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让“吃鸡”这么火?

只有赛马才能发现千里马,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在腾讯的发家史上,有过几次决定企业自身命运的重大产品创新,如QQ秀、微信和绝地求生游戏,这几次转折点的决策都得益于马化腾推崇的内部赛马机制。

一、QQ秀的横空出世

早在2002年8月,QQ的新版本上线了QQ群,为网络的一些小群体建立了一个即时通信的平台。 群聊功能让QQ的活跃人数一下子多了起来。如何让网络上这个规模急剧膨胀的虚拟社区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进一步实现盈利呢?

此时腾讯市场部的产品经理许良,正在研究韩国一个的社区网站开发的“阿凡达”功能,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道具,改变造型,这一功能很受年轻人的欢迎。他们愿意每月花一部分钱去打造自己的网络形象,而且这一规模达到了惊人的150万人。

许良经过深入调研,认为社交方面腾讯有着足够的优势去打造“阿凡达”这个市场,将“阿凡达”技术和“阿凡达”形象加以利用,在腾讯QQ群进行整合,让中国的网民愿意花费一点金钱改变自己的虚拟形象,是自己更受欢迎。

听完许良逻辑且缜密的建议书后,管理层一致决定破格将研发部的任务交给市场部的许良,任命他担任“QQ秀”项目组负责人,将一部分程序员和美工设计师分配给他协助开展工作。

许良不负马化腾众望,QQ秀最终大获成功,仅仅半年时间就有500万人购买了这项服务,让每个腾讯用户在虚拟世界里获得了一个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

QQ秀项目另辟蹊径,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部门边界,随后也奠定了赛马制的基础——“谁提出,谁来执行”、“一旦做大,独立成军”。这也是成为腾讯内部不成文的规定。

二、杀出血路的微信

腾讯把赛马制运用到了极致,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是微信团队如何杀出重围的故事。

微信诞生之前,腾讯内部有3个团队同时在做这款产品,一个是手机 QQ 团队,一个是成都团队,一个是来自QQ邮箱的张小龙团队。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而手机QQ团队无疑是最强的,但是最后成为黑马的,是张小龙团队。他们开发出的微信最受用户的青睐,也得以不断壮大,最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事业部。而同期的其他团队则拆散重构,被吸收进新的团队,开发别的新产品,这无疑是非常残酷的

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马化腾的灰度原则让微信得以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竞争,不断试错,不断激发灵感的源泉,不断创造出奇迹。这就是“内部赛马机制”的威力。

三、风靡中国的“吃鸡”

腾讯另一款现象级的产品——绝地求生,也就是人们口中的 “吃鸡”,也是赛马制下的成功典型。

当生存竞技类游戏起势之时,腾讯立即组建了 6 个项目组开始内部赛马。 做到一半的时候,有 4 匹马 被淘汰了。到了末期,又有 1 匹马被证明了失败。 最后只有一匹马胜出了,这个团队得以傲视四方,其他五个团队只能就地解散。

腾讯内部赛马机制,决定了它可以在长期的奔袭中保持战略的准确性,在关键节点出现关键人物有关键性的产品,一直跑下去,一直领先。

有时候,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生存带来的高压可以激发自己强大的创造动力,不断前进,不断变强,才会不会被后来者追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