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的榜样故事: 60岁的王石,为什么还要在哈佛熬夜苦读?

01

前几天在听一个国学老师讲课,她讲到榜样的力量,建议我们都给孩子讲故事。

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故事,从古至今,人人乐不思蜀。

今天当我看到王石60岁,还在哈佛熬夜苦读的文章,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讲给孩子听的好故事。

王石是谁,很多人应该都非常清楚,万科集集团的创始人,掌舵者。

他在60岁的时候,也就是2011年春节前,来到哈佛报道,开始正式上课。

他们班上是二三十个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大多数是15、16岁到20-30岁的年纪,很少有超过30岁的。

如此成功的企业家,但学习的脚步从未放弃过,给我们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

02

第一,王石的英语学习之旅。

因为之前他只保留了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听、说则只能应付酒店的出入,所以英语的学习对他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展开全文

所以班上按照1对1分组进行学习时,他所在的小组基本都经常垫底。

周末考试的时候,有的同学不到30分钟就交卷了,最后就是常常只剩下他一个人。

晚上8点开始做作业,完事已经是10点,然后还有他特别头疼的英文笔记。

这个笔记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和他一起上课,帮他做的英文笔记。

里面一些单词、术语,别说英文,就是翻译成中文他也觉得一头雾水。

所以当他想到在哈佛至少要熬12个月时,很担心自己会熬出抑郁症来。

第二,满满当当的学习之旅。

学习行程安排相当满。

上午8点40到11点,在哈佛听主课。

下午1点到6点,在语言学校上英语选修课和语法课。

每周两次,晚7点半到9点还有口语课;

每晚回公寓,仍要看资料做笔记至凌晨。

他说晚上熬夜太厉害,白天上课就会打瞌睡,感觉全无出头之日。

也只有在匆匆赶路,抄花园小径看到不认识的花,拍下来查查分类,才是他最放松的时刻。

03

有时候,王石也在想:如果不学语言,就泡泡图书馆,做自己喜欢的选题,再聘请个翻译也不影响和教授的交流,干嘛要这么苛求自己呢?

但他内心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到哈佛进修的机会一生可能就一次,没有尽最大的努力,日后自己会后悔的。

在熬夜苦读的这段时间里,有两个人对王石的帮助很大。

一个是前万科员工,经常和他一起聊天,在无意当中帮他解决了很多问题。

一个是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米勒,他大学毕业后娶了一位日本太太,把他学会日文的心得来指点王石学英文。

主要是三点,应该对你孩子学英语也会很有帮助。

第一,单词不能硬背,要用它造句。

第二,要学会嘟囔,要常常自言自语,王石试了一下,他说很管用。

第三,要给自己营造语言环境,睡前多听广播,争取说梦话都用英文说。

米勒还会经常和他用英文聊天,时间久了,他的英文明显的有进步了。

04

除了努力学习,王石的勇气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王石第1次用英文演讲,是在2010年的哈佛亚洲论坛上,那时他还没有去哈佛学习。

因为太忙,让别人翻译的演讲稿,直到去美国的飞机上才来得及看。很多是古典英文,所以在费城站的演讲,20分钟的演讲他足足读了39分钟。

到哈佛站时,前面第1位是中国银行行长,留英的,20分钟,洋洋洒洒。

第2位是许小年,留美的,脱稿演讲,20分钟还不肯下来。

第3个就是王石,因为有了费城站的教训。

主持人就说:“王总求求你了,能不能还是用中文来演讲……”

你猜王石怎么回答?

他说:“please give me a chance。”

下面掌声雷动。

吸取了第1次的经验教训,这一次他让自己的声音至少先洪亮起来,并保持与听众的交流,效果明显好了一些。

05

到哈佛学习之后,世界自然基金会邀请他参加成立50周年的庆祝活动,做30分钟的专题演讲。

这一次他主动提出用英文演讲。

因为睡眠不足加上额外的演讲练习,他最后有点体力不支,在开口演讲的时候声音干涩低沉,脑袋空白,念英文稿时,难发音的要重复三四次才能顺过来。

搞笑的是,坐在前排的听众开始小声的提前念PPT上的稿子,引导他正确发音。

所以王石真是一边念,一边大汗淋漓呀。

大家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如果你是王石,你的感受如何呢?

尽管如此,这次演讲还是很成功。

因为他讲了自己的3个故事,听众被一家中国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所感染。

而王石在公共场合的英语演讲,在心理上也有了突破。

不久后,他又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基金全球总部在日内瓦的50周年庆祝活动,这次除了演讲还有问答的环节。

本来问答环节给他安排了一位翻译,但他发现翻译之后和自己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

所以他就直接用英文回答,呱啦呱啦讲了一大串,很多从来没用过的句子,全都冒了出来!

我想,这或许就是熟能生巧吧。

06

王石说:“来哈佛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头脑不再像年轻时好用,思维凭经验,忘性也大,并且总对自己有一些心理暗示:老了,不用再辛苦动脑子了;也成功了,不用再这么辛苦了。

但重新置身学习环境中,每天强记、做作业、强迫接受需要动脑的训练,封存的思维竟开动起来了,就像给生锈的机器加了润滑油,激发出了新的活力。

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豁然开朗的全新感受,我强烈感到,脑子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的状态。”

你周围60岁的人,在做什么?

假设你到了60岁,又会在做什么?

给孩子讲讲这些优秀企业家的故事吧,这相当于在他们心上,种下一粒好学的种子,一粒不屈不挠的种子,一粒活到老学到老的种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