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仰湘丨符定一及其《联绵字典》

符定一及其《联绵字典》

文丨吴仰湘

所谓联绵字,是一种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语,古人称之为“复名”、“联字”、“连字”、“连语”、“骈字”或“二文一命”。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大量的联绵字,《尔雅》以来的各种字书也相继集释联绵字,但历代学人习惯于“分文析字”,误将构成联绵字的两个汉字分开训解,“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 [1] ,所以联绵字研究一直是中国训诂学领域的一大盲区。宋代张有《复古编》在历史上第一次标出“联绵字”之名,并在卷六收录58个联绵字,可是他对联绵字的认识并不全面,以至将联绵字拆开作解。清儒如方以智、钱坫、朱骏声、王念孙、段玉裁等,相继对联绵字展开研究并各有创获,可惜研究成果没有得到集中的呈现。至于明代朱谋㙔《骈雅》开始专释联绵字,清代吴玉搢《别雅》训解双音节词,史梦兰《叠雅》专释叠字,但都不是专门的联绵字典。1922年底,担任北京大学国学门通信导师的王国维,郑重向国学门主任沈兼士建议开展“古文学中联绵字之研究”,提出:“联绵字,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前人《骈雅》、《别雅》诸书,颇以义类部居联绵字,然不以声为之纲领,其书盖去类书无几耳。……若集此类之字,经之以声而纬之以义,以穷其变化而观其会通,岂徒为文学之助,抑亦小学上未有之事业欤!” [2] 他不仅敏锐地指出开拓联绵字研究的学术新领域,还萌生出编纂一部联绵字典的想法,由此引起学界对联绵字的普遍重视,遗憾的是1927年王国维在颐和园昆明湖自沉,遗留下来的三卷《联绵字谱》离他理想中的联绵字典还有很大的距离。直到符定一编出四百多万字的《联绵字典》,集历代联绵字收录与研究之大成,联绵字才以独立的姿态与恢宏的面貌,正式走进中国语言文字学的殿堂。符定一也因为以一人之力,费三十年之功,完成这部煌煌著作,被誉为中国小学史上“古今一人”。

(一)生平与行事大略

符定一字宇澂(或作宇澄),号悔庵,光绪五年(1879)生于湖南衡山县留笔塘(今白果镇五一村) [3] 。

符定一幼受庭训,在父亲符义玉教导下习读九经,继由叔父符炳光授以《公羊传》、《仪礼》、《周礼》、《尔雅》、《昭明文选》,均能背诵 [4] ,打下扎实的经学与小学根基。他先入读湖南南路师范学堂,1903 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毕业后, 任资政院秘书、顺天高等学堂教习。

辛亥革命后,符定一回到湖南,“元、二、三年,职司教育” [5] ,历任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校(即后来的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兼任湖南省教育会副会长,并一度执教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符定一执掌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时,发现毛泽东极有文才与思想,特意加以培养,“师生相处甚得” [6] ,情谊至笃。袁世凯复辟帝制时,符定一因与杨度、叶德辉等关系密切,出任筹安会湖南分会副会长。1918年,符定一被选为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迁居北京。毛泽东也因组织湖南青年赴法留学到北京,得到符定一的关照和资助。“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北京各校全体联合大会上,符定一以议员身份发表演说,表示“社会对于此次学界举动深表同情,即鄙人亦甚赞同,以后进行,愿效犬马之劳” [7] 。1921年夏,叶德辉游北平,寓居符宅,及秋间叶德辉南返,符定一汇集其诗文,刊行《郋园北游文存》 [8] 。1925年,符定一回湘省亲,恰值毛泽东因领导工人运动被赵恒惕政府缉捕,他以毛泽东是湖南了不得的人才,“向当局把他保出” [9] 。湘直战争爆发后,符定一充当赵恒惕的代表(符与赵同是白果镇人),同直系军阀吴佩孚联络,得到吴佩孚信任,并因此在1926年6月被任命为北京政府财政部次长兼盐务署署长,至1927年3月辞职 [10] 。此后,符定一潜心著述,编撰《联绵字典》。

日寇侵占北京后,符定一返乡隐居,在长沙筹资创建衡湘中学,又在老家捐款兴办竞存小学。抗战胜利后,他仍回到北京。1946年6月,符定一应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之邀,到延安访问三个月。在毛泽东主持的欢迎大会上,符定一揭露蒋介石的独裁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吁请中共兴正义之师,救民出水火之中 [11] 。从延安回到北京后,符定一积极参加反蒋统一战线,1947年2月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经叶剑英营救,符定一数天后被释放,接受天津《益世报》记者采访,并发表致北平市长何思源的公开信,抨击国民党践踏人权 [12] 。1948年10月,经毛泽东安排,符定一到达河北平山县李家庄(中共中央统战部驻地)。1949年1月,符定一与李济琛、沈钧儒、马叙伦等55人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坚决支持中共中央对时局声明中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6月,符定一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随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符定一出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不久又接受毛泽东的委托,与柳亚子等筹建中央文史研究馆,并担任第一任馆长。

展开全文

1958年5月3日,符定一病逝于北京,骨灰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在5月6日举行的公祭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送花圈,悼词对符定一的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周恩来总理特别指出他有三大贡献:“一是首先发现毛泽东同志为中国的有用人才;二是建党初期,支持党的活动,营救党的领袖;三是晚年参加反蒋斗争,对建设新中国有贡献。” [13]

