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她的恋爱花期

《花束般的恋爱》最近上映了,目前一千多万票房。

相信很多人在此之前都已经看过,甚至在这不简约又不简单的电影里流下过眼泪。

《他和她的恋爱花期》是另外一个译名,其实这个名字更好的总结了这个故事。

“花期”是会结束的,爱情也一样。

我自己也写爱情故事,也写爱情故事的剧本,我必须坦承,在国产爱情电影里,我们几乎不敢坦然的承认爱情是有花期的,爱情是会结束的。尽管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止一次地经历过爱情的结束,但似乎大多数人都把爱情花期的结束归咎于外力,不肯或不敢承认爱情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走向寿终正寝的。

这大概跟我们美好的祈愿有关,毕竟承认爱情会死,就代表着承认我们自己也不如以前那么纯真。

给每一段爱情的结束找一个凶手,是我们最后的倔强。

因为这个美好的祈愿和倔强,也导致我们的爱情片在经过这么多年的迭代之后,仍旧极其容易被归结为烂片。

主创们也没有勇气跳出观众的喜好,去解剖真实生活中爱情的真相。

作为编剧,我们被要求笔下的人物一定要是讨喜的,男人要专情,女人要讨人喜欢,男女主角都不可以有不能被洗白的缺点,在爱情里他们必须是互相为对方完美的。

这样的要求会出现在每一次剧本会上,所有人都在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人物要讨喜,要满足观众的幻想,要让观众笑,最好让观众哭,更好的是前笑后哭。要有能被剪成小视频放进抖音里宣发的物料,要么抵死缠绵,要么哭到抽泣,总之想要方设法让观众进场,然后给他们最佳的离场感。要给观众造梦。越美好越好。美得不真实不要紧。只要够美。

我们更多的在用理性的产品思维去讨论爱情故事的走向,就导致我们的爱情片始终停留在浮浅的表面,我们的人物是同质化的,是被过分修饰过的,被剔除了人在爱情里所应该有的缺点。

展开全文

《花束般的恋爱》细腻地展示了两个合拍的文艺青年,如何一步一步渐行渐远。

我用了“合拍”这个词,没有用灵魂伴侣,因为这个故事里对灵魂伴侣的展示是公认的浅薄,并非仅仅拥有共同的爱好,相似的观点,以及接近的怪癖就说明两个人灵魂契合。

但影片对于两个人爱情的消失所做的展示,是极其精准甚至残忍的,在观影过程中,我都有点忍不住要开口提醒他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两个人在一起,多远的距离都可以弥合,但心一旦远了,就再也无法接近。爱情拉扯着我们,看似牢不可破,但又脆弱不堪。不要打破它。不要打破它。

这当然是徒劳的,毕竟又有谁来提醒生活中正在有着同样经历的我们呢。我们就跟故事里的麦和绢一样,在伤害对方、摧残爱情的时候,都是大意、残忍而不自知的。身在其中的人,个个都有恃无恐。

《花束般的恋爱》里看似也把爱情的消失,归咎于现实生活。麦的生活在绢看来,已经背弃了她喜欢的样子。而在麦看来,绢对自己正在经历的痛苦也无法感同身受。两个人拒绝和对方分享内心的隐秘。

但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不过是两个人背向对方的外化,他们都要承认,随着日常的相处,他们对于对方而言,都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都开始放大对方的缺点,不在意对方的在意,生活中貌似出现了更适合的人,也有人试图用“出轨”来重新粘合这段感情。

他们的爱情之花在枯萎,他们的爱情花期在逼近结束,他们也都大胆地承认了这一点,只是迫于习惯,他们谁都没有办法先说出分手。

他们甚至打算,就此结婚,把问题藏在婚姻里,毕竟心动只是一时的,生活才是常态。就像大多数人一样。

但命运哪会这么轻易就让一对花期结束的恋人以婚姻善终呢。

故事的结尾,他们遇到了翻版的自己,更年轻的男女在最适合谈恋爱的年纪因为合拍而相遇,他们彼此试探,他们满怀期待,他们的爱情花期正在开始。

麦和绢已经行将就木的爱情,迎头撞上了别人爱情花期开始的时刻。就像我们在痛苦万分地奋力修补一段遍体鳞伤的感情时,偏偏遇上了两个热恋中的少男少女。我们成年油腻,他们卿卿我我。

无异于凌迟。

这一幕是整部电影最令人心碎的时刻。我也在这一刻不争气的掉下眼泪,想起许多过去,和男女主角一起承受别人甜蜜爱情的凌迟。

这部电影似乎在向我们每一个人叫嚣:承认吧,成年人,爱情是会结束的。

但聊以自慰的是,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或许在一段感情里就能百分百投入,倾尽所有热情,直到最后一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