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特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本报记者 张文华 通讯员 宋榜娟

“赶快再装20箱苹果,今天一并发出去,一会儿快递就来取件了,别耽误顾客收货。”春节临近,在翼城县中卫乡东浮图村村东的一处农家小院内,小闫农特的负责人闫红海正在和母亲以及两个女儿紧张地忙碌着,当天要发走的苹果在他们的手里严格地过着一道道工序。

“瑶瑶,看下单子,是不是确认无误?”“梦瑶,再送点网袋,多拿点箱子。”……两个上大学的女儿被闫红海一遍遍地叫着。

今年48岁的闫红海一直是个有想法的“新农人”。他的父亲早先在农业社工作时,就照看着村里的果园。之前他家的11亩苹果成熟后多是等着客商上门收购,挑拣压价是正常的事。

“最初只是想给家里的苹果找销路,没想到后来不仅自家的苹果全卖出去了,由于供不应求,还帮附近的乡亲们卖了不少。”说起做电商的初衷,闫红海直言不讳。

4年前,闫红海看到亲戚朋友都在淘宝上买东西,千里之外的东西轻轻松松就到了本地。于是,他萌生了把自己家的苹果通过类似的方法卖出去的想法。有了这个想法,他没有迟疑,立刻就去向别人请教。

了解了基本操作流程后,他就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自己家的苹果照片,并介绍了品种、口味。他说,也没想到能卖出去,结果远在上海的网友王爱霞大姐第一个联系了他。更没想到的是,这位大姐购买后非常认可,还帮他在朋友圈做起了宣传,就这样上海的好多订单就过来了。时至今日,王爱霞大姐还经常在他家复购。

闫红海说:“我的生意做得好,主要靠‘回头客’。我做生意的出发点,首先就是以诚待人、童叟无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些年下来,很感谢我的‘微友’们,我的固定客户已经超过了300人,他们吃了产品后会免费帮我‘做广告’,一个人辐射带动一群人,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现在,闫红海已经成长到自己运作视频号。在他的视频号里,详细介绍了每样土特产的来龙去脉。他销售的产品也从单一产品苹果增加到梨、柿饼、小米、石子饼、浆水、牛肉丸子等,农特产品也源源不断地发到了上海、江苏、福建、天津、四川、贵州、浙江等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