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自金:黄一鸣摄影作品研究

绪 论

(一)选题背景

自从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以来,这项专利技术的问世使得人类获得了捕捉目之所及的影像的能力,同时这项技术也成为了人们记录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很快地随着感光材料的不断进步,摄影技术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记录并传达信息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功能。1840 年中国的鸦片战争之后,一些摄影先驱将摄影术引入了中国。由于摄影术属于舶来品,因此从摄影的理论、摄影器材、摄影技术等都远落后于西方。再加上中国自鸦片战争至完全解放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争,中国摄影的本土化过程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发展。可以说中国摄影的发展道路就如同中 华民族的命运一样跌宕起伏。中国的摄影真正迎来春天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四月影会”带给人们的纪实思想萌芽。并由此中国摄影开启了多元化发展之路。

摄影师黄一鸣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走向成熟的。1981年黄一鸣开始了摄影创作,和大多数初入摄影圈的爱好者一样,起初都是以沙龙摄影开始的,参加各类的摄影比赛活动。1983 年黄一鸣凭借一张《田间偶见》获得了由国家卫生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卫生摄影展览一等奖,并入选匈牙利第六届国际卫生摄影展览,这让黄一鸣在海南岛的摄影圈里一鸣惊人。1987 年广东暨南大学新闻学毕业后的黄一鸣调任中国日报社驻海南站记者,从事新闻摄影工作。黄一鸣并没有受制于自身的新闻宣传工作,他在完成新闻摄的同时,也用纪实作品记录了海南发生的变化。1992 年黄一鸣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作品集《黄一鸣纪实摄影作品集》,同年出任海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1996年黄一鸣出版了第二本作品集《海南故事》,同年荣获海南省“五四”青年奖章。黄一鸣以勤奋的工作业绩,在摄影行业当中脱颖而出,不断推出新的作品。之后他当选海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别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 称号,中国摄影最高成就奖“金像奖”等;先后出版作品集有:《时代映象》《镜间本色》《海南“慰安妇”》《汶川大地震摄影纪实》《慰安妇》(德国)《纪实摄影断想》 《闯海人》《海南纪事》《海南先住民》《三亚往事》等多部摄影专著;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举办《海南纪实》个人摄影展,在海口、山西、上海、北京、芬兰的多个城市举办《海南“慰安妇”》个人摄影 展,在意大利多个城市举办《海南故事》摄影展等等。

一、黄一鸣的摄影经历和所属时代背景

摄影师黄一鸣在中国纪实摄影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他四十年的摄影实践中拍摄了众多优秀的摄影作品。黄一鸣的童年虽然生活在偏远又贫瘠的海南乡下,但幸运的是他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受到外祖父热爱摄影的熏陶。在中国纪实摄影 蓬勃发展的契机下,黄一鸣接触到了摄影,从此他拿起手中的相机忠实地记录海 南人民和海南社会的变化,留住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他早期的摄影图像以宣传为 主,多数都为达到一定的新闻传播与政治宣传要求的照片,并不是理论意义上的 纪实摄影作品,但是这部分的照片仍有其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一)黄一鸣的成长经历

1960年黄一鸣出生在广东省海南岛的三亚,祖辈是归国华侨,因为当时的政治原因,从小随父母在偏远的陵水县黎族村寨的乡下长大,跟大多数六零后的童年一样过着艰苦又贫瘠的生活。在黄一鸣的少年时光记忆当中满是在他黎村寨里艰苦劳动时的光景,有时为了赚到买作业本的几角钱,经常要到山上去砍柴,这种生活状态直至1978年参加高考。然而幸运的是外祖父在年轻时有过摄影的爱好,在外祖父的熏陶下,给年幼的黄一鸣播撒下了热爱摄影的种子。

黄一鸣在童年时与摄影的机缘要从他的外祖父说起。黄一鸣的外祖父陈水粦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他年轻时代就喜欢摄影,曾在印尼拍摄了大量的生活和工作以及风光照片。1953 年从印尼归国,不仅带回来几大本的相册还有一台德国蔡司相机。在那个物质匮乏和精神贫瘠的年代,这些稀罕物对于幼小的黄一鸣来说无疑是奢侈品,从第一次摸到外公家里那台老式德国蔡司相机开始,便让这个少年对摄影产生了好奇和敬畏。黄一鸣在祖辈的熏陶下,了解了家族的发展变迁史、 印尼的人文和风土人情,当然最重要的是,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展开全文

