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真的像《觉醒年代》里去上海当了逃兵吗?

电视剧《觉醒年代》已经播到了“五四运动”这一最高潮的部分。剧中胡适听到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后,却以要陪同导师杜威为由要前往上海,蔡元培校长劝他留下共赴国难,可他最终还是坚持离去,做了逃兵。

那么,真实历史上“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真的如电视剧里表现的那么不堪吗?

我们要知道,电视剧是对历史的艺术再处理,《觉醒年代》中为了突出陈独秀、李大钊等主角的高大,就难免会将胡适进行一定的矮化。

在真实的历史里,“五四运动”中的胡适,虽然没有像几位主角那样轰轰烈烈,但也还是做了一定的工作的。

“五四运动”刚爆发的时候,胡适正在陪同导师杜威在上海讲学,5月7日他也在上海参加了声势高大的国民大会并上街游行,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而且5月8日,他就从上海赶回了北京。

回到北京后的胡适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

1.努力维持北大

“五四运动”爆发后,北大校长蔡元培辞职进行抗争,由于胡适在教授中威望较高,所以蔡元培不在时,实际上是胡适在主持大局。

当年6月,和蔡元培同在杭州的北大教务长蒋梦麟专门写信给胡适,向他转达了蔡元培对他尽力维持北大的谢意。

2.声援学生

爱国运动爆发后后,北洋政府开始工作大肆逮捕学生。6月4日,胡适借了一张京师警察厅的执照,前去监狱探望学生,当他发现很多学生在监狱里都没有饭吃,就马上联系北大的教员买了很多面包给他们送去。

之后,他还专门给上海《时事新报》的主编,向他详细讲述了学生们在监狱里的情况,表达了对北洋政府的愤慨。这封信被该报纸刊登在了6月8日的头版头条,有力地配合了学生的爱国运动。

展开全文

3.对陈独秀进行营救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为学生的爱国运动积极奔走,很快被北洋政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于6月11日在散发传单时被北洋政府逮捕。

胡适知道陈独秀被捕以后,立即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发动在京的皖籍知名人士,四方奔走,对他进行营救。

胡适主动找到了当时的京师警察厅总监、安徽人吴炳湘,向他递上了对陈独秀的保释稿,表示陈独秀不管言论行为是否过当,其本意还是为了爱国,希望警察厅能本着爱护士林的精神,交保释放陈独秀。

在胡适等人的努力下,陈独秀终于在1919年9月间被释放出狱。

4.接替主编《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是1918年11月,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在《新青年》的基础上创办的点评时政的报纸。胡适由于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他为《每周评论》撰的稿,都是关于思想与文艺的,比如诗歌《奔丧到家》,翻译小说《爱情与面包》等。

但当陈独秀被捕以后,胡适出面召集了周作人等12人,决定继续出版《每周评论》,并由他自己代行编辑。

在后面的编辑中,胡适也延续了《每周评论》之前的立场,抨击政府对爱国人士的镇压,赞颂陈独秀不惧入狱的革命行为,有效地对北洋政府进行了反击。

所以说胡适在“五四运动”中是作了一定的贡献的,说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确实有点冤枉他了。

1920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对“五四运动”表示了自己的肯定。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有五大成效:一是加强了学生主动负责的精神;二是激发了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三是丰富了学生团体的生活经验;四是培养了学生作文演说的能力;五是提高了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

但他也认为“五四运动”产生了几点不良影响:一是有些人在运动中只知道躲在群众里呐喊,这其实是一种懦夫的心理;二是罢课的时间太长,会使学生养成逃课的习惯;三是可能会使人产生盲目从众的行为模式。

晚年的胡适,对“五四运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反思,这也充分反应了他对政治的保守思想,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