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 中国人的“争气机”从未离开云端

25年 中国人的“争气机”从未离开云端

——写在歼-10战斗机首飞成功25周年之际

2018年11月6日,歼-10B惊艳亮相珠海航展。新华社发

2010年,八一飞行表演队换装歼10表演机。(受访者供图)

展开全文

1998年,歼-10首飞成功,试飞员雷强(左一)难掩激动,右一为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受访者供图)

歼-10总工程师薛炽寿

歼-10战斗机首飞试飞员雷强

歼-10系列照片拍摄者李勇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杨朝旭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李俊

2023年3月23日是歼-10战斗机首飞成功25周年纪念日。彼时惊天一飞,拉开中国航空新时代。用歼-10战斗机首飞试飞员雷强的话来说,他永远无法忘记当年的每一个细节,“我们的‘争气机’,一直在天上飞着。”

在某军事论坛上,有军迷用近50个字来概括这个热血又漫长的故事:“我们用了20多年,几十万人参与,打破无数不可能后,打造出第一款由我国独立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

短短的一句话!

可只有从成都市中心出发,来到三环外的黄田坝,航空工业成飞和航空工业成都所静默于高楼马路之间,歼-10等战斗机模型竖立在路边,置身城市喧嚣之间,这句话的温度才慢慢升上来。

若是再多一点耐心,等到黄昏时分,两个单位的工作人员鱼贯而出;成飞公园内音乐响起,阿姨们在巨大的战斗机模型下跳起广场舞,孩子们追逐嬉戏;人群中一位拎着孙子书包的老人,或许脑子里正运算着最新的实验数据和方案,那些被载入历史的文字,可能就是他人生最深切的经历……

天空有训练的战斗机轰鸣飞过。此时此刻,这个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故事才清晰起来。

1 黄田坝的“普通传说”

2月中旬,航空工业成飞的工作人员抱着10多个歼-10战机模型找到雷强,拜托他在上面签名。雷强打开包装,脱口而出,“这是歼-10B,2018年11月在珠海航展上亮相表演。”

——这是一种纯粹赤诚的热爱。

从成为歼-10战斗机的首批试飞员,到首飞试飞员,再到黄田坝的惊天一飞,人生最丰沛的10多年里,雷强参与了歼-10战斗机的研发全过程,“最开始没人觉得这架飞机能飞上天,我们试飞员觉得不行,一些专家也说不行。”

雷强话音未落,又有训练的战斗机轰鸣而过,人们停下交流,等待飞机飞远。黄田坝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个声音。

相传,黄田坝这个名字是由时任四川省城建委主任马识途所取,从“黄土桥过,水田旱地,茅草丛中飞机坝子”三句中各取了一个字,谐音黄天坝。

如今,热血初心散落在长久而细致的努力中。在这里,曾被质疑的歼-10战斗机一飞冲天,随后多个系列战机从这里起飞。这里汇聚了该系列战斗机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团队,在军迷心中,如同一座精神岛屿般的存在。

这座岛上,大名鼎鼎的就是歼-10战斗机。“我们就要有自己的飞机了。”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的话,概括了故事的开端。

在歼-10战机成功首飞前,我国保卫领空的主要是仿制苏联的作战飞机。研制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斗机,是中国人打造现代化空中力量的必经之路。

李勇已不大记得他拿到歼-10战斗机第一号摄影证的准确日期了。他在成飞工作了一辈子,办理退休手续时,要将工作期间拍摄的数十万张照片全部交付,其中分量最重的就是歼-10战斗机从立项到首飞成功的14年,全程跟踪记录的每一个瞬间。“关于歼-10战斗机,流传最广的照片基本都是我拍的。”李勇将此视为人生中第一骄傲的事。拿到一号摄影证后,他有点忐忑地告诉家人,因为拍摄需要,可能没法很好地兼顾家庭。“这是你觉得对的事,为什么要觉得抱歉?”在家人的支持下,此后10多年里,不管白天晚上、刮风下雨,只要现场有需要,大院里一喊,李勇都会跑去跟踪拍摄。

那些传奇,也因此被定格下了更加普通人的一面。

照片里,研制现场的宋文骢几乎很少笑。他在战火颠簸中长大,敌机狂轰滥炸的声音被他刻进记忆里。长大后,他从给战斗机做维护开始,经历了使用、摸透、仿制、小改,再到自主设计研制的全过程。被任命为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时,他已56岁。面对质疑,他曾说,他这一生没法实现的事,还有下一代、下下一代航空人(去实现),中国人总会有自己的战斗机。