高中毕业后的黄一鸣先是考进广东交通学校去学驾驶,但这并不是他喜欢的行当。1981年毕业后不久的黄一鸣,又到广东台山卫生学校参加广东省卫生宣教学习班,学习卫生宣教,也开始了摄影创作。1983 年黄一鸣以作品《田间偶见》获得了全国卫生摄影展览一等奖,并入选匈牙利第六届国际卫生摄影展览,这个大奖一下子就让黄一鸣在海南的摄影圈里一鸣惊人了。然而黄一鸣并未满足于此,他又考入了暨南大学学习新闻学专业。1987年黄一鸣从暨南大学毕业后不久,机缘巧合正赶上中国日报社准备在海南岛组建记者站,便将黄一鸣调入了中国日报社,成为了一名专职摄影记者。1988 年黄一鸣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1992 年出版《黄一鸣纪实摄影作品集》,创建海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并出任主席,获海南省“十佳青年摄影家”称号。1996年黄一鸣通过多年的拍摄观察和思考,又出版发行了《海南故事》,这是一本讲述海南都市底层和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摄影集,在国内摄影界引起极大轰动。《大众摄影》在海口举办了黄一鸣纪实摄影作品研讨会,众多知名评论家认为,《海南故事》展示的就是一种平实的美,它关注了海南人的命运。

黄一鸣的镜头始终对准他生活的海南社会现状,表现身边的普通老百姓,表现他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方方面面。1999年黄一鸣出版发行了摄影集《黑白海南》;2003年出版了摄影作品集《时代映象》,并在平遥国际摄影节举办《海南纪实》个人摄影展;2004年出版发行摄影图文专题集《镜间本色》;2005年举办《海 南“慰安妇”》个人摄影展;2007年出版发行摄影集《海南“慰安妇”》,同时在意大利多个城市举办《海南故事》摄影展,并获得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2008年出版发行《汶川大地震摄影纪实》摄影集;2009年出版摄影集《闯海人》及德文版《海南“慰安妇”》;2010年参加西安中国纪实20人展《见证》;2011年创建海南省纪实摄影协会并当选主席,出版发行大型文献式摄影集《海南先住民1981-2011》,并荣获郎静山摄影艺术金像奖终身成就奖,《海南“慰安妇”》在芬兰多地巡展;2012年中国摄影家杂志举办黄一鸣摄影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摄影展《从苏门答腊到海南岛》,策划并举办《时代肖像——芬兰摄影师摄影作品展》等等。

以上简要罗列了黄一鸣从事摄影工作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就。从中可以看出黄一鸣在纪实摄影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黄一鸣是一名多产的摄影家,几乎每年都推出新作。黄一鸣运用纪实摄影的视觉语言,记录下改革开放的海南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影像饱含着批判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黄一鸣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摄影环境

1978年中国开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79 年,中央正式批准广东建设经济特区,1983年中央11号文件出台后,掀起了第一波“海南热”,从内陆引来了各地的投资者,开启了海南改革开放的序幕。

正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大历史环境下,中国摄影界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促使纪实摄影的焦点从宣传政治的功能转向关注社会话题和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这对于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而言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铺垫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唤醒了艺术作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现实主义题材,涌现了一大批人文关怀精神的作品。比如李晓斌拍摄的作品《上访者》;侯登科、胡武功的纪实作品《麦客》《四方城》;吕楠的纪实作品集 《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况》;朱宪民的作品《黄河中原人》;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大眼睛》等等。一大批摄影记者通过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大变革时代下中国民众的生活状态,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动人影像。

