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报纸,都刊登什么内容?邸报报喜不报忧,小报一言难尽!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即可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电脑和手机等多种渠道来获得资讯,那么,距今至少已有700余年的宋朝,人们是如何获取信息的呢?

答案是报纸,即官方邸报和民间小报。

邸报,是封建王朝发布各类信息的官方媒介,最早出现于西汉,到了宋朝,功能已十分完备,逐渐成为国家新闻的主要载体。

宋朝邸报主要发布“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有关“迁授、降黜、手赏功罪、勉励天下之为吏者(1)”的信息,即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朝廷颁布的法令、公报,军事战争、水旱蝗灾、官员升迁贬谪、臣僚章奏及一定级别以上官员的去世信息等。

1,皇帝诏令、起居和处理朝政

这是宋朝邸报的常规性内容之一,目的在于向全国臣民树立起勤政爱民的帝王形象。

如元佑五年六月初九日,杭州知州苏轼上奏,称在邸报上看到了皇帝因旱灾严重,连下两道诏书,“臣近者伏睹邸报,以诸路旱灾,内出手诏两道。(2)”

展开全文

2,官员升迁和贬黜

邸报也会刊登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升迁和贬黜信息,并且详细注明原因。

如元符二年,集贤殿修撰文及甫被贬为均州知州,当时《邸报》上写道:“元佑之际,羣凶擅朝。尔游其间,傅会邪说。情通语秘,交昵朋党。夤缘私恩,忝冒近列。久稽显黜,已屈公言,不自省愆,乃敢祈进。其谢少殿,往临小邦。有社有民,尚体恩贷。(3)”

3,官员去世

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去世,邸报也会刊载。

如被贬往外地的王禹偁从邸报上读到恩师、曾任参知政事的贾黄中去世的消息后,十分伤心,写下《有伤》一诗悼念。

诗曰:壁上时牌催昼夜,案头朝报见存亡。悬车又丧司空相,延阁新薨贾侍郎。陶铸官资经化笔,品题名姓在文场。繐帷一恸无由得,徒酒春风泪数行!

4,军事战争

邸报往往有选择性的刊登军事战争情况,对朝廷有利的信息大力宣扬,负面信息一律不予登载。

如南宋时期的顺昌大捷、柘皋之战等胜仗,邸报会不遗余力进行宣传,而北宋神宗年间,永乐城惨败等消息,则与邸报绝缘。

此外,邸报常常刊登的朝廷赈灾、官员奏章、虚报战功、河防治水等内容,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举例赘述。

宋朝的邸报,和历朝历代一样,均有维护和巩固统治的作用,所以,朝廷设置进奏院这一机构,对邸报内容进行编辑,如此一来,凡是不利于巩固统治的负面内容,基本上不会在邸报上出现。

为了保险起见,宋朝又设置另一重保险措施:进奏院将编辑完毕的邸报上交到枢密院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称为“定本”,方才允许发布。

经过严格审核后的邸报,虽然内容正面积极无害,但时效性变差,再加上朝廷的邮传系统的尸位素餐,效率低下,使得邸报传到地方州县时,刊登的信息可能已经过时几个月了,这就让密切关注邸报的地方官员和读书人十分不满。

一些精明的商人发现这一问题后,趁机推出了主打时效性的民间小报,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民间小报迅速遍布全国,成为各地官员和读书人的必需品。

小报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和更大的利润,运营者除了多派探子(相当于今天的记者)千方百计搜集朝廷各类信息外,还会通过收买朝廷官员的方式,来获得一些邸报上不会刊载的信息,这样一来,小报无论在时效性和内容质量方面均远胜于邸报,积累了大批读者。

为防止官员泄露机密内容,宋朝历代皇帝对泄密者严厉处罚,依然无法杜绝这种行为,到了南宋宁宗时期,甚至对打探朝廷机密、刊登不能外传的机密内容的小报探子和运营者,处以杖责一百、有期徒刑三年、流放两千五百里的处罚(4),可惜收效甚微。

小报数量繁多,质量难免参差不齐,一些小报为了满足读者猎奇、猎艳的心理,开始胡乱编造,使得信息真假难辨,史书记载“人性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真伪亦不复辨也。(5)”

小报最终引起朝廷重视,被列为打压对象,尽管步履维艰,但小报凭借诸多受众的支持,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还逐渐发展为南宋首都临安“四百四十行”之一。

宋朝读书人坐在家里,却得以知晓全国之事,邸报和小报功不可没,正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引用资料:

(1)《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五一

(2)《苏东坡全集》·卷五十七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一十七

(4)《庆元条法事类》·卷八

(5)《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