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 | ​怀念陆宗达先生

导语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郭锡良先生于2022年12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郭锡良先生师从王力先生,毕生致力于汉语史研究与教学,为古代汉语的学科体系建设、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当代发展做出了重大学术贡献。

郭锡良先生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泽溉学林。章黄国学公众号特推送郭锡良先生的一组文章,以表达我们对郭锡良先生的沉痛悼念。

郭锡良先生

怀念陆宗达先生

文 | 郭锡良

1954年我从武汉大学毕业,到北京大学作汉语史研究生,就常听说北京师范大学的同行前辈陆宗达先生。我读到的陆先生的第一部著作是他同俞敏先生合著的《现代汉语语法》上册;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才真正接触、认识了陆先生。

展开全文

陆宗达先生

那是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册)讨论稿出来后,由文科教材办公室召集的座谈会上。我是文科教材办公室中文组的秘书,又参加《古代汉语》的编写,并协助王力先生工作。《古代汉语》(上册)座谈会的组织工作都是由我来做。座谈会邀请的都是全国古汉语方面最著名的专家,除陆先生外,还有丁声树、朱文叔、吕叔湘、洪诚、殷孟伦、张清常、魏建功先生等(杭州大学的姜亮夫先生因病请假),中文教材编写工作组组长冯至先生有时也出席。《古代汉语》教材编写组的成员九人,自然也都要与会。会议是在前门的一个旅馆开的,开了一个星期。这是文科教材办公室中文组最早召集的一次教材讨论会,受到了各方面的特别重视。不但被邀请的外地专家都住在旅馆,北京的与会者一般也不例外。座谈会开得很热烈,不但意见提得很认真,而且也常发生争论和磋商。陆先生是发言很多的与会专家;根据我的回忆印象,他的发言常常引经据典,也颇有风趣。陆先生很随和,经过一个星期的会议,我对陆先生已经很熟悉,因为会下他对我们年轻人可以无所不谈。记得是这第一次接触,我就知道了,陆先生是比较嗜酒的。后来他还让我到北师大给汉语研究生讲过一次,回想起来,大概是介绍《古代汉语》的编写情况。我从中更体会到陆先生对我们年轻人的高度关怀。

第二次同陆先生密切接触是“文革”以后了。大家知道,陆先生是20 世纪下半个世纪训诂学的旗手。在50年代训诂学被人冷落的时候,陆先生就发表了《谈一谈训诂学》,60年代又出版了《训诂浅谈》,为训诂学的发展大声疾呼。1981年更是在陆先生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训诂学会,推动了训诂学的蓬勃发展。筹备训诂学成立大会期间,北京大学没有人报名,嘉璐找到我说:“成立训诂学会,你们北大没人参加,陆先生让我通知你,要你出席。”我一听是陆先生的关照,尽管自己训诂学弄的不多,所知甚少,可是哪里还能有二话,安排了手头的工作,就高兴地赴武汉,参加了训诂学的成立大会。会议期间,陆先生在会下多次同我亲切交谈,还两次在席间命我陪酒。听说,我的不合会议主流意识的发言,也受到了陆先生和其他前辈学者的高度重视。从此我也成了训诂学会的长期追随者。后来多次训诂学年会都能聆听到陆先生的宏论,受到更多教益。我深切地感受到,陆先生的治学态度是开明的,即不废传统,又重视新知。他研究《说文解字》密切结合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就是最好的例证。正因为如此,陆先生不但团结大家,创立了训诂学会,也领导训诂学会走向了继承与创新并重的正确道路。“文革”前我对训诂学关心较少,由于参加训诂学会的活动,不得不改变这种状况;因此不但陆先生的重要训诂论著《训诂简论》、《〈说文解字〉通论》等,我都读了,其他不少训诂新著也进入了我的读书目录。这应该是陆先生对我学术方面所起的重要影响。

陆宗达先生著《训诂简论》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董京尘 谢琰

责任编辑:刘桐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