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瓦弄之敌有多难?丁盛:向战区运粮弹弹需徒步4天

上世纪60年代初,印度在中印边境地区推行“前进政策”,不断向中国境内挺进,蚕食我国领圭,我边防部队虽然针锋相对地发起“反蚕食”斗争,然印度不但没有收手,反而变本加厉,我边防部队终于忍无可忍,被迫发起自卫还击作战。

在第一阶段的战斗中,我边防部队迅速出击,首先歼灭了入侵至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第7旅,然后停止前进,争取和平解决争端。然而,遭到打击的印度,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不断向边境地区增派兵力,并有向我军发起反攻的迹象。

在这种情况下,我边防部队根据“打痛、打狠”的指示,决心再次发起反击,再吃掉敌人2-3个旅。其中在西山口-邦迪拉一线至少吃掉敌人2个旅,在瓦弄方向吃掉敌人1个旅。担负反击瓦弄之敌第11旅的是54军130师,由军长丁盛指挥。

瓦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不过早在1942年便被英国殖民者窍取,印度独立后,印军继续在这里驻军,打算将此长期占有,中印边境冲突加剧后,更是将驻守增至一个旅,约有2000余人。

在决定继续反击入侵印军,歼灭瓦弄之印军第11旅后,总参谋部急调54军130区入藏作战。54军军长丁盛人称“大胆将军”,14军便参加红军,戎马一生,战攻赫赫 ,130师师长董占林也是员猛将,而且54军曾参与过西藏平叛,有着熟悉高原地形气候,有着丰富的高原作战经验。

展开全文

然而,当丁盛将军抵达前线后,却发现这一战必将异常艰苦,而成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保障的成败。那么,这一战后勤保障究竟有多困难呢?

丁盛将军多年以后,在回忆录中曾经这样写道:“当时部队的情况是,后卫团到了公路终点,我们的主攻团388团喝稀饭,饭不够吃。”当时130师是一个简编师,西藏平叛后撤回驻地四川参与生产建设任务,全师唯有388团是齐编满员,然而就是这样的主力团也饭也不够吃,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要从瓦弄一带的地形说起。

瓦弄一带属于典型高山丛林地形,这里山高、谷深,山顶上海拔5000余米,谷底只有700余米,落差极大,察隅河纵贯南北,河流踹急且河上无桥梁,难以徒涉,由于地势严要,架桥已极为困难。山上森林茂密,荆棘丛生,只有很少的猎人小道,极难通行。

当时,部队从航堆驻地向战区开进,最初一段还有公路通行,可距离瓦弄战区实际上还有很远,中间无路可走,向前线运送粮弹只能依靠人去扛、去背,而且“背上炮弹、粮食到作战地区,走也要走4天,有的5天。”

为了保障战时的粮弹供应,54军军长丁盛只能动员一切力量,组建统一的后勤指挥机关,想尽一切办法,24小时不间断地向前线运送粮弹,可即便这样,在瓦弄之战后期,130师各部仍然出现了断粮的现象,战士们饿着肚子追击敌军,硬是全歼了印军第11旅,将入侵印军赶回到中印传统习惯线印度一侧,实在是大伟大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