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之丛林鏖战:英雄侦察兵出境捕俘,过程堪比大片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个英雄梦,笔者小时候总是幻想能够像王成、董存瑞一样可以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不过对于新世纪出生的年轻一代,他们的英雄则变成可以“保护世界和平”的“钢铁侠”、“雷神”们了。

那么是中国缺少英雄吗?显然不是。

中国缺少英雄事迹可以改拍成电影、电视剧吗?肯定也不是。

在笔者看来,80年代中越边境密林中的每一次生死鏖战,都可以拍成一部电影,比如今天笔者要为大家讲述的贡家湾伏击捕俘战斗。

1984年11月20日,43军侦察大队(也被称为第二侦察大队)1连奉命进驻普弄地区。为了尽快查明越南铺榜地区的敌情,1连决定开展出境捕俘行动,俗称抓舌头。与美国大片的情节不同,实战中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事关生死。

难点主要4个:1、要事先寻找到小股且有价值的目标;2、能够安全且隐蔽的潜入敌境;3、快速捕获目标;4、阻击敌人有可能的追击,成功将俘虏押回国内。

展开全文

为了克服困难,1连进行了长时间、细致的准备工作。首先派出小股部队渗透入越南境内距离我边境1.5公里的越南贡家湾地区侦察敌情,经过1个多月多点位、多方向的观察、抵近观察,发现贡家湾地区一处越军驻兵点,人数较少且每天固定13时和15时都会有一名越军到距寨子东南侧400米和1000米的两处水井挑水。

反复核实掌握的情况后,侦察大队大队长拍板定下在贡家湾伏击挑水越军的决心。整个连队被细分为6个小组,分别是指挥组,由大队长统一调度指挥;捕俘组,由1连长率领8名战士在贡家湾东南水井附近执行捕俘、押俘任务;阻击组,由指导员率领5名战士,携带重机枪、微冲等掩护捕俘组行动;火力组共有16人,由司务长担任组长,配备高机1挺、重机枪2挺,提前占领有利地形,主要以火力打击增援的敌军,掩护各组行动;接应组22人,由副连长率领,部署在半路,接应出境作战人员。

1985年1月5日21时20分,接应组率先开始行动,他们从普弄出发,排雷23枚,开辟了1条100多米的道路,秘密进至12号界碑西侧无名高地西南鞍部。22时10分,按捕俘组、阻击组、指挥组、火力组的顺序搜索前进。

1月6日2时55分,各组到达预定位置隐蔽待敌,并派出观察员不断报告目标出没情况。一直潜伏到12时55分,一名越军终于了出现在了观察员的视野中,只见他拿着水盆向2号水井走去,神态轻松,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了我侦察兵势在必得的猎物。

1连长接到观察员的报告后,迅速调整部署决心在目标打水返回途中采取行动,带领6名捕俘手沿水井西侧小树林进至交叉路口伏击位置。13时20分,目标返回进入伏击圈,1连长果断行动一跃而起,将其扑倒。另2名捕俘手顺势用枪托猛击目标头面部和腹部,并迅速堵嘴,用手铐将其扣住,整个过程不超过2分钟。

得手后,捕俘组迅速撤出战斗,各部按原定计划交替掩护撤退。14时5分,火力组发现贡家湾附近出现10余名越军,果断以高机、重机、100迫击炮实施拦阻射击。经过10余分钟战斗,歼敌7名,伤敌5名。

15时55分,侦察1连全员撤回国境内,无一人伤亡,捕获俘虏一名,经紧急审讯,该敌为群工组长,少尉军衔。

整个行动如行运流水一般干脆利落,从战前准备、战斗实施到撤出战斗,都堪称是捕俘战斗的教科书之作,如果拍成电影必然火爆荧屏,可惜现如今的年轻人只知道“复联”,却不知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英雄的中国侦察兵,历史必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功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