二、《新学伪经考驳谊》简述

符定一究心于文字学研究,对许慎《说文解字》极为笃信谨守,因此针对康有为大肆诋毁《说文》,撰作《新学伪经考驳谊》,1937年出版后轰动一时。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将《毛诗》、《古文尚书》、《周礼》、《春秋左氏传》等古文经传指为刘歆所伪,对《史记》、《汉书》中称说“古文”之处一概加以诋斥,“非以迁书为歆窜,即以班书为歆撰” [14] ,并对《说文解字》加以攻击,认为篆文直承籀文,否认“古文”是先秦文字,将《说文》斥为“伪古学”,将书中所收古文指为“伪字”。《新学伪经考》自1891年刊行,遭到章太炎、刘师培等古文学家的激烈批评。钱穆又在1930年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列举西汉元、成、哀、平时期相关史实,对刘歆伪作古文经传以助王莽篡汉的说法作了彻底驳斥。但就在1932年,疑古先锋钱玄同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上发表《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作为《新学伪经考》新刊本的长篇序言,高度肯定康有为的辨伪功绩,再次激起学界对康氏学说的反感与批驳。1933年,章门高徒黄侃到北京,与符定一往来论学,相约共护《说文》,促成他撰书批评康有为。符定一在1936年所作《新学伪经考驳谊叙》中回忆说:“三年前,友人黄君侃游北平,一日语予曰:‘自今已往,吾两人相约护《说文》。’予应之曰:‘毁《说文》不遗余力者,《伪经考》也。’黄君曰:‘君撰《联绵字典》,储备经说,可起以驳康君。某有一二证,可右助也。’未几,黄君赴京,余亦旋湘。去岁黄君弃世,予率尔撰此。经术浅薄,言之无文,……勉践黄言,粗陈固陋,敢云护《说文》哉!” [15] 书稿完成后,符定一特意赶到苏州,送请章太炎审阅,得到章太炎的指正,“章审核全稿,承商榷者四处”,肯定“书甚佳,可宣布焉” [16] ,并在其主编的《制言》上,先行刊载《〈新学伪经考驳谊〉摘录》,包括符定一的自序和考辨《左传》、《说文》真伪的五节文字 [17] 。胡玉缙看到书稿后也欣然作序,誉称符氏之作“实为不可少之书” [18] 。可见,符定一撰《新学伪经考驳谊》,是延续章太炎一派的做法,对康学作新的批判。

对于《新学伪经考》的总体风格与主要内容,符定一概括说:“夫《伪经考》之为书也,其征引也博,其属词也肆,其制断也武,其立谊也无稽,其言之也不怍,其意若曰:古文生于赝鼎,古书假于屋壁,《周官》制于新室,《左传》分于《国语》,《毛诗》托于毛亨,《说文》原于伪学,歧路有歧,岂可信哉。”所谓“古文生于赝鼎,古书假于屋壁”,实际上指出康有为全书的两大中心论题:一是指斥“古文”文字之伪,一是指斥古文经传之伪。因此,符定一的批驳也相应地分为两大部分,即论证古文字与古文经皆不伪。他将《新学伪经考》的相关论断进行归纳,划作四类:一是关于《史记》、《汉书》者,二是关于《古文尚书》、《毛诗》者,三是关于《周官》、《左传》者,四是关于《说文》者。在每一类中,他归结出若干论题,立为一事,先摘取康氏书中各处原文,然后一一予以批驳,《新学伪经考驳谊》因此分作四卷,合为三十一事,其中第一卷自一事至六事,兼论古文字与古文经;第二卷自七事至十四事,第三卷自十五事至廿五事,均专论古文经;第四卷自廿六事至卅一事,专论古文字。全书纲举目张,浑然一体,“证得经与字皆不伪” [19] ,对《新学伪经考》作了彻底批驳。在符定一的批驳中,最为重要的有以下数事,现摘录其标题如下:

一事:秦始皇同书文字,证明列国文字不止一体。五经,有撰于史籀以前者,最初书册当然为古文而非籀文,孔、左承用,何得云伪。

三事:《史记》宣布之后有多本,不能由刘歆一人遍窜,马迁说古文者可信。

六事:刘歆移博士书,岂能当众造谣,足以证明古文经不伪。

十四事:《毛诗》与《孟子》、《史记》合,其为何休、蔡邕今文家所引,尤足征其不伪。

二十事:子夏、孟子、荀卿、韩非之伦用《左传》,证明《左氏》实传《春秋》,刘歆引传解经,实有所本。

廿一事:汉朝制礼用《左传》,今文家复多用《左传》之言,即龚胜、师丹,亦援引而不以为伪,且公认为传《春秋》。

廿三事:《左氏》往往与今文相合,非歆立伪。

廿五事:桓谭、王充均说刘向好《左氏》,证以《说苑》、《新序》、《五行志》、《列女传》,向说多本《左传》。

廿六事:《说文》采用今文学,康谓《说文》皆伪古,不攻自破。

廿七事:《说文》小篆皆自古文变出,证明古、篆一贯,小篆与今文经字不伪,则古文亦不伪。

三十事:《说文》声类与《诗》、《易》、《楚辞》相合,足证《说文》非伪学。

在符定一之前,章太炎的《春秋左传读》、刘师培的《汉代古文学辨诬》、陈汉章的《〈周礼〉行于春秋时证》等,竭力搜采先秦至西汉的古文经书、经说,力证古文学并非始自刘歆,但符定一认为,援引古文经典作证,“乃康氏诋为伪经者也,此不足以钳其口而折其角焉”,所以他别辟蹊径,“力避古经之证,其今学引古文者,则列举之,庶几无词目议其伪也” [20] 。为彻底驳倒康有为对古文学的诋毁,符定一改变方式,从《公羊传》、《穀梁传》、《孟子》、伏生《尚书大传》、韩婴《韩诗外传》、董仲舒《春秋繁露》、刘向《新序》等今文家奉为圭臬的著述中,找出今文家引用佚《书》、《毛诗》、《周官》、《左传》的各种实例,证明古文经传的真确性。他还细检《说文解字》,发现许慎经常引用先秦及两汉的今文字句,以《说文》采用今文学的确凿事实,使康有为所谓《说文》皆伪古的说法不攻自破。符定一自称这是一种抓根干而不穷枝叶的做法: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篆、籀相承,籀之前其无字邪?羲皇迄于周宣,“不离古文者近是”,三体石经,厥意可得而说,古文之有昭昭矣。韩婴曰:“秦弃《诗》《书》,大灭圣道。”古学之起,其何疑之有焉?《武城》之策,《孟子》取之;《书序》之词,《史记》载之。《大司马》之典,《书传》证之;《左氏》之事,《韩诗》述之。《毛传》之恉,鲁说同之;《诗序》之文,《独断》著之。“禔平”之言,见之京氏;“出涘”之诂,本之伏生。然则《书》、《诗》、《周礼》、《左传》、《说文》,其荦荦大者悉征信矣,余则迎刃而解,不几如土之委地乎?夫然后古经真矣,无违教焉可也;许书不爽矣,安学博喻可也。 [21]

