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

“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

展开全文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

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

(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还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

B. 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

C.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自然的文化经验。

D. 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雅乐”指正统的音乐,“雅乐”流行于宫廷,其演奏有严格的规定,“雅乐”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

B. 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人们在审美趣味、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经济与市场等方面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C. 安史之乱之后,来自民间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更合适。

D. 在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 )

A. 谚语、笑话、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

B.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作品——《论语》。

C. 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来叙述历史故事的“通俗演义”。

D. 具有狂欢性质的民歌演唱会、地方戏演出和庙会等。

4.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 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可以实现雅俗共赏的。这首词为什么能够实现雅俗共赏呢?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蒲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或棕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宫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

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样。

B. 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 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 “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 “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 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 《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的情况。

8. 茅盾主要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问管仲曰:“与仲甫谋伐莒,未发,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少顷,当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延而上之,分级而立。管仲曰:“子邪,言伐莒?”对曰:“然。”管仲曰:“我不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欢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愁然清净者,衰绖之色;怫然充满手足者,兵革之色。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其别物审事矣。云“国必有圣人”者,至诚谓国必有也。东郭牙至,云“此必是已”,谓东郭牙圣也。如贤与圣绝辈,管仲知时无十二圣之党,当云“国必有贤者”,无为言圣也。谋未发而闻于国,管仲谓“国必有圣人”,是谓圣人先知也。及见东郭牙,云“此必是已”,谓贤者圣也。东郭牙知之审,是与圣人同也。

客有见浮于髡①于梁惠王者,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生,言菅、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寡人未足为言邪?”客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志在远,后见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客具报,王大骇曰:“嗟乎!淳于生诚圣人也?前淳于生之来,人有献龙马者,寡人未及视,会生至。后来,人有献讴②者,未及试,亦会生至。寡人虽屏左右,私心在彼。”夫髡之见惠王在远与音也,虽汤、禹之察,不能过也。志在胸臆之中,藏匿不见,髡能知之。以髡等为圣,则髡圣人也。如以髡等非圣,则圣人之知、何以过髡之知惠王也?观色以窥心,皆有因缘以准的之。

(选自王充《论衡·知实篇》,有删改)

[注]①淳于髡,人名,姓淳于,名髡,战国时齐国人。②讴,唱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

B. 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

C. 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

D. 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令宾延而上之”与“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两句中的“延”字含义不同。

B. “臣窃意之”与“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两句中的“意”字含义不同。

C. “君子有三色”与“年长色衰”(《琵琶行》)两句中的“色”字含义相同。

D. “虽汤、禹之察”中“汤”指商汤,“禹”指大禹,都是上古时期贤明有道的君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与管仲商议讨伐莒国,谋划好了还没有行动而国内的人都知道了,齐桓公感到很奇怪,就询问管仲原因,管仲认为是国内一定有圣人。

B. 东郭牙来了,管仲就派一个管接待的官员把他请到殿堂上,管仲问他凭什么说将要讨伐莒国,东郭牙称自己是小人,并回答了管仲的问题。

C. 管仲说“国内一定有圣人”,这是说圣人能先知。等到看见了东郭牙,说“一定是这个人”,是说贤人就是圣人,东郭牙和圣人是一样的。

D. 梁惠王一连两次接见淳于髡,但淳于髡一言不发,梁惠王对此很不高兴。淳于髡解释说,前一次梁惠王在看龙马,后一次梁惠王在听音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其别物审事矣。

(2)如以髡等非圣,则圣人之知,何以过髡之知惠王也?

14. 东郭牙和淳于髡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②,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吴融

雪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

若教更近天街③种,马上多逢醉五侯。

[注]①这首诗作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已是诗人被贬黄州第五个年头。②史载,昔唐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③天街:京城。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诗后两句写诗人爱花心事,生发奇想,深切而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B. 吴诗前两句写海棠花的颜色和香气,能够独压春色,给人以“最风流”之感。

C. 苏诗虽通俗易懂,但情意隽永,从诗句中可感触到诗人的达观和超脱。

D. 吴诗断定“五侯”也为海棠醉倒,突出海棠之美不同寻常,引得众人喜爱。

16. 这两首诗都写海棠,但在表达技巧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铺陈排比来论说“秦爱纷奢”,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纷奢”行为使百姓“________”,而秦朝统治者却“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西晋文学家张载《剑阁铭》中的“一人荷戟,万夫趑趄”。