随着中国打开国门对外开放,中国的摄影师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优秀的理念逐步渗透进来,使得中国摄影师的摄影理念得到了进步。还有荷赛和普利策这样的世界著名的摄影大赛,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对中国摄影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这两个重要的核心观念对中国摄影发展的推波助澜,使得一大批优秀的摄影记者敢于突破创新,敢于直面社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用记者的良心与社会责任感将镜头对准普罗大众和社会弱势群体,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困境。黄一鸣也正是在中国纪实摄影发展的青春期逐渐走向成熟的,他一边拍摄一边思考一边整理,在海南岛上记录着海南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摄影语言。

二、黄一鸣的摄影作品及其影像风格

(一)黄一鸣的摄影作品分类

1.黄一鸣的早期摄影作品

1981 年毕业后不久的黄一鸣,背着行囊去参加广东省卫生宣教学习班,起初是学习美术专业,没想到走上了摄影创作的道路。有着两年专业画画功底的黄一鸣,拿起相机取景构图自然是比画画来得更直接和快捷。依靠小时候祖父的熏陶和自己画画的基础,来完成拍摄对于黄一鸣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绘画和摄影本来就有不解之缘,绘画中讲究在画板上布局,而摄影中讲究在取景框中构图。在摄影技术教学当中尤其强调构图的重要性,构图的成功至少使摄影作品成功一 半,而且构图也决定了一幅照片对主题空间层次的塑造。

图1 黎族先住民在田间劳作和生活,黄一鸣摄于1981年海南陵水

图1 选自黄一鸣的早期作品,后编入摄影作品集《海南先住民》。从这幅早期作品可见黄一鸣的绘画功底的扎实,画面构图完全符合黄金螺旋结构。近景的小姑娘正在拍着手逗她的小妹妹玩,稻草上铺了衣服,让孩子更舒服,旁边还给小婴儿遮阳插了一个大蒲扇,看到这里仿佛能听到她们俩咯咯咯的笑呢。那为什么两个孩子在地里玩呢?随着黄金螺旋我们注意到中景的一个框和一个木棍,木棍上吊着装饭菜的器皿,远景是正在弯着腰收割稻米的两个背影。这样一个场景展示给观者的是一家人辛勤劳作,孩子其乐融融的美好。这幅完美构图的作品,就是黄一鸣刚刚开始摄影创作的,一下子就让黄一鸣从众多摄影爱好者中脱颖而出。

2.黄一鸣新闻摄影作品

1987年的黄一鸣调任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工作,从此开启了职业新闻摄影工作。新闻摄影是运用摄影技术拍摄图片进行新闻报道的宣传形式。新闻摄影不仅要求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同时要求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质。新闻摄影两个核心的要素是真实性和时效性。

图2 海南建省办特区挂牌。1988年海口

出于工作的原因,在黄一鸣拍摄的大量照片中,有许多是用于新闻宣传工作的照片。这些照片几乎涵盖了海南建省以来各个重大历史事件。这张照片(图2)据黄一鸣介绍,当时他在路上遇到给省政府送牌子的工人,他以新闻记者的敏锐性察觉到将有新闻事件发生,于是赶紧跑回办公室取来相机拍摄,就在工人蹬着竹梯挂牌的一瞬间按下了快门。作为新闻摄影记者要时刻保持职业的敏感性,时刻做好捕捉新闻题材的准备。如果不是及时地拍下这张照片,那对于新闻摄影工作者将是无法弥补的。

3.黄一鸣专题纪实摄影作品

黄一鸣因为从事的工作之便,一方面要完成新闻报道的工作,同时他是个特别善于思考并且勇于付出行动的摄影人。他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拍照,为了工作完成报道是拍照,为了自己的摄影爱好也是拍照,既然都要拍照,那就先拍多拍,拍完再选片。符合新闻要求的拿去做报道,其余的作为素材积累。黄一鸣就是用这样的工作模式,拿起相机一拍就是四十年。

图3 寻找失散的家人,黄一鸣摄于 1993 年海口新港码头

这张照片图3是黄一鸣作品中经典之一,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有五个人垫起砖头或踩着自行车,手扒着墙头在朝院子里张望,而画面的左侧前景位置的这个男人奇怪的表情和眼神,最是吸引观者的眼睛。黄一鸣的这张照片不禁让人联想到布列松在布鲁塞尔拍摄的那幅经典照片《偷看》,两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传神之处。实际上黄一鸣这张照片拍摄于海口的新港码头,海南岛在建省初期需要办理边境通行证才能进入,没有证件的人就被临时滞留在这个大棚里。而墙外的这些人似乎扒着墙头寻找朋友,又或者在观望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黄一鸣抱着一种身为局外人和见证人的视角,用相机记录下来这一历史时刻。