这种据今文之真以证古文之真的论证方式,对《新学伪经考》作了釜底抽薪的批驳,极为简截有效。符定一曾十分自得地向友人说:“康南海氏《伪经考》,乃举经古文群经而辟之,故欲攻康氏之书,亦必先通贯群经而后可,否则支离破碎,无济也。当年张之洞曾欲攻驳康氏之书,乃先物色能辟康书之人物,当时有以章太炎炳麟荐者,张氏乃礼聘之,但章氏精于《尚书》及《左传》,他经皆非所长,故所得殊浅。自晤张之洞后,在武昌荏苒数月,迄无所就,乃托故而去沪。若太炎者,乃晚近唯一经学中正统派之大师,对康著尚且难于著笔,他人更无足当其任矣。而最近(1931年)又有钱氏玄同为康书《伪经考》新刊本作长叙,以扬其余波,而伪经之说乃益形炽烈。余兹以今学引古经者,以证古经之不伪,如矢破的,凡举三十一事,虽未具体,其荦荦大者,则驳斥无遗矣;其小者,则无待喋喋之词费也。” [22] 比之前贤,符定一确实技高一筹,章太炎就当面称赞他:“君列举今学引古经者,以证古经之不伪,可谓中肯綮矣。” [23] 胡玉缙也在序中高度评价说:“其书虽未能尽,间有出于约推处,而大端已得,第六事、第十四事及二十一二三事,尤足关其口而夺之气。” [24]

三、《联绵字典》的编撰及其成就

符定一自称“研稽小学,亦既有年,觉字书逐字诂谊,尟及联文,《尔雅》诸书,虽有《释言》、《释训》等篇,然语焉不详,略而未备”,因此以踵事增华自任,“择撢群书,尃陈故训,用集联字,稽撰其恉,郭兹《雅》例,臬之许书” [25] ,发愤编撰《联绵字典》,补历代字书之缺略,成集释联字之大功。

符定一编撰《联绵字典》,可以说费尽一生的心血。他在后叙中回忆说:“余之撰此书也,历三十余年,肇自宣统庚戌,迄于民国庚辰。” [26] 即发始自1910年,成稿于1940年。在后叙附记中,他更详述说:

定一幼时过庭,先子(卓卿公)、仲父(佩卿公)授以十三经、《文选》,均背诵,故少多识联绵字。光绪末岁,毕业京师大学堂,习英语,有志译述,遂操旧业,进而殚力《说文》、《广雅》、《经解》诸书,于是笃意于经术、小学矣。庚戌摘录联字,始自《文选》,本庭训也。厥后广其范围,隋以前经籍,均在读抄之列。民十六年春,全书取材告终,分部剪裁,依例排比,黏成巨册,凡四十有四(册宽一尺二寸半,长一尺四寸半,厚则每册百叶,写成中册,凡八十七本)。是年夏,就册编纂,日诂十五字内外,自晨兴至夜半,工作恒逾十四小时,不中程不得休息(若日作七小时,则需时五十四年;若日作五小时,则须七十五年有奇)。……至二十八年冬,全书编竟。校雠之事,于役者六人,历时六载,费金逾万。书中异文、转语,校谐声表、纽表、韵表者各二次。元稿校元书一次,正本校元稿一次,复校元书一次(字在元书某卷某叶,与叶之前后,一一登记成册)。书名、篇名、篇次(如一二三四或上中下等),靡不载记。本有异同(少者二本,多者五六本),其文字、音义有漏夺讹误者,均补正之(本书上半部印刷制版竣,余虑其中校雠疏忽,曾令二人抽验,覆校心部“忮忒”以下十六叶、无部“无如”以下十四叶,均无讹脱,余心稍安)。至印稿校对正本,有十一次者,少亦七次。 [27]

符定一从集录文字到摘抄材料,从编排剪裁到检校核对,三十年专心致志、殚精竭虑,每一天夙兴夜寐、含辛茹苦,精力之强劲、意志之刚毅,实非常人所可想像,所以符定一自豪地宣称“一人撰一书,四百万字,五千年来,此为初见”,感叹“殊尤绝迹,岂易易哉” [28] ,确是肺腑之言,闻之令人肃然起敬。

《联绵字典》先由京华印书局于1943年1月、7月分上下两部印行,分装十册,书前有黄侃叙、王树枏叙、自叙、凡例、后叙、声纽表、古声备四十一纽可并为十九纽说(附《说文》部首四十一纽表、《切韵》四十一纽表)、群纽古读同见证、古有舌上音说、古有轻唇音说,书后有跋尾和三篇附录(本书与坊间辞典之比较、如何检阅《联绵字典》、本书美质楬橥);1946年5月,改由中华书局出版,分为十册,附索引一册。1953年7月,符定一对后叙稍作审订,准备再版,并致信毛泽东请求题词,但毛泽东只题写了书名。1954年2月,用毛体字作封面的《联绵字典》由中华书局再版,分作四册;至1983年1月第3次印刷,再版本已发行近三万册。台湾中华书局则在1979年5月出版《联绵字典》台五版,分为三册。

