的习俗中衍生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习俗,有的神圣,有的有趣,但是这些习俗活动基本上都和防病去灾有着深深的关联,下面 就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习俗。

满族“五月节”

满族的端午节叫“五月节”,这个节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来自天宫的使臣扮成卖油郎下凡视察,吆喝着“一葫芦油半斤,三葫芦油一斤”,这么一算大家便钻着空子争相去买油。只有一位老人心地善良,怕卖油郎亏损,提醒他三葫芦是一斤半,被旁人嗤笑多管闲事,却也没有打油,而是回到了家。

使臣卖完了油,也完成了他对人心的鉴定,便去找那位好心的老人,告诉他:“好心会有好报的,五月初五晚上,瘟神来临将有大祸,你在门上插上艾蒿,就可以躲避瘟疫,度过灾难”。

展开全文

好心的老人没有独享情报,而是告诉了所有人,于是家家户户五月初五门上都插了艾蒿,平安顺遂,无病无灾。

满族人民五月节制作的五彩粽

传说总是寄托着美好的愿望,也与现实相结合,艾蒿可以驱蚊避虫,在五月五初夏的时候正好合用,也寄托着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除此之外,满族人民还会编织颇有特色的五彩粽用于佩戴,还会到郊外踏露水,也是希望能够避免灾祸。

纳西族的端午节

五月初五纳西族也会过端午节,而且活动一直持续到六月二十七日纳西族特色的火把节。纳西族在端午会吃糖枣糯米饭,也会喝雄黄酒。门前插得不是艾草,而是白篙、两根大麦穗和三根葛蒲,非常有民族特色。

纳西族的糖枣糯米饭

纳西族端午节最特别的是“续命线”这一传统,15岁以下的孩子都需要佩戴,一直到火把节最后一天才会解下少掉,代表着生命长久的祈福。除此之外,还会制作各种工艺品,在集市上售卖药材。

藏族“采花节”

白龙江流域甘肃南端博峪藏区的藏民们会过采花节,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持续两天。这个节日和博峪地区的一个传说有关:博峪曾经是一个荒凉偏僻的山沟,有一天有一位心灵手巧的美丽姑娘来到了这里,她教会了当地人种地织布,还采来各种花草药材为人们治病。这样美丽的姑娘仿佛当地人的神祗,却在一次采花路上掉下了悬崖。博峪当地人非常感激这位善良的姑娘,便把五月初五用于纪念她,追随她的脚步上山采花,形成了采花节。

采花节清晨人们就开始了忙碌,要抢着最早用泉水擦身洗浴,代表驱除病灾。洗浴后全村的青年男女们便结伴上山采花去,村里老幼相送,十里山歌,非常欢乐。等到达了到达采花坪,青年们便分工,女孩儿采花,男孩儿们烧火做饭,晚上绕着篝火唱歌跳舞直到深夜。

带着花的藏族女孩们

等到第二天青年们戴着花美美地归来时,村里会热情地迎接,姑娘们将采到的鲜花分给各家各户,传达自己的祝福。

这个节日也是淳朴的少数民族生活中青年男女相互接触,互表心意的一个机会,载歌载舞中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也是一生中的一大浪漫。

像插艾草,喝雄黄酒,包粽子一类的习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比如彝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等等;朝鲜族还会举办运动会,瑶族会供奉花王,祈求保佑;各族人民虽然习俗不同,但是都把五月初五当做特别的节日,而且大多数都有着祛病去灾,祈求生活安康的寓意。这也是因为五月到来夏天到了,蚊虫渐多,人们都选择各种方法驱虫,减少瘟疫的产生。

不论是什么民族,节日中都追求幸福,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淳朴的人们对于生活最简单而温柔的期待。

最后祝大家端午节吃好玩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