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旧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那旧社会的地主是地多,还是钱多?

中国的旧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农耕社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拥有土地,或者对土地的使用权利。中国人对土地热爱,那是骨子里就有的传统,我们经历的社会动荡基本都与土地有关系。在传统社会里,一个家族的强大不仅是男丁的多少,还有对土地拥有数量。因为只有土地多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地主,顾名思义就是土地的垄断者。在地主看来土地就是一切。

土地有拥有以下特点?

一,是可再生资源。

土地只要耕种起来,每年都会带固定收益。而且这种收益会年年有,也可以给下一代继承。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只要你愿意在土地辛勤耕种,就会有收获。虽然偶尔会发生一些天灾影响收益,但那只是大概率事件。只要手里有土地就可以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有饭吃,不会挨饿。

二,土地价格稳中升值。

自从中国历史上土地私有化之后,唯一稳定的价值体系就是土地,优良的土地是优质资源,是每个中国人所渴望拥有的。任何一种商品都可能会随着市场出现波动,而土地价格却是稳定的,在盛世,土地价格一路攀升,在乱世,土地的价格可以保值。

展开全文

三,土地安全系数高。

无论旧社会有钱人存再多的金银,无论存到哪里,都不安全。金银土匪可以抢走,纸币可以贬值。只有土地,任何人也抢不走,人在地就在。

以上土地拥有的三个特点,让在旧社会动荡不安的人们,唯一能依靠只有土地,所有从上到下的权贵、平民们只有手里有钱,就一件事就是置地,第二件事还是置地,第三件事仍然置地。

多数发家的地主,初实阶段都很艰辛,从嘴里省下的每一分钱,用来购买土地。这个过程充满着各种风险,只有政局任何变动或者自身出任状况,就有可能沦为佃农。著名文学家鲁迅的父亲,就是因为吸食大烟生病,家道沦落,开始变卖家里的土地。

当地主手里的土地足够多的时候,才雇佣别人。一般乡村小地主都是依靠自己生育的男丁来在土地劳作。由于,土地产生的利润薄弱,那么地主在雇佣别人时,待遇非常差,甚至刻薄,就是出现类似周扒皮一样的无情的地主。其实,这些地主吃穿并不是多好,甚至自己还需要上地耕作。只有极少数底层地主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变成大地主。

为什么要消灭地主阶级呢?

一,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当地主阶级发展的一时候,就变成一个封闭圈子,他们在乡村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乡村的土地数量有限的,每个地主占有的土地的数量也是有限,他们决不能允许有新的势力来侵占他们的现在土地。因此,他们想尽办法来压制乡村、城镇的发展。他们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只有手里有地契就可以让后辈高枕无忧的过日子。只要土地在手,子子孙孙都能享受好生活,这种稳妥的经营方式,加大了乡村贫富差距,租金多少是由地主决定的,不租地主的土地贫农只能饿死,那么贫农将越来越活的没有尊严。乡村在地主的统治下,变成了一个冷血社会。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地主们不会对外投资,也不希望任何方式改革现状,那么社会的发展只能停滞不前,依靠地主实现工业化只能是痴人说梦。

今天有的人会为地主唱赞歌,他们并没有看到地主在严重阻碍着社会发展,因为人口,资本都得不到解放。

二,进行垄断式经营。

比如我们在地方志就能看到,《薛城区志》记载1936年,整个县城总人口约51.4万人,总土地面积149.8万亩,人均2.9亩。而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其中地主有2590户26350人,拥有土地98.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6%,平均每人占有土地37.3亩;富农1950户17500人,土地8.8万亩,占全县土地的6%,人均5.02亩;贫农及雇农有111960户470100人,土地35.2亩,占有全县总土地的28%,人均0.75亩。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占全县92%的人口只享受28%的土地。所以广大农民,寸土皆无,活着无立足之地,死了无葬身之地。这就是很真实的现状。

这样的环境怎么适合穷苦百姓的生存,有人说可以上学改变啊。当吃饭都是问题的时候,去哪里上学,旧社会的乡村教育,一定是地主与富农家的孩子。只有他们能交得起学费与有时间去上学,穷人的孩子只能在田里劳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就是因为旧社会的地主们主要是地多,而不是钱多。

我们应该真正地看待历史,而不是随声附和对某些历史往事进行曲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