《联绵字典》在编写体例上,有以下四点较为显著:第一,编排依部首,参照明代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和清代《康熙字典》,根据楷体确定部首,“约其数为二百十四,视笔画之繁简,定部居之后先”,“至联字究归何部,首字以之定居” [29] ,即以词目上字区分部首先后,同部首者再按笔画为序。第二,注音抄取《说文》大徐本反切,《说文》所无或古今读音不同者,“间采隋唐间反语,或《广韵》、《集韵》以补之。其有《释文》、《选注》反语复重,《集韵》、《类篇》切语杂沓,分别附录,以资稽考”,强调全书反切“必古有是语,未敢任意杜撰,闭门造车” [30] 。第三,释义辑录古说,以类相从,“凡本文中楬橥之义,必于注中举古书为证,不能一义无证。其义概系古书之旧注。义证以类相从,以次顺列”。对于“旧注之不可从者,或常用之字而偶无旧说者”,则以按语形式加以补正,并援引古书或前儒之说,以资征信 [31] 。第四,对于联绵字因古今读音、书写变化(即音转、俗写、形讹)而衍生的异体,一一罗列,细加辨析,以“一作”、“俗作”、“转为”等标明,以便检寻。自从王国维不慊于前人“颇以义类部居联绵字”,提出编纂联绵字典应“经之以声而纬之以义,以穷其变化而观其会通”,后来的学者奉为圭臬,批评符定一《联绵字典》以部首编排而不按声韵排列,乃至讥为“外行” [32] 。其实,符定一在编纂《联绵字典》时,深知联绵字“义随音变”的特点,注意从声韵角度细究联绵字,“以音诂义” [33] ,但他发现以音声排列联绵字有诸多不便:“经典同音之字,往往形体虽异,而意义实同,例如‘委蛇’八十三形,音同而义相迩;‘崔嵬’十有五体,音近而义无殊。凡此同音异文,古字不堪枚举。”所以他按照“以字统义”的原则,采取“分部收字,分字收义”的方法,“详释其义于常见之字;其不常见者,则概括其注,或云详某字下(如‘委蛇’八十三形,其七十六形注甚简略,或云详‘委蛇’下)。其有音异义同,亦从此例,庶几省略赘文,藉免繁复尔” [34] ,这样变通处理,可以化繁为简。更要看到,一字之音古今变异极大,前人标注音读也纷繁多样,声母、韵母的类别更是众说纷纭,当时采行的注音符号或罗马字拼音并未被社会广泛认同,所以按声韵排列联绵字的方案虽然听起来完美,付诸实行却有困难;相反,“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字书编排方法,自《说文》形成楷模,“字书流传,莫善于此” [35] ,历代相沿成习,人多称便。因此,《联绵字典》采用传统的部首法,不必厚非,更不能苛责。

《联绵字典》首以取材宽、收词广著称。符定一称其攈拾材料,“上起三代,下终六朝,经史子集,兼收并蓄。经则十三经为本,参考注疏、经解;史则《国语》、《国策》、四史为要,旁及《宋》《魏书》;子则周秦诸子、汉魏丛书;集则《楚辞》、《文选》、《古文苑》及汉魏名家集” [36] 。他从这大批文献中费力收集词语,既收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叠音等公认的联绵字,也收古代常见的双音节合成词和两字连用虚词。他专就收词问题作了说明:“虞廷之歌曰‘元首丛脞’,庆云之歌曰‘萧索轮囷’。自有书契已来,联字尚矣。其见于《易》、《礼》、《诗》、《传》者,尤难枚举。张有《复古》,特标联绵,唯语焉不详,不无遗恨。用广其范围,多所罗列。叠字(如《论语·述而》‘申申’、‘夭夭’之类)、连文(如《论语·乡党》‘踧踖’、‘鞠躬’之类),固古训之是式;续词(如《左传》隐四年‘于是’、《礼记·大学》‘与其’之类)、助语(如《孟子·公孙丑下》‘云尔’、《尽心下》‘乎尔’之类),亦嘉言之孔彰。《尔雅》之解‘每有’(《尔雅·释训》‘每有,虽也’),《小尔雅》之释‘恶乎’(《小尔雅·广训》‘恶乎,于何也’),何休之训‘色然’(《公羊传》哀六年解诂‘色然,惊骇貌’),薛综之说‘莞尔’(《文选·东京赋》综注‘莞尔,舒张面目之貌也’),古之人有先我而行之者。此足补《复古编》之未备也。” [37] 符定一有意承张有之绪,补《复古编》之阙,所以扩大范围,在双声、叠韵、叠字、连文之外,将续语、助语等一并收入《联绵字典》。他解释这样做的理由说:“助语如‘也已’、‘云乎’、‘也与’,双声也;‘且夫’、‘已矣’、‘耳矣’,叠韵也。续词如‘然而’、‘若乃’、‘乃如’、‘而如’,双声也。此类语词,当然为联绵字。然非双声、叠韵者,如‘乎哉’、‘云尔’、‘焉耳’、‘今夫’、‘于是’、‘所以’、‘是故’、‘然则’等字,其性质确与此同类,自不可谓之非联绵字,犹之‘鸳鸯’、‘仓庚’为联绵字,‘鹦䳇’、‘离黄’亦为联绵字也。” [38] 他还根据张有《复古编》、元人曹本《续复古编》、清人钱坫《诗音表》、近人王国维《联绵字谱》收录联绵字“不拘声韵”的先例,特别是钱坫所谓古人之两字相续“或以其形,或以其事,或以其声”,主张界定联绵字不必局限于双声、叠韵:“观正续《复古编》及《诗音表序》,知联绵字不限于双声、叠韵。” [39] 可见,符定一抱持的是广义联绵字概念,将古代汉语中大量的双音节合成词一并收入,而后人多持狭义联绵字概念,批评《联绵字典》收词过滥 [40] ,不知符定一原本承继前贤,自有理据。《联绵字典》既是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联绵字专书,又是第一部专收三代至六朝双音节合成词的词典,其开创与集成之功均值得肯定。如黄侃说:“粤昔周公,始作《释诂》,单、复之训,粈杂同编。始曰‘权舆’,寿曰‘黄发’;‘元良’为首,‘徂落’为终。乃至‘关关、噰噰’,叠字成义;‘毗刘,暴乐’,声转可求。自余‘蠠没’、‘缉熙’、‘左右’、‘劳来’之类,莫非缀合二字以为一言。后世训故之书,虑皆仰遵其法,兼胪单、复,从未有专采复名,依《说文》、《字林》之法,排比整齐,以便寻览者;有之,自吾友衡山符宇澂氏之《联绵字典》始。” [41] 这是从《尔雅》以来兼收单字与联绵字而无专门之作收录联绵字的历史,肯定符定一的开创之功。又如叶德辉说:“联绵之字,滥觞于《尔雅·释训》《释言》,宋张有《复古编》,遂分联绵字别为一类。宇澄推广之,每部以联绵字列前,以重叠字附后,搜采浩博,引据皆古今儒先之言,循是而求,不独经典故训得其会通,而文笔所资亦取之无尽,洵儒林、文苑合为一家之巨制也。” [42] 王树枏也说:“小学之书,莫古于《尔雅》。《尔雅》者,所以备训诂、词章之用,而《释训》一篇,则为诸书联绵字之权舆。后世《骈雅》、《叠雅》诸作,则专辑联绵字,以推广《释训》之所未备。而符宇澂之《联绵字典》,则尤广搜博采,集其大成,洵文字之渊薮,故训之汇归也。” [43] 从历代集录联绵字的历史回顾中,对集其大成的《联绵字典》大加肯定。当代也有研究者指出,“单就收词来说,《联绵字典》收录的双音词比一般辞书都多是其重要特点。若就其所收先秦两汉魏晋的双音词数量而言,甚至比《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都多”,肯定《联绵字典》“堪称一部收列双音词(包括联绵字)的集大成之作” [44] 。

