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养老机器人“上岗”,真能缓解“护工荒”?

据了解,到2050年,德国的护工缺口可能达到67万。随着越来越多老年人需要照顾而护工短缺,为满足照顾老年人日常生活以及为他们提供照护、诊疗的需求,德国科学家正加紧研发机器人,以期它们今后能够分担护工的部分工作、甚至为老年人提供辅助诊疗服务。

这些机器人属于一个新兴的领域,叫做老年电子学(geriatronics),它将机器人、IT和3D等先进技术融入老年病学、老年学和护理领域。借助信息技术、3D技术,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在德国南部小镇加米施-帕滕基兴设立了老年病学研究机构,十多名科学家聚力研发一款名为Garmi的机器人。

Garmi是一种白色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对患者进行诊断,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护理和治疗。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视频来源犇视频)

在老年病学研究机构,退休医生京特·施泰内巴赫坐在配有三块屏幕的桌边,当他控制操作杆时,身处房间另一端的Garmi可以把听诊器放在模拟病人的胸前。这时,他身边的屏幕显示出医疗数据。

施泰内巴赫一边操作,一边感叹他的执业经历中出现这样一幕。他和一批医生会定期来实验室做客,帮助科学家优化Garmi的性能。研发Garmi的首席科学家阿卜杜勒-贾利尔·纳塞里说,Garmi就像一个3岁小孩,“必须教给它一切”。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医生可以在远端评估机器人现场诊断的结果,这将为住在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利。此外,机器人还可以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包括给老人送餐和拧开瓶盖、在老人摔倒等紧急情况下呼救或者协助老人视频通话、让老人与亲友在云端聚会。

(图片来自techxplore截图)

展开全文

德国政府和企业正在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来推动老年机器人学的发展,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

很多人猜测, Garmi 何时会准备好进入商业规模。对此,研究人员称,“从2030年开始,我们必须能够将这种技术融入我们的社会。”这将为住在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利。

不只是国外在研发助老机器人,我国助老机器人也在蓬勃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失能人员超4000万,按国际标准失能老人与护工3:1的配置标准推算,至少需要1300万护工。

据调查,护工工作强度非常大,它的直接原因是人数的不足。养老机构永远在招护工,也永远招不满护工。 工作强度大和工作缺乏吸引力、工资待遇不高,都是导致护工短缺常态化的原因。

为了将机器人和智能设备引入养老机构、居家社区、综合社区、医院病房等场景,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七部门近日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十大应用场景。

这些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也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自主性。像德国的这台Garmi,在加入下一个版本的ChatGPT之后,大大增强了机器人的聊天功能,可以使机器人像自己孩子一样跟自己唠嗑,增强了机器人的情感陪护功能,减缓老年人无人陪伴时的孤独感。

这类护理机器人距离规模化应用还有多远? 受技术壁垒、研发成本、产品价格以及市场监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距离护理机器人在我国实际运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想要推动机器人行业发展,这几个问题仍需重视:

4. 像 Garmi这类 护理机器人一般体积太大,在中国3室1厅或2室1厅家里很难实现有效使用,同时价格往往太高。这导致大部分护理机器人目前主要意向客户群体为护理机构和医院ICU等科室,但这又与中国传统家庭90-7-3的养老模式和观念相违背。 如果要购入机器人到养老机构,这笔金额估计普通 养老机构也很难承担得起。

机器技术和人力如何配合、住民是否接受、不同环境如强光、黑暗处对机器人效能的影响等等,不可否认机器人应用潜力大,但还有很多克服的地方,这些都是养老机器人需要解决的。

科技,正在逐步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领域,特别是渗入养老服务各个方面。传统的养老服务,满足的是基本的、共性化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新一代技术与传统健康养老不断融合,科技养老顺应时代需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虽然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子女的探望与陪伴,但在子女做不到的情况下,机器人不失为一种可选方案。

*免责声明:

本文综合自新华社新媒体、维科网机器人,视频源自 犇视频,封面图源自网络;如以上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公众号后台处理,谢谢

END

往期文章

科班毕业的00后男护理员:这份工无关性别,决心在养老院做下去

如何改造适合老年人用的厨房?记下这些要点!

探秘盲人养老院,走进失明老人的晚年生活

强盛公司栽了!坑骗老人,被判赔超7000万!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