(3)“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① 的顽强意志。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爱国情怀、斗争精神和创新意识,为青春成长输送精神养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无数中华儿女心怀祖国,不顾个人安危, ② 。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热血铸忠诚,惊天动地的故事被写就了,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有感人的爱国主义篇章。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像抗战先烈那样,将理想信念植根于灵魂深处,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无数中华儿女③ ,经过14年的浴血抗战,终于夺取了胜利。新时代的青年,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在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敢于向一切困难亮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我们勇毅前行,接续奋斗,艰难困苦怎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入空心钢球的水球为什么会变“懒”了呢?原来,这跟物体振动的固有频率有关。周期性外力施加在物体上,物体会发生受迫振动,外力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越接近,振动就会越剧烈而发生共振。外力施加到水球上,水会发生振动,加入一枚钢球后, ① ,就不容易引起共振了。

在地面上的水里放一个球, ②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挑水时,在水桶表面放一片荷叶来减缓水的振荡,就是 ③ 。这个减振原理还被应用于航空航天,比如航天器分离时加速度比较大,这时会用到颗粒阻尼器,它具有吸能作用,可以减少航天器和人受到的冲击。

21.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B. 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C. “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主席在北京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的演讲。他说:“面对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纪疫情,国际社会打响了一场顽强的阻击战。事实再次表明,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

演讲中阐释的大船与小船的关系以及有关“船”与“浪”的比喻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A.“‘雅’是古代乐器名称”说法绝对。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不合文意。D.“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于文无据。

2. D 所以‘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3. B 《论语》属于儒家经典,属于“雅”的范畴。

4. ①材料一侧重阐述雅与俗的内涵及其差别。雅与俗的概念影响到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雅俗之辩历久弥新。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走上雅俗共赏之路的。

5. 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语言通俗质朴,晓白如话:如“怎敌他”“雁过也”“守着窗儿”“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但这首词俗不伤雅,而且词人能够将俗语点化成词句,以俗为雅。②词人在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只身逃难,词人选取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渲染了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凄惨悲切的心情,词人叙写的日常生活和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之常情,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实现雅俗共赏。

6. A “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分析错误,“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在辽阔的田野中跑得慢”这个不是事实,只是人们的一种感觉。

7. C “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分析错误, 原文通过对比主要是写出了乡下“土绑票”的特点。

8. (1)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2)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9. (1)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2)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3)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

10. B

11. C A.两句中的“延”字含义不同,前者为“引导、迎接”,后者为“迎击”。句意:于是就派一个管接待的官员把他请到殿堂上/秦军开关迎敌。B.两句中的“意”字含义不同,前者为“猜测”,后者为“意图”。句意:我是私下推测出来的/他的意图常常是在沛公刘邦身上。C.“含义相同”错误。两句中的“色”字含义不同,前者为“神情”,后者为“容貌”。句意:君子脸上有三种神情/上了年纪而容貌衰老。

12. D “前一次梁惠王在看龙马,后一次梁惠王在听音乐”错。当时梁惠王还没有来得及看龙马和听歌,只是淳于髡观察到惠王的心思在远处和音乐上。

13. (1)管仲,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善于)区别事物和考察事理。

(2)如果认为淳于髡这类人不是圣人,那么所谓圣人明智,又怎么能超过淳于髡对于梁惠王的了解呢?

14. ①都能够通过外在表现来准确推测人的内心活动;②都能够称之为圣人。

参考译文:

齐桓公与管仲商议讨伐莒国,谋划好了还没有行动而国内的人都知道了,齐桓公感到很奇怪,问管仲说:“我与仲父商议讨伐莒国,还没有行动,国内的人都知道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说:“国内一定有圣人。”一会儿,正好东郭牙来了,管仲说:“一定是这个人了”于是就派一个管接待的官员把他请到殿堂上,分别按宾主的位置站好,管仲说:“是您说我们要讨伐莒国吗?”东郭牙说:“是的。”管仲说:“我没想要讨伐莒国,你凭什么说我们要讨伐莒国呢?”东郭牙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推测,我是私下推测出来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要讨伐莒国,你根据什么推测的呢?”东郭牙回答说:“我听说君子脸上有三种神色:婚庆喜事时表露出欢乐高兴的神色;举办丧事时,表露出愁苦哀伤的神色;发生战争时,表露出非常愤怒以致气得四肢发抖的神色。你的口开而不闭,说的正是‘莒’字;你的手臂举起来指,所对着的又是莒国的方向。我私下想国家小而又不服从齐国的诸侯,大概只有莒国吧!因此我就这样说了。”管仲,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善于)区别事物和考察事理。他说“国内一定有圣人”,是真心诚意地说国内一定有。东郭牙来了,管仲说“一定是这个人”,就是说东郭牙是圣人。如果圣人与贤人根本不是一类,管仲明知当时并没有像黄帝等十二圣之类的人,他就应该说“国内一定有贤人”,不应当说是“圣人”。谋划好了还没有行动而国内的人都知道了,管仲说“国内一定有圣人”,这是说圣人能先知。等到看见了东郭牙,说“一定是这个人”,是说贤人就是圣人。东郭牙对事情了解得这样清楚,这和圣人是一样的啊。