符定一对奋力纂成《联绵字典》极为自任自得,对研究联绵字的成就也颇为自信自负。他在后叙中说:

其书义证分属,声韵兼晐,异文备陈,转语罗列。撮其梗概,有五难焉:其取材也,捃摭经史,掇拾子集,探索赜隐,搜厥遗佚,一难也。其䉵诂也,若经有传,若礼有记,若图有说,若纲有目,二难也。其正形也,别古籀焉,判奇字焉,辨正俗焉,分本借焉,三难也。其审音也,反切别义,谐声察省,纽表自立,韵字参众,四难也。其定义也,本之经训,征之古今,准之字书,参之子史,五难也。楬斯五者,黾勉从事,精罢神瘁,困而不失其所。六十之年,得蒇斯业,亦云幸矣。

这是庆幸自己攻克五难、耗尽一生而完成一部煌煌巨著,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他又说:

余之制作,岂曰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惟以故书硕记,朴学旧闻,缀缉于篇,非小道也,虽匿考纇,当有可观者焉。矧以许书谐声,判明异文;重文、读若,证明转语。洨长以后,吾偶得之,乾嘉学者,不及斯也。若夫转语树例,析音求精;故训广搜,陈义求博。《苍》、《雅》以降,诸家字书、训诂学,靡有类此者也。 [45]

这种超越乾嘉、独迈古今的自我评价,正见他洋洋自得之意。符定一还从引用书证、集释字义、审辨字音、分别字形等四个方面,将坊间辞典与《联绵字典》作优劣比较,突出《联绵字典》超越时流的水平与非同凡响的成就。最后,他专作一篇《本书美质楬橥》,总结《联绵字典》有十二大优点:“(子)体制宏大:一人作一专书,四百万言,生民初见。(丑)义证博洽:一联字有五十义者,一义有六十余证者。(寅)声韵兼晐:析音分反切、谐声、音同、声同、声近、韵同、韵近、对转八类,自来音学、字学、训诂书无兼之者。作者说声四文,驳正钱大昕,为音学大改进。(卯)异文备陈:以《说文》谐声判异文(异文约四千左右),清儒段(玉裁)、张(维屏)、陈(乔枞)、李(富孙)诸人,各有异文专书,均未及此。(辰)转语罗列:以《说文》重文、读若,证明转语(转语约五千左右),清儒戴(震)、王(念孙)、程(瑶田)、郝(懿行)之书说转语,均未有此。作者创转语条例,此往古硕儒所未憭,为国学上重大发明。(巳)取材精审:凡联绵字起自经籍,以六朝为断。(午)引书明确:凡书名、篇名,篇之上中下或一二三四等,载记清晰。所引之文,起止明白,遇有删节,以‘中略’二字标之。(未)收解详覈:古注详载(不妄删节),汉学为宗。清儒注释精,收录甚备;宋元明人之说,采取从严。(申)正俗辨别:依《说文》别正字、俗字。(酉)本借区分:依《说文》分本字、借字。(戌)今古阐明:依经学说明其字为今文学或古文学。(亥)讹谬是正:凡标题联字,严格正写。坊间误书、宋本讹文,悉匡正之。” [46] 凡此种种,不无自夸之意,甚至有炒作之嫌,不过符定一甘苦自知,并且出语有据 [47] ,因此所言大体不谬 [48] ,《联绵字典》的价值以及符定一对联绵字研究的贡献,确实值得充分肯定。尤其是符定一寻出联绵字转语五千余条,并创发转语条例十九则,已驾清儒而上之,“直与籀(史籀)、斯(李斯)、扬(扬雄)、许(许慎)诸贤接席矣” [49] ,因此得到同时硕学鸿儒的赞扬,如王树枏认为“其于古书声转,定为条例,古纽分合,正误钩沉,有所发明” [50] ,黄侃更是极力称赏,评为“妙至无以复加,转语条例,由斯创立,乾嘉儒者,未之有也” [51] 。

四、结语

章太炎有“三王不识字”的名论,讥讽湖湘学者不通小学,符定一对此深有感受 [52] 。他早年“笃意于经术、小学”,后来更坚信“经学从小学入者,其经学可信;小学从经学出者,其小学有本”,在《联绵字典》中“表章六经,是正文字,固一以贯之” [53] ,从文字、音韵、训诂三个层面入手,对三代至六朝的联绵字作了精深研究,将经学与小学融贯为一。黄侃对此大为激赏,曾当面表扬他:“君书凡例,事事允当,语语内行。湖南人治学,从未有精核若此者。”“湖南人著书而能有此,洵为异事。” [54] 据说黄侃还在阅过符定一书稿后登门造访,“入室后,正立向余打躬三,从容言曰:今日论学,君为吾兄。即本师章氏,著作未若君之巨也。吾初以湘人著书,不过尔耳。今君书体例精详,六经皆注脚,邹汉勋后,突出此作,魏、王、皮、叶,瞠若乎后矣”。第二天,他又对符定一说:“冯桂芬死,下江无人,吾两人勿庸客气,下江学术,溯江而上,往两湖去矣。” [55] 可以说,符定一以其不懈努力与卓越成就,为提升湖湘小学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联绵字典》堪称中国小学史上的巨著,在联绵字收集与研究史上更是承前启后的杰作。王树枏在翻阅该书稿后,即高度评价:“宇澂竭三十年之力,搜集古书,博为征引,成《联绵字典》,解释详确,考订精审,所以饷贻后学者,功盖不在诸《雅》下也。” [56] 孙楷第在该书刊印后作专文评述,指出七失,即词排列方法不善、词类搜集不备、有误收之词、释事释义多偏而不全、解释不明、解释错误、注文芜杂,颇对符定一自许过高不以为然,但文末写道:“词典之为物,无所不包,究非一人所易为力。符君之为此书也仅三十年,始终其事,其志固已伟矣,纵有疵眚,似亦不必为苛论。又其人早入仕途,弃官之后,便不复出,守知足之戒,唯以著作自娱,亦不肯为人师,以视世之惜身家、营利禄、朋党比周、老死而后已者,其贤不肖为何如。观君之志与其所为,诚有足重者。” [57] 他既从严格的学术批评角度指陈《联绵字典》的缺点,又对符定一的治学精神与道德人格特加肯定,可以视作民国学界的心声。

