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厉以宁去世,为什么值得我们每个人缅怀?

厉以宁,一度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推手”和市场经济的“先行者”。

他是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昨日傍晚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

厉以宁1930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曾担任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厉以宁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也发表了大量文章,同时他还是国内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顾这位国内经济学界泰斗一般的人物,他的人生可谓是跌宕起伏。

他在1955年考入北大经济学系,又在后来的混乱中被划分到了“右派”,经过一系列摸爬滚打,最终才在70年代末迎来曙光。

彼时正是改革风潮吹起的时候,众多的经济学家各自发表经济改革理论,如何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如何为经济改革寻求和选择一种社会成本最低的推进战略,一直都是那时经济学们试图解决的两大难题。

展开全文

这其中就有“协调改革”、“所有制改革”、“宏观改革优先”、“宽松学派”、“经营权主导改革”、“产权改革”、“制度学派”等众多思想派别。

而厉以宁,就是所有制改革的主要代表人物。

早在80年代初期撰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厉以宁教授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问题,也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问题。

厉以宁认为,从我国现阶段以及从更长远时间来看,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状况是现实,而且为了实现预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为了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相对动态的失衡是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和现实的状况。

厉以宁从国内经济的非均衡的独特状态出发,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从微观经济基础和宏观经济调控相互协调衔接的角度来研究资源配置。

早期,厉以宁也认同兰格的通过试错法建立模拟市场的计划经济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厉以宁也慢慢意识到,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有企业的强大约束力下丧失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地位和决策权力,由于存在严重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的顽疾,国有企业既不能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更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因而,厉以宁认为所有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在1986年的“五四”科学讨论会上,厉以宁教授说:“经济结构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但经济改革的成功却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而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也就是企业体制的改革。”

这奠定了今后对国企进行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也为市场的有效性和资源的最大化提供了更好的土壤,帮助国内经济向质量提高。

除了对经济改革的诸多贡献,厉以宁还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

厉以宁多次给自己的妻子写诗词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厉以宁在诗词中写道:“往事难流一笑中,离愁十载去无踪。银锄共锄田边路,茅屋同遮雨后风。朝露冷,晚霞红,门前夜夜稻香浓。纵然汗渍斑斑在,胜似关山隔万重。

就是这样一位理性的大经济学家,也依然能够为妻子写出这般浪漫的诗句,比今天的贾浅浅之流不知好了多少倍。

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恐怕还是2008年4万亿经济大刺激时,厉以宁不合时宜的反对声音。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来临,11月我们提出了一个“4万亿”的投资计划,以应对金融危机。这个计划获得了不少的好评,但国内的一些重量级经济学家也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例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都曾表示反对,理由是他们认为4万亿的货币泛滥会造成产能过剩、通货膨胀、房价飙升、巨额地方债务、银行坏账、生产率水平下降等一系列负面效果。

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这会使得我们错失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造成长期性的结构性被破坏。

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不得不佩服厉以宁在经济学领域的先见之明;产能过剩、房价飙升、巨额地方债务和银行坏账这些问题的确有引发的风险,但回顾历史,我们也很难说,当时的“4万亿”如果不实施,今天的我们又能否更好。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厉以宁的学术生涯,他关于股份制改革、非均衡理论、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创见深刻影响了今天的经济模式,以其学识、见识、德行和修养照亮后来者前行的方向。

尽管我们可能对他是陌生的,但这并不妨碍今天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响。

厉以宁,既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内心丰富的经济学名家。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