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少女写下的懵懂与冲动,为何被称为伟大的禁书?

1942年6月12日,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入侵荷兰。十三岁的安妮记录下“安妮等两家犹太人加一个医生藏匿在阁楼密室两年的生活点滴”。而故事终止于1944年8月1日。

大概以1943年年底作为分水岭,在一次睡梦中,安妮梦见昔日好友向她求救,从那一刻起,她像是一夕之间长大似的,变得成熟懂事许多,简直判若两人。

在这之前,《安妮日记》前期读起来实在难熬,内容多半是青春叛逆期的安妮与家里人的种种冲突磨合,觉得世界对自己不公,好像人人都要找她茬,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把鸡毛蒜皮小事用放大镜不断放大,然后自怨自艾。当然我们也要考量到“战乱时代的不自由”对那个年纪的小孩是多大的心理折磨。

然而后期,安妮从因为活泼好动而事事挨骂的状况之下,转变为懂得要怎么与家人相处,如何少说两句话,或是看看别人的脸色再做反应,而不是以往的冲动自我,安妮学会谅解大家因为局势所逼而产生的焦躁,透过日记的记录,可以看出安妮的自省及检讨,就如安妮的爸爸的名言“每个小孩都得教养自己”,安妮确实做到了自我调适。

在日记后半段,也更可以理解为什么《安妮日记》的价值会如此崇高,年仅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安妮,在她的笔下有逻辑有章法,对于当下及未来想法是成熟有远见的,安妮相当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对于很多事物上的省思是超过成人的。

展开全文

除了“安妮的成长”这个主题之外,这本毕竟是日记而非结构性强的小说,所以也记载了战乱时代的密室生活点滴,如:人性的自私与贪婪、糟糕的伙食、各种物质资源的短缺、透过外界协助者的转述来描绘外面的世界、对战后生活的幻想、政治局势的讨论、每每有入侵者的紧张的情绪、再加上永远挥之不去的悲惨气氛。

在那密室里,安妮当然也发展了最初的家人以外的亲密友谊。在7月15日的日记里,安妮反省自己似乎以亲密来吸引彼得,现在彼得越来越喜欢她,她却发现他们其实志趣不相投,从头再来却已经不可能。从迷惘、渴求、思考到领悟,安妮似乎加速走完了青春期,可她却再没有重返密室外生活的机会。

虽然密室里的八人还幸存了两年的时光,但是就如同安妮引用歌德的话一样“这是世间的天堂,或绝望的深渊……”,到底是这样苟活好,还干脆死掉算了,这样的想法也不只一次出现在安妮的文句中。但即使生在当时极端恐惧的环境之下,安妮仍然热爱生命,记得大自然的美好,并且持续盼望着一切的终结。而安妮能做的便是无私真诚地去对待她身边的人,即便在最后战火延烧的状况下,还是能让人感受到爱的能量。

另外,如前所述,对我而言,在阅读前半段时是非常的困难的,一来是因为受不了安妮喋喋不休地抱怨,二来是内容不符合我对这本书的预期,本来以为可以更深刻地看到战乱时期的各种艰辛,但正因为这是一本日记,所以无法看到战争底下生活的全貌,而只是记录了藏匿起来人的冗长岁月。也因为这样,我在很早就翻到书末,看了相关大事年表,明白了原来他们八人就在快被解放的前夕,被纳粹军官发现,全部无一幸免地被送往集中营,而安妮也在该集中营被解救的前一个月病逝,而八人之中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

在知道悲剧收尾的前提下阅读,也对结局的戛然而止不感到意外。但也因为这样,不禁让人思考幸存者的灵魂会是多么的破碎,即使后来安妮的作品受到世人的肯定,被不断地翻拍,但身为幸存者的父亲又会是如何的感想呢?

在西方,《安妮日记》曾经因为安妮描述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而遭到一些家长的抗议,因而被许多校园拒之门外,成为禁书。

作为一个小女孩,安妮也并不想让别人知道她这些叫人难为情的隐私,但她的意愿显然被迫向她的父亲做出了让步。因为战争结束后,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夙愿”,将日记出版问世。如今《安妮日记》的发行量早已超过三千万册,成为国际畅销书,更被翻译成英语和其它66种语言,且多次被改编成戏剧和电影,它不仅是当代青少年阅读的经典之作,也是学者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对纳粹党罪恶的揭露,对二战时期历史的描写,使它独具历史价值,可谓伟大的禁书。

读完这本伟大的禁书,内心百感交集,不解为什么这本书都已经是七十周年纪念版了这世界却仍然战事不断,而种族歧视的问题就算有所消解却也还是存在,也不解为什么这世界始终充满仇恨,不能尊重生命的价值。唉,一个不过活了十五年的少女都可以了解生命的意义,真希望早日可以见到和平鸽衔着橄榄枝再次到来。

最后附上《安妮日记》的正版链接,

这是我心目中必读的反战书籍之一,推荐给大家↓↓↓

《安妮日记》精装原版

¥20.78

购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