注释

向上滑动阅读全部注释

[1] 王念孙《读书杂志》七《汉书第十六》,中国书店影印本,1985年,第31页。

[2] 王国维《致沈兼士》,房鑫亮编《王国维书信日记》,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687—688页。

[3] 关于符定一的出生时间,现有1877年、1878年、1879年、1880年等说法。按,符定一在《联绵字典》撰成时,与书稿合影留念,注明“民国二十九年上巳摄景”,并自题“时年六十有二”;1947年符定一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时又自称68岁,随后天津《益世报》采访报道称“符定一今年已六十八”(《益世报》1947年2月26日第4版),由此推算,他应出生于1879年。启功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符定一》也作1879年出生。

[4] 符定一《联绵字典·自叙》,中华书局,1954年第二版,卷首第7页;《联绵字典·后叙》,卷首第40页。

[5] 符定一《联绵字典·后叙》,卷首第33页。

[6] 《平老儒符定一抗议检查致书市长》,《益世报》1947年2月26日第4版。

[7] 《中国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分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第12页。

[8] 符定一《郋园北游文存序》,叶德辉《郋园北游文存》,王逸明主编《叶德辉集》第2册,第57页。

[9] 《平老儒符定一抗议检查致书市长》,《益世报》1947年2月26日第4版。

[10] 钱实甫编《北洋政府职官年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2—63页。《益世报》1927年1月14日刊发《符定一有烟酒督办希望》,称符定一“与吴方关系甚深”。

[11] 启功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符定一》,中华书局,2001年,第3页。

[12] 《平老儒符定一抗议检查致书市长》,《益世报》1947年2月26日第4版。

[13] 启功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符定一》,第2页。

[14] 胡玉缙《新学伪经考驳谊叙》,《许廎学林》卷十,中华书局,1958年,第254页。

[15] 符定一《新学伪经考驳谊叙》,《新学伪经考驳谊》,商务印书馆,1937年初版,卷首第1­—2页。

[16] 符定一《新学伪经考驳谊叙》,《新学伪经考驳谊》,卷首第2页。

[17] 符宇澂《〈新学伪经考驳谊〉摘录》,《制言》第16期,1936年5月1日出版。按,《制言》所刊文字与商务印书馆版行者颇有差异,有些文句见于《制言》而不见于书中,可见《制言》所刊不纯是对书稿的摘录,也可能是符定一在出版前对书稿作了增删。

[18] 胡玉缙《新学伪经考驳谊叙》,《许廎学林》卷十,第254页。

[19] 胡玉缙《新学伪经考驳谊叙》,《许廎学林》卷十,第254页。

[20] 符宇澂《〈新学伪经考驳谊〉摘录》,《制言》第16期,1936年5月1日出版。

[21] 符定一《新学伪经考驳谊叙》,《新学伪经考驳谊》,卷首第1页。“不爽”,《制言》所刊作“不伪”。

[22] 马念祖《符定一治学小记》,《文史资料选辑》第10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85—86页。

[23] 符定一《新学伪经考驳谊叙》,《新学伪经考驳谊》,卷首第2页。

[24] 胡玉缙《新学伪经考驳谊叙》,《许廎学林》卷十,第254页。

[25] 符定一《联绵字典·自叙》,卷首第8页。

[26] 符定一《联绵字典·后叙》,卷首第33页。

[27] 符定一《联绵字典·后叙》,卷首第40—42页。

[28] 符定一《联绵字典·后叙》,卷首第35、42页。1943年《联绵字典》印行后,符定一在南岳衡山刻石纪念,其中说:“夙兴夜寐,诂训是攻。解字说文,形声相从。文异语转,音同义通。积稿等身,简册繁重。海汇百川,山移愚公。卅年黾勉,以蒇巨典。一人一书,四百万言。生民初睹,海外靡见。”(《联绵字典·跋尾》,卷末第1页)

[29] 符定一《联绵字典·凡例》,卷首第15页。

[30] 符定一《联绵字典·凡例》,卷首第12页。

[31] 符定一《联绵字典·凡例》,卷首第17—18页。

[32] 孙楷第在《评〈联绵字典〉》中,将“词排列方法不善”指为第一大缺点,认为:“中国字之构造既主音不主形,则编词典莫若依声母次第排列,以声为经,以韵为纬,则凡音同音近之词,莫不汇于一处。依音检字,无检部首数笔画之烦。其便一。异形同音之词,可一望而知;其音与义之关系,亦一望而知。其便二。惜乎符君不以是为便,反以坊间词典之检部首数笔画者为便也。”(原载中法汉学研究所《汉学》第1辑,1944年9月出版,此据《沧州后集》卷五,中华书局,2009年,第266页)据说黎锦熙阅过符定一寄赠的《联绵字典》后,交给其侄婿顾学颉看,询求他的意见,顾学颉说“编‘联绵’字典,而不按音系排列,可算外行,缺点与《辞通》同,虽然它比后者用处要大些”,黎锦熙对此表示认同(顾学颉《济世惠人,殚思竭虑——忆黎锦熙先生》,《湘潭文史》第5辑,1986年,第131页)。

