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但我滞销了

为防走失,可点击公号名 ↑ ,右上角「设为星标」

电影《爱情与灵药》

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的二楼,有一面墙是滞销榜。我们不定期从那些无人买走的书中挑选出一些,摆在显眼位置,期待能被更多人看到。

为什么滞销?作者陌生、书名劝退、过于厚重,甚至封面不合心意,原因太多,而一本书要抵达你手中,本就要翻越太多的艰难阻碍。

在容易疲倦的春天,我们从那些无人问津超过 1000 天的书里,挑选、呈递给你。看多了新书榜,回头翻翻未注意到的“滞销书”吧,它们写在昨天,但和我们一起站在今天的路口。

欢迎来书店。

“老年是一片荒漠,里面有一块绿洲,名叫死亡。”

展开全文

晴雨不定的春天,适合尝点晴雨不定的爱,比如这本低调得有点过分的瓦尔泽近作——在书店架子上躺了四年之久,豆瓣里的评分不足百人。

瓦尔泽的严肃属性是和君特·格拉斯、托马斯·曼重量相当,隐藏属性则是当代人的爱情嘴替,一位表示“爱是动词,不是形容词”的行动派。

和《恋爱中的男人》《第十三章》里靠书信说爱的老派浪漫有点不同,近九十岁的瓦尔泽这次在书里组织了一个”自杀论坛”,年过半百的角色们人均 Up 主,在网络黑洞里摸索出彼此存在。

主角曾是个写人生指南的人,不料老后在自己的生活里丢掉方向。想寻死,意外撞见了一点美,一点爱,还被一位跳探戈的女人绊住了脚步。不过,命运没有停止开玩笑,求生和求死的多次交锋后,爱以背叛者的身份退场,又是一场无果的恋情。

由于没有人能抓稳爱,瓦尔泽笔下的余温非常显眼。少年心气的老人,自带一种与年龄反差极大的痴和尬:

“你越是令我望尘莫及,我越是要把你紧紧追赶。自然,你根本不想这样做。你越不想,我越想。希娜,如果有朝一日——这永远不会发生——看见你,我会立刻把你吻得死去活来,最后在亲吻中死去。必然这样。但是我可以借助虚拟式来吻你!”

随时读读瓦尔泽,用看诗的心情。句子不长、词语简练,和心的接触面很大。

“罪乃人类属性。甚至独属于人类,但它隐而不发、看不透也避人耳目。”

童话里留着蓝色胡子的杀妻狂、安吉拉·卡特《染血之室》的布列塔尼侯爵、阿特伍德《蓝胡子的蛋》里的神秘医生…这位引发作家们想象海啸的大恶人,不是虚构角色,就是吉尔·德·莱。他是誓死追随圣女贞德的法国大将,也是至少奸杀了 140 名男童的凶手。

如果想深挖“蓝胡子”这一经典文学意象,又或是对连环杀手祛魅后的精神全貌感兴趣,这本书是特别的切口:

它可能多少被正儿八经的标题给耽误了。不管“吉尔·德·莱斯”还是“蓝胡子事件”,乍一看都有点陌生。再想象一下巴老师一贯的文字布阵,想投降。

其实出乎意料好读,翻译流畅,内容物呛辣醒神,是本巴塔耶亲自给它做批注的罪案庭审。在书里,你能看到传奇恶人身上的罪与罚、癫狂与兽欲、妄念与神话,都像墙皮一样逐片脱落,掉在围观群众的身上。凶犯受刑死掉了,众人再看向他的毁灭时,从中找到了消遣和想象的狂欢。

这种情形是不是还有点熟悉?

“落魄者当中,他比大多数人更落魄,不只是落得更远,而且落得更次。”

来!请你来品钦的葡萄园坐坐,那里是《万有引力之虹》的平行宇宙,地址在阳光和黑暗的交界处。顺便在这间避难所里吃颗汁水饱满的幻梦葡萄,安稳太久的脑神经需要来一剂刺激。

很多时候,和大部头奇书之间的距离只在于:要不要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然后翻开。不要被它的块头唬住,只要翻开,随着情节翻滚沉浮就完事了。

葡萄园生长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它将会被清理。同一时间里,少女普蕾丽在找自己的妈妈,但相遇将会只有匆匆一瞥。生命轨道横穿在城市里,嬉皮士爸爸、糊涂蛋少女、类死人、检察官、冒充妓女的日本忍者间……无数人一度纠缠不清,又在现实和虚拟的光影错乱里,慢慢离散。

拥有是快感,两手空空才是常态。从品钦式的叙事中得到勇气,一部分来源于此——地狱和天堂是同一处。

“银行一开户,爱情就开门。可是印第安人心无旁骛,唯一操心的是想要挂在蓝天上,就像蝙蝠那样。”

遇上书荒,就来趟拉美文学巡航。有些被忽略的、新冒出的巨岛:塞萨尔·艾拉是之一。

如果不是《女俘爱玛》,大概率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将会与潘帕斯大草原上的野鸡惺惺相惜,还目睹了它们人工授精的过程。艾拉的书自带热浪,惊奇、荒诞和浪漫随时发生。

书里有两位炫目的主角,一是作者的文字,另一是爱玛:

艾拉爱博尔赫斯,也爱《堂吉柯德》和杜尚。他的行文自在,带点梦幻,软化了事物间的固有界限。行进中情节会做做白日梦,不定时离题——无关的细节刮起小旋风,绕着故事的内核打转。

女俘爱玛是位未婚先孕、被流放边陲的黑人女孩。她活在不同的男人手里,生命力顽强,戴着镣铐也要跳舞。即使和她的境遇不同,阅读体验中全程伴随着一种熟悉感。

熟悉感来源何处,可能是共情,可能是作者的温柔:“小时候,我胆小又近视,只好藏到书堆里,天长日久成了习惯,结果成了写书人,写出书来,再让别人藏进去。”

可能是最坏也最好的结果:现实就是如此。

怎样想都没太大关系,反正每个人和艾拉还有爱玛的交流方式都不太一样。

“它探索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让旅人漂泊远方的体验能够回归于自身,重新定义和重新创造完整的生活史。”

这本书看上去真的很学术,也确实是本论文集,但不妨碍它的精彩。

用词友善、感情充沛,属于读起来不累,一口气能读很多页的类型,可以拿来当人生索引看。

奥德赛的历险故事有点像“古希腊荷马版的 007”,不过奥德修斯在行为处事上都明显要比邦德狼狈。他还有软肋——是被放逐的君王、苦恼的男人,还是吟游诗人和乞丐。

西格尔从软肋下手,让英雄的旅途变成众人的旅途。可以站在奥德赛的多重身份里,用一种相当私人的目光重审他的迷航。不难发现,航行到现在,目的已接近自我求索。在苦难、漂泊前,他无能为力,又卯足了劲,想在精神层面最大限度地摆脱制约。

现在奥德修斯下船了,我们却还在他的船上。

撰稿:康妮

设计:马路

编辑:杀手

监制:李二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