图4 寻访“自梳女”,黄一鸣摄于 1996 年新加坡

这幅照片图4是黄一鸣参加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一次摄影创作时,在新加坡采访到的一个专题“红头巾女”(自梳女)组照之一,后收入《今日新加坡》画册。影像本身描绘的是一位年逾耄耋之年的老妇,双手紧握铁窗,从她身上的服装盘 扣所传递出的讯息不难推测出她是中国人的身份。老妇脸上布满皱纹,眼神凝重 地注视着铁窗,紧闭的双唇似乎体现了她有许多的隐忍不为外人所知。黄一鸣通 过对自梳女的专题创作,表达了背井离乡的场景,也是用来表明一个历史的进程。在黄一鸣四十年的摄影生涯中,他拍摄并出版了多部专题纪实作品集,如反映大量人才南下海南岛的作品集《闯海人》;反映海南房地产无序投资热的作品集《黑白海南》;探访永不嫁人、孤独终老的专题作品《自梳女》;为海南24位日军慰安妇幸存受害者控诉日军罪行的作品集《海南“慰安妇”》等等。黄一鸣的摄影生涯和摄影创作的多样性有点令人炫目,即一种能抓住什么就抓住什么的品质为特点,这既取决于拍摄人物所提供的机遇,又决定于他自己对被摄主体和主题的个人选择。

(二)黄一鸣纪实摄影影像风格

纪实摄影的珍贵之处在于它通过影像不仅向观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更是诠释了摄影师的审美意识。黄一鸣认为纪实摄影是一种报告文学,既真实又有美感。在他的纪实摄影作品集中可以阅读出黄一鸣为了获得真实性与艺术性的一致,对拍摄的内容有主观的选择。不过无论是在海南拍摄当地人的风土人情,还是在社会化的百态人生,尽可能真实的对摄影内容进行记录,使得其审美形式更为真实和自然,让观者看了以后不是纯记录的感觉,还有艺术元素在里面。

1.忠于黑白影像的呈现

1981年,彩色摄影就已经从国外进入了中国,得到了部分摄影师的使用。但是黄一鸣为了保证一部纪实摄影集的风格统一,会将彩色的照片通过后期加工的方式处理成黑白的照片呈现给观者,他也坦言自己更加喜欢“黑白灰”这样的色调。

图5 海南投资洽谈会开幕,黄一鸣摄于1992年海口

这幅照片图5是黄一鸣1992年拍摄于海口的金盘工业区投资洽谈会开幕现场。若作为一幅新闻照片,必然是鲜艳的旗帜加上人头攒动,以显得海南作为投资的热土,各方人士怀揣着真金白银来抢购海南的一席之地的景象。然而,黄一鸣却将有色的世界处理成消色的历史回忆,以表达他对于纪实摄影的热爱。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写到“很多摄影师继续偏好黑白影像,因为黑白影像被认为比彩色较得体,较稳重,或者说不那么滥情或粗糙得像生活。”相较于彩色影像上令人视觉跳跃的颜色,黑白照片的影像则更给人一种含蓄之美。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剔除了现实世界中除了黑、白、灰以外的所有颜色,利用不同的色阶和层次的灰表现现实世界所有的其他颜色。黑白摄影的影像将人们视觉的颜色数量压到了最低限度,但是同时却仍然利用不同程度的色阶变化来体现被摄对象的层次和质感。黑白摄影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将画面中的影调化繁为简的同时,也给予了观者更多地思考与想象,使其感受一种单纯而明快的美感。黄一鸣表示他的摄影专题始终坚持用黑白影像来完成,好的摄影专题一定要使用带有仪式感的摄影语言来表达。对于一幅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除了需要认真选取题材、利用现场的光线达到更好的光影效果、在按下快门瞬间抉择画面构图以外,影像的色调很大程度上为纪实摄影画面起到了烘托气氛的效果。