[33] 符定一《联绵字典·附录》,卷末第2页。

[34] 符定一《联绵字典·凡例》,卷首第26、11页。

[35] 符定一《联绵字典·凡例》,卷首第15页。

[36] 符定一《联绵字典·凡例》,卷首第16页。

[37] 符定一《联绵字典·凡例》,卷首第9页。

[38] 符定一《联绵字典·凡例》,卷首第9—10页。

[39] 符定一《联绵字典·凡例》,卷首第10—11页。

[40] 学者往往以收词过滥诟病《联绵字典》,沈怀兴《〈联绵字典〉的收词及相关问题》(《辞书研究》2007年第4期)则从古今联绵字概念有异入手,为符定一洗冤辨诬,持论甚是。

[41] 黄侃《联绵字典叙》,符定一《联绵字典》,卷首第1页。

[42] 叶德辉《联绵字典序》,《郋园北游文存》,王逸明主编《叶德辉集》第2册,第59页。

[43] 王树枏《联绵字典叙》,符定一《联绵字典》,卷首第3页。

[44] 杨文全《中国现代辞书的奇葩——〈联绵字典〉平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5] 符定一《联绵字典·后叙》,卷首第33—35、38—39页。为说明自己对联绵字异文与转语的研究超过乾嘉学者,他作注说:“如本书‘佚惕’一作‘佚宕’,宕谐碭省声;‘侣行’转为‘旅行’,犹《说文》‘吕’篆文从旅作‘膐’也;‘䓣胡’转为‘曼胡’,犹《说文》‘鬗’读若蔓也。若斯之伦,有数千事。清儒段(玉裁)、翟(灏)、张(维屏)、陈(乔枞)诸人释异文,戴(震)、程(瑶田)、王(念孙)、郝(懿行)诸君说转语,无有此者。虽严可均以此得古音通转之证,然非证转语也;李富孙偶以重文‘涟

’解异文,然不知以谐声判异文也。”为证明其联绵字析音之精与诂训之博,他同样作注说:“字书如《类篇》,虽分义收切,略似本书,然无转语、异文,谐声以下之析音法,未之具也;《经籍䉵诂》有义无音,音训阙而义遂不备。训诂如王氏《广雅疏证》,段玉裁推为天下一人者,如《经义述闻》,如《求古录礼说》,章炳麟称为陈义精审者,然《礼说》无音训,与《䉵诂》同。王氏讲音训矣,乃《广雅》‘扬榷’‘翱翔’,彼谓双声字,盖不知双声也;上述八类析音法,莫之能全,加以字之本借、正俗,均不申明。其疏义举证,恒视本书大简,如‘从容’为《疏证》最惊人之字,视本书义少四倍、证少二倍,‘偃蹇’义少一倍、证少三倍,‘徘徊’义少二倍、证少三倍,‘嵯峨’义少二倍、证少九倍、转语少一倍,而‘厜㕒’与‘嵯峨’谐声相同,彼尚不知也。若叠字如‘荡荡’,则义少九倍、证少二十三倍。”符定一自称这篇后叙是编书总报告,“其中五难与矧以一段并小注,为作者艰苦所在,亦本书特殊之处”(《联绵字典·附录》,卷末第3页)。

[46] 符定一《联绵字典·附录》,卷末第6页。

[47] 符定一在《如何检阅〈联绵字典〉》中,明言《本书美质楬橥》“所著子丑寅卯等十二事,无一不与书之内容相应。除第一(子)、第三(寅)事,楬橥上已经说明,第六(巳)、第七(午)、第八(未)、第十二(亥)事,可于书中随字查出外,余六事各指出若干字,以供检阅”,于六项之下分别列举代表性的联绵字,总计有800余字,详见《联绵字典·附录》,卷末第3—5页。

[48] 任心叔曾就中华书局1946年版《联绵字典》撰写书评,在批评其各种失误后,指出:“这部书仍然是近代出版界一部不可忽略的大书。如果姑且不注意其主观部分,在资料方面总能胜过其他几部同样的书了。我之所以严厉地批评这部书者,正因为我不忽略这部书。至于这部书的好处,作者自己已经说得很多,用不着别人来说了。”(《图书展望》复刊第2期《书评·联绵字典》,1947年1月出版)可见对符定一《本书美质楬橥》所言基本认同。

[49] 符定一《联绵字典·附录》,卷末第2页。

[50] 王树枏《联绵字典叙》,符定一《联绵字典》,卷首第5页。

[51] 符定一《联绵字典·凡例》,卷首第31页。

[52] 符定一在《郋园北游文存序》中,谓王闿运解经注子向壁虚造,“章太炎有言,三王不识字,此公殆其尤也”(《郋园北游文存》,王逸明主编《叶德辉集》第2册,第57页)。

[53] 符定一《联绵字典·凡例》,卷首第20页。

[54] 符定一《联绵字典·凡例》,卷首第31页。

[55] 符定一《联绵字典·后叙》,卷首第36页。

[56] 王树枏《联绵字典叙》,符定一《联绵字典》,卷首第5页。

[57] 孙楷第《评〈联绵字典〉》,《沧州后集》卷五,第273页。

书籍信息

书影

《近代湘学考述》

吴仰湘 著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5889-2

68.00元

内 容 简 介

“湖南学术,盛于近世”,本书梳理了近代以来,湖南经学、诸子学、语言文字学和版本目录学的发展源流、盛衰起伏。并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分别对近代湘学的史事、著述或成就等,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考辨、评述和抉发,涉及南学会以及曾国藩、王闿运、皮锡瑞、符定一、曾运乾、马宗霍等诸多名家。

作 者 简 介

吴仰湘,湖南溆浦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曾执教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经学史、中国近代学术与思想史、湖湘文化史。著有《通经致用一代师:皮锡瑞生平和思想研究》《皮锡瑞的经学成就与经学思想》《中国近代国防理论的奠基:蒋百里思想研究》《近代湘学考述》,整理出版《皮锡瑞全集》《翼教丛编 觉迷要录》《春秋经解》《英轺日记》等。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读全部目录

