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让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昌乐县让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书凝 通讯员 尹国强 吴祥林 潍坊报道

“有毒有害垃圾投放红桶桶,我猜对了!”日前,在昌乐县东山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一群孩子围在卡通墙画前玩得正开心。另有一拨孩子陶醉在“垃圾分类大灌篮”游戏中,对照墙上不同颜色的垃圾分类桶画面,选择对应颜色的小沙袋投入垃圾分类桶下的篮筐,每丢入一个沙袋都乐得手舞足蹈。这是昌乐县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寓教于乐的一幕。近年来,昌乐县以国家卫生县城复审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借势发力,强化引导,示范带动,点面结合,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有效地提升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水平,进一步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一、夯基垒台,构筑科学的生活垃圾分类推进体系

县政府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重要工作事项来抓,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昌乐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政府引导、部门参与、镇(街、区)齐动的生活垃圾分类格局。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区)也分别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各试点单位、小区、村庄及主次干道两侧分类收集点均配备分类监督员,每个村确定一名村委委员包靠垃圾分类工作。为增强工作“含金量”,先后前往淄博、泰安及周边县(市、区)学习,外取真经,内蓄动力,引领工作沿破题-推进-勃发方向发展。

二、试点先行,开创点面开花的生活垃圾分类局面

根据市里统一要求,我们采取了试点阶段、建设阶段、全面推开阶段“三步走”的策略,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自2020年以来,镇级财政投入300余万元用于分类垃圾桶的全面配置,县级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分类收集车、分类智能回收箱、分类垃圾桶、分类收集亭、分类宣传栏等设施、设备的配备,完成了一个街道全覆盖和“四街一镇”31个自然村的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加强了分类监督,实行现场引导,统一时间收集,全程密闭运输,做到了源头分类,闭环式管理处置。县、部门、镇三级分别成立督查队伍,将生活垃圾分类列入日常督查整改事项,纳入村规民约和年度综合考核。通过电视、广播、LED大型户外广告显示屏等滚动播出生活垃圾分类基本知识,向广大群众发放《致城乡居民的一封信》,开展校园小手拉大手活动,以及张贴宣传海报、村村响大喇叭、宣传车等形式,营造浓厚氛围,指导垃圾分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执法部门加大了对乱倒建筑、绿化、农业垃圾的查处、曝光力度,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一户一码”,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考核机制

根据五图街道庵上湖村为全国文明村的特色优势,在全县率先推出了“一户一码”、积分兑换制度,把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乡村治理积分制考核,实行一季度一评比,评比结果以积分形式传输至乡村治理智慧管理平台,各户只要扫一扫门前的二维码,就能轻松获取自家生活垃圾分类积分信息。各户的积分与合作社分红、评先树优相挂钩,并可在年底向村民超市兑换物品。该制度的实施,既改变了传统的“张榜”公示制度,保护了个人隐私,又激发了村民自觉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成为全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一大亮点,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从目前情况看,该项举措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经进一步完善优化后,我们将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加强研究探索,不断推出类似的好经验、好做法,增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后劲和活力。

四、打造精品,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氛围

为提升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档次,今年安装垃圾分类收集亭7个、垃圾分类回收箱7个、垃圾分类垃圾桶49个、垃圾分类果皮箱14个,免费为居民发放小型生活垃圾收集桶1669个。打造了两纵两横4条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方山路、新昌路、昌盛街、映山街),并在小游园、口袋公园建设6处生活垃圾分类景观小品,设置温馨提示牌、宣传版面等,让广大市民在游玩、闲逛的同时,了解生活垃圾分类,增强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成为缔结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的纽带。同时,在中心城区建设4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实行白天全程开放,配备智能化智慧管理影像,图、文、声、像并茂,较为直观的向市民宣传生活垃圾分类,做到了通俗易懂,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展开全文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昌乐县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进程。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昌乐县势必会以更强有力的措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做出应有贡献。

垃圾分类宣教中心

寓教于乐的宣传形式

规范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设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