图6 收鱼的妇女,黄一鸣摄于 2008 年海南洋浦

这幅照片图6是黄一鸣在海南洋浦拍摄,清晨满载而归的渔船靠港,妇女们将收获的海鲜抬上岸边。黄一鸣没有表现暖色调的朝阳下一片温暖动人的场面, 他去除了色彩,使得人物在画面中更加突出,让观者的视线聚焦在这群劳动妇女身上。黄一鸣将彩色照片转化为黑白照片,首先是利用黑白影像的画面只有简单的黑、白、灰三种色调,让观者减少颜色给予人的视觉冲击,更加能注意画面的主要内容与细节。更加接近艺术本质的黑白摄影利用自身“减法”作用给予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黑白影像除了能显现影调之间微妙而丰富的韵律外,还反映了摄影师对生命价值与情感色彩的思考和追问。

2.偏爱不拘一格的构图

前文中说过,黄一鸣曾经有过两年专业学习美术的基础,在黄一鸣的早期摄影作品中不乏能看出套用一些绘画方面的经验,比较注重构图、光线的运用。从加入中国日报社之后,黄一鸣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摄影圈内专业人士,这对他的摄影创作也产生了影响。黄一鸣表示布列松、尤金·史密斯、王文澜、方学辉等摄影家对它影响很大。从黄一鸣出版的《海南故事》开始,能够看出他在构图方面的变化。在他的照片中画面不再“过分”追求仪式感,不再执着地追求摄影中的基础固定套路式的构图如对称式构图法、黄金分割线构图法、均衡构图法等。

当黄一鸣按下快门的时候,在他眼中的取景器内并不是一幅幅没有生命气息的画面,而是一个有趣的真实世界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们。

图7 黎族先住民走在回家的路上,黄一鸣摄于 2002 年海南昌江县

这幅照片图7选自黄一鸣的摄影作品集《海南先住民》,从照片上我们能够看出的信息是黄一鸣拍摄时使用了长焦镜头,压缩了景深,虚化了背景,把视线的焦点放在赶着牛群回家的黎族老乡身上,这时正是临近傍晚的最佳光效。整个画面有婆娑的树荫,背景里有驶向远处的汽车,近处有迎面而来的摩托车,而赶着牛群的和挑着柴的黎族老乡和孩子们,在画面中格外的夺眼球。通过这样一幅简洁而又富有诗意的影像,黄一鸣似乎是想向观者传达一种隐喻,勤奋的劳作和努力地学习,必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图8 雾弥漫,黄一鸣摄于1993年琼中

这张照片图8选自黄一鸣的纪实摄影作品集《海南故事》。一位身着原住民服装的女子,身后背着小孩、肩上担着两桶水,脚上踩着拖鞋,朝远处的茅草屋走去。黄一鸣的摄影作品集以组图的形式编辑成册,从技术层面看充分体现了不拘一格的构图,远、全、中、近、特不同景别,俯、仰、平不同拍摄角度,使黄一鸣的摄影语言不断突破平庸乏味,构成了一种对现状做出反思的纪实风格。

三、黄一鸣的纪实摄影人文观及历史价值

如前文所述,纪实摄影的理念与摄影术一样都来源于西方,纪实摄影如同其他人类文明一样宝贵,在当代摄影文化中,纪实摄影已被公认为世界摄影文化中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然而也有很多人对纪实摄影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有很多人把影像的纪实性当成纪实摄影,比如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某些地区的民俗活动的照片,这跟摄影史定义的纪实摄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黄一鸣认为纪实摄影是用一种平等的、同情的、理解的方式去看待被摄对象,其目的就在于不是把摄影作为一种机械的翻拍手段,而是从客观的生活、主观的情感上接近被摄者,将镜头前的情景真实而典型地传达给读者或社会,以期完成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关怀的结果。2纪实摄影之所以拥有其他任何摄影门类不可替代的功用,就在于纪实摄影作品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的情感认同。