一、近代湘学述略

(一)经学的繁盛与传衍

(二)小学的崛起与发展

(三)诸子学的兴盛

(四)版本目录学的延续

(五)结语

二、曾国藩批点《仪礼郑注句读》稿本述评

(一)晚年研读《仪礼》概况

(二)批点《仪礼郑注句读》的主要内容

(三)批点稿的校勘价值

(四)晚年治《礼》成绩可观

三、王闿运聘任四川尊经书院史事考

(一)王闿运光绪四年“出山入川”之本意

(二)“便当辞师居友,聊尽所长”之内蕴

(三)廖平“厌弃破碎,专事求大义”之真相

四、皮锡瑞前期经学遗稿《易林证文》述评

(一)《易林证文》的成稿问题

(二)《易林证文》的撰作旨趣

(三)《易林证文》的主要内容

(四)《易林证文》的三点缺失

(五)以卦象释《易林》之第一人

五、南学会史实考辨三则

(一)讲学之人次

(二)最后两次讲学之日期

(三)所谓“停讲”之真相

六、《翼教丛编》版本考略

(一)关于《翼教丛编》版本的既有认识

(二)长沙初刻本、武昌重刻本及其印本

(三)六种翻刻本及其母本

七、罗焌的周秦诸子研究评析

(一)生平大要

(二)《韩子校注》述评

(三)《诸子学述》的内容与成就

(四)结语

八、陈鼎忠的治经成就与经学思想

(一)生平要略

(二)经学研究述要

(三)《六艺后论》的内容与思想

(四)结语

九、符定一及其《联绵字典》

(一)生平与行事大略

(二)《新学伪经考驳谊》简述

(三)《联绵字典》的编撰及其成就

(四)结语

十、曾运乾音韵学与经学成就述略

(一)生平与著述要略

(二)声韵学重要成就

(三)经学主要成就

(四)结语

十一、马宗霍及其中国经学史研究

(一)生平与著述大要

(二)《中国经学史》的特色与成就

(三)《说文解字引经考》对经学史研究的贡献

(四)结语

十二、杨筠如的《尚书》与《荀子》研究

(一)生平与学术大略

(二)《尚书覈诂》的内容与成就

(三)《荀子研究》的内容与特色

(四)结语

征引文献

后记

《近代湘学考述》后记

1995年冬天,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公布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转眼3月湖南师范大学就要招生,历史系主任丁笃本教授担心外界不知消息,生源不足,动员我报考在职博士生,并推荐我选择中国近代学术史方向的麻天祥教授作指导教师。当时,麻老师在校内外声名赫赫,我虽心向往之,但不敢贸然投考,加上我硕士阶段学习古代史,仅研究过秦汉之际的军政人物与史事,对近代学术史完全是门外汉。后来,经远在美国访学的周秋光老师越洋联系,在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冷鹏飞老师带领下,我斗胆登门拜见麻老师。结果,麻老师让我略述梁启超、钱穆两本同名著作的异同,我瞬间汗流浃背,因为我根本不知他所指是哪两本名著。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所幸在数月之内,我将麻老师开列的近代学术史重要著作全部读完,大段抄录附带零星感想,留下数万字的笔记,最终在试卷揭封之后,让麻老师也略吃一惊,因为几份试卷中,最高分居然是我。正式录取后,麻老师又安排我参与“近代学术与救国”书稿的撰写,由此摸索着进入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大观园。两年之后博士论文开题,我拟了几个宏观探讨近代学术演变的题目,麻老师认为费力难讨好,建议我集中研究近代湘学,并给我两个选择题:王闿运或皮锡瑞。这是我与近代湘学结缘的经过。

2002年初夏,即将在武汉大学博士后出站的我,攥着一张打印的个人简历和论著目录,惴惴不安地走进岳麓书院院长办公室,朱汉民教授稍一浏览,就开心地笑着说:“书院目前没有什么杂事,教学任务也不太多,你来了以后,不用想赚钱的事,可以安心读读书、做下学问。”后来我才知道,朱院长早就筹划要在岳麓书院推动湖湘文化和经学方向的学科建设,我的前期研究正好与此相合。这一新的机缘,使我得以潜心于近代湘学与经学,继续开展皮锡瑞著述整理与研究,先后出版《皮锡瑞集》(2012)、《皮锡瑞的经学成就与经学思想》(2013)、《皮锡瑞全集》(2015)等。

《皮锡瑞全集》

与此同时,我面向硕士生开设“晚清湖南学者个案研究”选修课,挑选曾国藩、王闿运、皮锡瑞、叶德辉、王先谦、《翼教丛编》等专题,与同学们一起读书、探讨。更要一提的是,2010年底,朱院长主持申报的《湖湘文化通书》获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和陈先初老师共同主编《湖湘文化通史》现代卷,我就此扩大视野,对民国时期湘学名家名著稍作研究,积累了一些材料,深化了对近代湘学的整体认识。

本书所收文章,发表最早者在2001年,最晚者在2021年,可以说是我二十多年间从事近代湘学研究的部分见证。这些文章大多刊于《近代史研究》《文献》《清史研究》《中国经学》《暨南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等处,其中第二、四篇发表时,分别与研究生包凯、胡媛共同署名。第一、第七至十二篇,也收入《湖湘文化通史》(近代卷下册)(岳麓书社2015年版)。此次略作整理,对个别段落作了补充,个别文字作了修改,注释体例作了统一,部分征引文献作了更新。

书稿成形后,我对书名一度踌躇不定,中华书局朱兆虎兄根据书稿内容,拟出“近代湘学考述”之名,我立即欣喜接受,因为我的博士论文送审之前,也是麻老师帮我拟定“皮锡瑞生平与思想考述”的题目,前后遥隔,“考述”一词竟不谋而合,可谓至巧。在书稿后期加工中,未曾谋面的责任编辑杨延哲先生颇费心力,令我感动。

在长期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很有幸得到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历史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处多位领导与众多同事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本次出版又得到院长钟声教授等热情支持,获得湖南师范大学双一流学科“中国史”学科经费支持,特此一并致谢。

最后,衷心感谢家人、亲友。他们对我安于学问而不求闻达,能够理解、支持。特别是内人小梅,一直承揽所有外勤、内务和辅导小孩的艰巨工作,任劳任怨,让我得以悠闲自乐,兀自黄卷青灯观世变,春花秋月校书忙。

壬寅七夕前一日吴仰湘谨识

-部分内容转载自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董京尘 谢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