有个宾客把淳于髡引见给梁惠王。梁惠王一连两次接见他,淳于髡始终一言不发。梁惠王对此很不高兴,因此责备那个宾客说:“你赞扬淳于髡先生,说管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并没有什么收获。难道我不值得跟他谈话吗?”这个宾客把梁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嘛,我前一次见梁惠王时,他的心思放在远处,后一次见他时,他的心思在音乐上,我因此没有说话。”宾客把淳于髡的话一一汇报给梁惠王,梁惠王听后大吃一惊。说:“哎呀!淳于髡先生实在是个圣人呀!前一次淳于髡先生来,正好有人来献龙马,还没来得及看,正碰上淳于髡先生来了。后一次淳于髡先生来,正好有人来献歌手,我还没来得及试听,正巧淳于髡先生又来了。虽然我屏退了左右的人,然而我的心思都在那儿。”淳于髡能观察到惠王的心思在远处和音乐上就,是成汤、夏离那样明察的人,也不能超过他。一个人的心思藏在心里,从外面发现不了,淳于髡却能知道。如果把淳于髭这类人看作是圣人,那么淳于髡就是圣人了;如果认为淳于髡这类人不是圣人,那么所谓圣人的明智,又怎么能超过淳于髡对于梁惠王的了解呢?通过观察面部表情来探测内心的活动,都是由于有所依据才能推测得那么准确。

15. B “吴诗前两句写海棠花的颜色和香气”错误,吴诗的前两句“雪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只写了海棠花的颜色,没有写海棠的香气。

16. ①苏诗运用了烘托、用典和拟人的手法。通过融融春意和浓浓春色烘托海棠花的盛开,还借用杨贵妃的典故和拟人修辞描绘了海棠花的娇艳妩媚。②吴诗运用了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的手法。前两句从正面实写海棠花颜色的明艳、雪白、霞红;后两句想象将海棠种在京都的街边,会使王公贵人为之醉倒,从侧面描写海棠花之美。

17. ①. 不敢言而敢怒 ②. 日益骄固 ③. 一夫当关 ④. 万夫莫开 ⑤. 杨花落尽子规啼 ⑥. 闻道龙标过五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18. ①百折不挠 ②视死如归 ③前赴后继

第一空,根据原文“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顽强意志”可知,此处强调中国人民的意志坚强,故可填“百折不挠”。“百折不挠”的意思是指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第二空,根据原文“无数中华儿女心怀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可知,此处强调无数中华儿女勇敢,不怕死,故可填“视死如归”。“视死如归”的意思是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对死无所畏惧。第三空,根据原文“经过14年的浴血抗战,终于夺取了胜利……在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敢于向一切困难亮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可知,此处强调中华儿女一往无前的精神,故可填“前赴后继”。“前赴后继”的意思是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跟上来。形容勇往直前,连接不断。

19. 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诚,写就了惊天动地的故事,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谱写了感人的爱国主义篇章。

20.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运用了比喻,使表达生动,更形象地写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接续奋斗。

②“艰难困苦怎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运用了反问,增强了语势,突出了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

21. B 文中加点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强调;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否定讽刺;D.表示特定称谓。

22. ①水球固有频率会发生改变②水的振荡就会减缓③用到了这个原理

23.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中央领导人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时关于如何应对后疫情的讲话,讲述了面对世纪疫情的阻击战中,各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因为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所以我们才需要合作一心、团结协作。也正是因为小船经不起风浪,唯有小船汇聚成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所以合作一心、团结协作才具有其重要性。

写作时,应当从合作一心、团结协作的协作方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协作目的角度展开思考。首先适当介绍当下风起云涌、风险凸显的复杂的国际形势,然后说明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全世界应当坐在同一条巨舰上迎击风浪,要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险阻,全力扫除新冠疫情、国际争端等等阴霾,全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让希望的阳光照亮人类!而勇敢战胜险阻的方法,就是各国团结协作、合作一心。对各国来说,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是战胜危机的唯一正确道路。而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是我们个人战胜人生道路上困难险阻的方法。

立意:

1.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同舟共济方能共建抗疫复兴之巨舰。

3.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辈之共同目标。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