(一)黄一鸣纪实摄影内容与角度

1.记录海南人民的淳朴生活与百态人生

从1981年学习摄影开始,黄一鸣就用他手中的相机不曾间断地记录着海南岛上的点滴瞬间,从海南的先住民到五湖四海的闯海人,从偏远的小渔村到快速建设的城市,都有黄一鸣的脚步,他几乎跑遍了整个海南,用几百万张照片记录下海南人们的生活百态。

图9 黎族村寨搭建茅草房,黄一鸣摄于2006年海南东方

这张照片图9是黄一鸣拍摄于海南东方黎族村寨,在椰林树下,一群人构成了一幅有趣的风俗画。作为海南岛上的先住民,黎族人世代沿袭的风俗习惯通过黄一鸣的影像展现在人们眼前。黄一鸣表示他习惯于将摄影融入于日常生活中,并用他的相机观察着生活的轨迹。

图10 请保姆,黄一鸣摄于 1993 年海口

这张照片图10是黄一鸣拍摄于1993年海口的用工市场,从图像中可以看到一位骑着自行车的“老板”,正扭过头打量着这位穿着高跟鞋、背着坤包时尚女生,这位“老板”车筐里的广告成为了图像里的“知面”信息。这让观者对“老板”的身份产生了疑惑,究竟他要招保姆还是要招秘书。生活中偶尔就会出现这样的荒诞一幕,百态人生的个中滋味成为黄一鸣用影像收集的最好素材。恰如美国摄影家黛安·阿勃斯说“一张摄影作品是一个秘密,它向我们陈述秘密本身;它看上去越是明确,我们就越迷茫”。

2.描绘苦难人生中的温情

中国的纪实摄影表现苦难的题材众多,但是照片中留有温情的反而是稀缺的。这种现象在中国摄影界曾经引发了人们关于人道主义和摄影者职业素养之间的争辩。通过对纪实摄影历史发展的研究,不难发现其题材似乎离不开表现人们的贫穷和疾病、遭受的苦难和自然灾害、以及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

图11 选自黄一鸣的摄影作品集《三亚往事》

这张照片图11选自黄一鸣的摄影作品集《三亚往事》,这给摄影专题反映的是海南疍家人的生活变迁。图中“光荣烈属”的牌子揭示了这位老妇人的身份,然而疍家人的生活全靠海上为生,即便是“烈属”,全家人也依然生活在桥洞下。

图12 拆迁中的老渔村,黄一鸣摄于2012年三亚

那些将苦难题材当作纪实摄影必须包含的人文精神,转化成人们在苦难中寻找自我满足感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呈现在大众视线里。黄一鸣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镜头下是平实而质朴的画面,而在真正面对苦难时,他也用自己的审美在苦难中流露出一丝温情。

(二)黄一鸣纪实影像的历史价值

所有照片都可能是对历史的贡献,照片是过往的遗迹,是已然发生之事的痕迹。黄一鸣以四十年的勤奋笃定,走遍了海南的山山水水和城市村寨,在黄一鸣的作品当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海南变迁的影像。四十年的历史跨度,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海南发生巨大变化的历程。从黄一鸣的十余部摄影作品集中,仅以海南为题材的著作,其题材就是相当丰富的。

1.见证海南发展史

如果历史是一座坚冰,那么摄影就是击碎坚冰的铁镐。照片是摄影师观察客观世界的媒介。当观者看这些照片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指代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影像,同时看到的是摄影师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对于纪实摄影来说,纪实影像不仅包含了世间万物的变化,同时也记录下了人们的思想、态度和情感的嬗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而纪实摄影也在民间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与发展,使得中国摄影师真正能大规模地以个人视角来持续记录社会的发展变为可能。作为艺术的摄影也开始发挥表达媒介的功能,摄影的记录性得到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黄一鸣的纪实摄影观念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并成熟,他的纪实影像极具鲜活性和时代感。

图13 最后一块农田,黄一鸣摄于1989年海口

这张照片图13是黄一鸣1989年拍摄于海口市龙昆路,海南建省之后迅速地成为了投资的热土,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像接力赛一般,生怕被人甩在后面,一块块农民的土地不得不退出了它的舞台,给城市化让步。