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和人生,都成为照片中流动的细节。例如,吃饭时,工作人员的背心上全是拳头大小的窟窿;黄昏下,站在巨大战斗机前的父子俩;试飞前,骑着自行车送战斗机的歼-10总工程师薛炽寿;首飞后,众人的眼泪和拥抱。

李勇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

歼-10战斗机首次发动机试车,叶片就遭到损坏。李勇在高温下拍摄到的损坏部位照片,成为团队查找原因的重要依据。

薛炽寿老先生已年近90岁,个子高高大大,脾气很好,当年在研发现场,大家都叫他大薛。老先生每次说起发动机被打坏时都会哽咽,“我和当时的总经理杨宝树去跟组织说,我们接受惩罚,给我们降职处罚,但是组织让我们不要有负担,安心做好这件事。”“最终,歼-10终于成功了。”

2 惊天一飞

每每回忆起当年,专家们都会又哭又笑,跟孩子一样。现在,这些专家已很少公开露面,但每当有人找他们签名时,他们都会一边认认真真签上名字,一边说出每架战斗机的型号。

他们是时间的宝贝。

年轻时,雷强考了两次空军。第一次考上后,母亲希望儿子放弃。她的丈夫是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她的前半生一直在为丈夫担惊受怕。对于儿子,她最大的期待是平安健康。到了第二年,在知道儿子又偷偷报名并再次考上后,她默默准备好行囊。

雷强的坚持,等来了父子两代人的传承。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雷强父亲驾驶的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是从苏联购买的。雷强说,在他成为歼-10战斗机首批试飞员时,“我父亲很自豪,很骄傲。”

成为歼-10战斗机首席试飞员前,雷强还试飞过其他型号的国产战机。彼时,国际上已出现了采用电传飞控系统的第三代战机,作为还停留在二代战机阶段的中国试飞员,他在国外受训时曾被揶揄,“国外的飞行员看不起我们,说你们中国还有试飞员?你们的飞机全都是从外国买的,或者是仿制的。”

要有自己的战斗机,就要突破电传操纵技术,实现从机械操纵到电传操纵的飞跃,这是歼-10战斗机必须完成的跨越之一。“那时候我们看着设计图,觉得这个飞机飞不起来,因为之前都没见过!”雷强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歼-10战斗机电传操纵系统时的震撼,“第一次发现飞机里的东西,我全都不认识。”

这也是第一次,试飞员从设计之初就加入了设计研发团队。“我们要去理解飞行员的术语,从中查找有没有设计中潜在的问题。”杨朝旭是航空工业成都所的副总设计师。彼时,在歼-10战斗机的研发团队中,他是最年轻的带头人之一,负责飞控系统控制律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在确保飞机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挖掘飞机的潜能。”

杨朝旭所在的团队,和雷强所在的试飞团队,联系紧密。

在雷强看来,世界上大多同类战斗机的试飞,都因为电传操纵缺陷出过一等、二等事故,但歼-10没有出现过,不可或缺的原因,就在于研发团队和试飞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再后来,他们觉得那是一种类似“团魂”的东西。

曾经,在距离原本首飞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时,发动机试车喷口转换瞬间,漏下了不易被人察觉的三滴油。就是这几乎稍纵即逝的三滴油,歼-10战斗机首飞计划被更改。大家将发动机拆了又装、装了又拆,从庞大繁琐的系统中,找准漏油点位。

属于歼-10的“团魂”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被凝聚。一度被认为无法完成的起落架,被团队在一年内突破,且金额只有预计购买价格的零头不到;中机身数千个铆钉孔不能用钻头钻,只能用手工铰孔,一个孔要4把铰刀才能完成,还要涂密封胶,做气密、油密试验……

“是一种精神在推着大家走。”歼-10首飞当天,杨朝旭坐在监控室,当飞机的前轮抬起时,他紧张到闭上眼睛,直到掌声响起,才敢睁开。

“我飞完后,觉得怎么这么快,这么多年,二十几分钟就结束了。”雷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会哽咽,“这么多的委屈,吃了这么多的苦,总算咱们完成了。”

正是这惊天一飞,将中国的战斗机发展史拉入了新纪元。

3 人生第一骄傲的事

很多年后,几乎所有参与过歼-10研发工作的人,都会谈起首飞成功后的激动。

“我们抱在一起又哭又笑。”这是雷强第一次体会到,人的情绪到达临界点后,大脑真的是一片空白,说不出话。但对于这群在一起奋斗了10多年的伙伴而言,一个眼神就足够。

1988年3月23日首飞成功,仅仅是试飞阶段的开始,短暂的庆祝后,更重要的是之后的事——歼-10战斗机的交付使用和后续发展。例如定型试飞,就是对性能的全面考核,需要在最严酷的条件下进行。