图14 琼州海峡的轮渡,黄一鸣摄于2003年海口

这张照片图14是黄一鸣拍摄于海口码头,在海南没有修建机场以前,琼州海峡的轮渡是从内陆进出海南的唯一通道,轮渡上客货混装,满载着南下海南岛的闯海人和各种建设城市的物资。

图15 过斑马线的猪,黄一鸣摄于1995年海口街头

这张照片图15是黄一鸣拍摄于1995年海口的街头。海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乡村迅速变为城市,而与城市发展相对缓慢的没有资金助推的农民的生活却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劳致富。难以想象的代表畜牧业的圈养猪怎么能出现在现代城市文明的斑马线上。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之成为一种极为罕见的可能,正是这种稀缺性恰恰体现了纪实摄影的价值所在。

2.在中国纪实摄影史上浇筑一座丰碑

在纪实摄影历史的进程中,那些杰出的摄影师就如同是一座座高峰,比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奥古斯特·桑德、路易斯·海因、尤金·史密斯、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黄功吾等等,他们运用的摄影语言以及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是极其珍贵的。而在中国纪实摄影史上,黄一鸣用了四十年浇筑了一座丰碑。

图16 海南“慰安妇”幸存者 黄一鸣摄于2005年

图17 受尽日本兵“四脚牛”折磨的陈林村,黄一鸣摄于2006年万宁

图18 谭亚洞和她捡来的小鸟,黄一鸣摄于2007年保亭

这张照片图 18 选自黄一鸣最重要的摄影文献《海南“慰安妇”》,这幅影像散发着细致、柔和的灰色调,却显现出一种不易褪色的耐久性和非同寻常的深刻性。实际上从黄一鸣的这部摄影集中,每幅图像都蕴含着这样的气质。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写道,一张照片可作为某件发生过的事情的不容置疑证据。52005 年 5 月,黄一鸣开始拍摄专题《海南“慰安妇”》,他行程 2000多公里,走访 20 多个村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抢救性地拍摄了幸存的20 位隐居深山的海南慰安妇的生活状况,并记录了这些慰安妇的口述历史。随即在多地举办《海南“慰安妇”》摄影展,并出版了摄影作品集《海南“慰安妇”》和口述历史文献《原告——日军侵琼见证者》。黄一鸣以最有穿透力的纪实摄影语言和影像记录了海南慰安妇实证,揭示了二十世纪人类战争的罪行和人性内心最黑暗的一面,为海南和中国历史留下一份不容篡改的铁证。

结语

本文主要是通过梳理黄一鸣的摄影经历以及对其纪实摄影作品进行了解读,先是对黄一鸣的摄影作品的风格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对黄一鸣纪实摄影作品的人文与历史价值进行了探究。

从黄一鸣的摄影美学角度观看,他利用摄影黑白的呈现和看似随意的构图方式;以一种平实的白描方式记录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让观者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照片中的生活味、人情味。从黄一鸣摄影的历史观角度看,他的纪实摄影记录下了海南社会的变迁,同时他以四十年的纪实影像在中国纪实摄影史上浇筑了一座丰碑。

如今,黄一鸣仍旧坚持拍摄他认为需要去记录的人与社会的影像,他的摄影实践和影像呈现等方面也都值得我们当代摄影人的学习与借鉴。尽管今天的摄影语境和八九十年代的环境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但我们仍应冷静下来阅读黄一鸣的摄影作品,感受其中所传达的批判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今后自己在摄影实践的道路上汲取营养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孙京涛.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胡武功.中国影像革命:当代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3.顾铮.世界摄影史[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

4.鲍昆.观看·再观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5.王真.光影中的灵魂:图片摄影作品赏析[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6.刘磊.裂变——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2.

7.郝兵.温情守望:图像时代的人道关怀[D].河南大学,2008.

8.苏珊·桑塔格,黄灿然译.论摄影[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9.马运增、胡志川.中国摄影史 1840-1937[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

10.宿志刚、林黎、刘宁.中国摄影史略[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11.约翰·汤姆森,杨博仁、陈宪平译.镜头前的旧中国——约翰·汤姆森游记[M]. 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

12.李楠.新闻报道摄影[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13.[英]依安·杰弗里,毛卫东译.怎样阅读照片:理解、阐释、欣赏杰出摄影 家的经典作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14.杨小彦.看与被看:摄影中国[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

15.[美]特里·巴雷特,何积惠译.看照片看什么:摄影批评方法[M].世界图书出版社北京公司,2012.

16.[法]弗朗索瓦·苏拉热,陈庆、张慧译. 摄影美学:遗失于留存[M]. 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

17.[英]约翰·伯格,任悦译.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1

18.孙振军.摄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9.

19.林时.黄一鸣:用相机收藏海南历史 [J]. 中国摄影报.2010(1).

20.黄一鸣,王文澜,李英杰,方学辉,代国夫. 乡土情结与社会责任——对话摄影家黄一鸣 [J] 中国摄影家.2012(9).

21.黄一鸣.一鸣集:纪实摄影断想[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

22.黄一鸣、刘小利.原告:日军侵琼见证者[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

后记

笔者从事摄影的几年来,是从沙龙摄影开始的,参加过几个摄影社团,开展过一些人像摄影棚拍摄活动,也追随过银河星轨的外拍旅途,也曾经参加过“打龙”的摄影比赛。然而拍着拍着却遇到了瓶颈,找不到了摄影的方向,于是开始放下相机开始思考和学习。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打造了一个学习进修的平台。在这两年半的学期里,使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学院精心打造的远程课程和明星导师的细致讲解,为我开启了一个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每一项课程的作业和考试,我都认真对待,有些作业的挑战也的确是有一定深度。回想起来这些都是老师们的殷切期盼,也正是老师们布置的这些“难题”,使我得到了成长。在此我真心的感谢学院每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是老师们的倾心传授让我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不断促进了自己的成长。毕业临近,在论文选题的过程中,我开始关注中国纪实摄影领域的知名摄影师,想通过研究杰出摄影师的摄影作品来丰富自己的摄影理论和实践。为了完成论文,我阅读摄影史、阅读摄影评论文章、阅读摄影作品集,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心中的疑问,对于如何研究好黄一鸣的纪实摄影作品还是把握不准。感谢王谦导师的指导和帮助,您的宽厚、温情以及对学术精神的严格要求,使我受益匪浅,在您的指导下使我顺利完成了选题和毕业论文写作。

通过本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和对黄一鸣摄影作品的深入研究,对我而言试图用摄影的理论去挖掘和分析黄一鸣的摄影作品,然而越是研究得越深入,就越发地感受到黄一鸣在摄影上的素养之深厚。黄一鸣从不取巧造作、好高骛远、空喊口号、说教和批判,四十年来他只用质朴的、平实的、率真的纪实语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海南乡土文化的热爱,用相机如实的讲述海南岛上发生的故事。由于篇幅有限,面对中国摄影史上有这么丰富作品的摄影前辈,我很难用有限的学识把黄一鸣研究得透彻,对于文中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和指正!人生的路很短,探索的路很长。在今后的摄影路上我将带着中传的这份美好记忆继续努力,朝着心中坚定的目标走下去。

黄一鸣《见证者·红色娘子军》签名版

黄一鸣《黑白海南》签名版

黄一鸣《海南故事》签名版

黄一鸣《海南纪事》签名版

黄一鸣《闯海人》签名版

黄一鸣《海南先住民》签名版

黄一鸣《原告——日军侵琼见证者》

黄一鸣的相片盒子《海南故事》限量珍藏版

中国瞬间 REEL LIFE (1981-2010年)

(1) | (2) | (3) | (4) | (5)

(6) | (7) | (8) | (9) |(10) | (11) | (12)

闯海人 |见证者——红色娘子军

我在汶川地震一线 |广州改革开放40年

海南“慰安妇”血泪史 |原告——日军侵略见证者

深圳 40年 |天涯“疫”见 |禽流感 |炉前工——钢铁人生

海南纪事 | 海南先住民 | 海南故事 | 海南解决“半拉子〞

疫情之下的香港之行 | 业余摄影人更需要执着和坚守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伴我成长

纪实影社画廊

纪实影社,向优秀的摄影师致敬

纪实影社画廊 第一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二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三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四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五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六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七期

纪实影社画廊 第八期

联系微信:wsk382238759 dcy9966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