于是,在无数次的试飞与改进中,又度过了6个春秋。

此时,在漫长的努力和点滴积累下,我国战斗机的科研能力早已今非昔比。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了这套现代大型复杂高科技武器的研制经验和手段。

李俊就是这个时候到的航空工业成都所。如今已是副总设计师的他,彼时才23岁。大二那年,他申请到航空工业成都所的奖学金,确定毕业后到成都工作。直到现在,他都记得,这个奖学金叫“航空报国奖学金”。“航空报国,个人的理想能够和国家需求关联在一起,是我的幸运。”李俊说。“很震撼。”这是张泰军第一次站在巨大又陌生的飞机骨架前的感受。这个90后技能专家在进入航空工业成飞时才22岁。读书时,他的制图成绩是班里最好的,练习技能、参加比赛,少年心里最大的梦想从未改变:“希望有一天,我组装的战机能冲上天空。”

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在这项兼具壮阔和微末的工作中,每个人的理想都能被安放。

参加工作后,李俊参与到歼-10系列机型的研发中。闪烁着自主创新光芒的歼-10战斗机,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在他看来,这些我国军机研制史上的“第一”,直接为之后的系列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泰军则将梦想细化在一钎一铆的努力中。狭小复杂的战斗机舱内,上百万个零件,无数次,他和伙伴们趴着、跪着甚至躺着完成铆装。他装配过整个歼-10系列机型。在他眼中,歼-10战斗机是骄傲的,它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它也安静地、一点点在自己和伙伴的手中慢慢成型。

更大的震撼在工作中。

2022年3月11日,巴基斯坦空军在卡姆拉举行首批6架歼-10CE接装仪式,这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航空主战装备正式列装巴基斯坦空军,实现了我国新一代航空主战装备成体系、成建制出口,是中国航空装备高新出口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年是李俊来到航空工业成都所的第20年,是张泰军到航空工业成飞的第9年。他们又一次守在电视前,看着在天空轻巧翻转的战斗机,热泪盈眶。

他们早已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找到了价值。

4 特定使命

现在,歼-10战斗机被冠之以更加直观的代号——“争气机”。研发人员觉得,“争气机”有极大的气场,像磁铁一样,能把周围的东西都吸引过来。

于航空人而言,每年3月都有着特殊意义。3月22日,是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忌日,老爷子和团队将歼-10精神总结为“矢志报国、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协同奉献”。16个字,在传承中被铭记至今。

3月23日,是歼-10首飞纪念日。

25年间,回忆愈发厚重。每一架飞机都在完成其特定使命和任务时,影响并改变着一些东西。

雷强一直飞到2007年才停飞。他会思考生死,也会梦见战斗机一飞冲天的瞬间,但永远有更需要向前走的理由。他记得在珠海航展上,围着他和宋文骢索要签名的层层人群,也记得驾驶着战斗机在云端时的轻巧肆意。“这里没有很高的物质回报,但在精神上有。”张泰军早就开始带徒弟了。90后的他已经有种责任感,觉得自己应该将老师对自己的那些严厉和用心,原原本本教给每一批新人。

和上一代设计师不同,李俊会在各种论坛上去看军迷们的讨论和留言,特别是关于自己参与研发的战斗机,“他们真的很懂我们的心。”

军迷,那是让他们很珍惜的存在。

李俊透露,曾经在一次珠海航展后的总师会上,歼-20总设计师杨伟将一段军迷制作的小短片放给所有总师看,视频里有从国外引进米格-15,到自主研发歼-20的新中国战机发展历程,更是新中国以来几代航空人的传承和坚守,“所有总师都在,全体总师都被感动了。”

这个影响比他们想象的更大。

在歼-10、歼-20首飞成功很多年后,一位年轻人站在黄昏的黄田坝,广场里贴着“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标语。到了黄昏,吃完晚饭的居民到广场上遛弯跳广场舞,孩子们在音乐中跑跑闹闹。

他被眼前的场景打动,觉得突然就明白了“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安安心心跳广场舞,不会再有别国进犯,也不会在重大典礼上,需要飞机飞一次再飞一次。”

于是,他也开始了自己的讲述。他叫林超,他创作的国漫作品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

天空是无垠的,航空人的热爱和耐心也是无穷的。

如今,雷强和李勇虽然已退休了,但对航空事业的关注从未停止,张泰军的身边早已有了更加年轻的身影,杨朝旭和李俊继续在攀登下一座高峰……对他们而言,歼-10早已不仅仅只是一架战斗机,更代表着一种精神。

黄田坝依旧热闹,传承在每天的轰鸣声和流淌的时间中悄然发生。

属于中国的“争气机”,从未离开云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邹阿江 梁家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