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有参加平型关战役,他为何却出现在宣传平型关战役的照片上

1914年1月,王秉璋出生在河南安阳县,15岁的时候考入了冯玉祥的西北无线电学校。中原大战爆发之后,冯玉祥失败下野,无线电学校改编为26路军通信营。

1931年宁都起义时,王秉璋是传令兵,在起义过程中,他带着其他的传令兵将不同意起义的军官的传令兵给缴械,令他们不能去传递消息,为起义的成功立下了一大功,起义成功之后,担任军团传令班班长。

王秉璋到了教导营不久,红一军团在江西省吉水县对陈诚、罗卓英部发起了进攻。

在战斗渡河时,王秉璋所在的船老大牺牲了,一船人都不会摆弄船只,可是一时间却回不去。

王秉璋也不会划船,可是又有点不服气,便自己亲自动手,这船还真就听王秉璋的“话”,直接往前行进了,王秉璋高兴不已。

大家见王副营长会划船,便在岸上喊他,让他给大家渡过去。

此时的王秉璋年轻气盛,也想表现一下自己,于是便划了起来,可是这个时候船却不听“话”了,越想掉头回去,船却就是不动,还在水里打转转,怎么也不靠岸。

不但不靠岸,船还在湖中央打起了转,结果王秉璋身体一歪,直接掉水里了,王秉璋不会游泳,心想这下完了。

展开全文

到了岸边,王秉璋感激地说:“你救了我的一条命啊!”

熊伯涛笑了笑,没有说什么。说来也巧,长征的时候王秉璋又救了熊伯涛一命。

1935年8月,王秉璋出任红一军团作战科科长,这天王秉璋带着收容队走在了后面,路过一条小河的时候,发现有个大个子半躺在河边坡上呻吟着。

王秉璋走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熊伯涛,见他已经饿得不成样子了,拍了拍他的肩膀:“老熊,你怎么啦?”

熊伯涛睁开眼,见是王秉璋,便有气无力地说道:“两天没吃东西了。”

王秉璋见状急忙将自己带来的吃的给了他一些,熊伯涛吃了点东西,身体才有了力气,王秉璋本身还有任务,就给他留下了一些粮食就上路了。

熊伯涛对王秉璋说道:“全靠你的粮食,我才能走出草地,这条命是你给的。”

“你不也救过我的命嘛,咱们俩是扯平了!”

1937年王秉璋出任115师作战科长。在平型关战役之时,王秉璋以“八路军运输司令”的头衔跟阎锡山所部商谈铁路运输事宜。

在完成商谈之后,王秉璋随着徐海东赶往前线,可是在五台县下车的第二天遇到了一场大雨,被拦住了去路。

由于两人都不知道平型关战役的具体战斗计划,就在当地休息了一宿,这样一来两人就错过了平型关战斗。

王秉璋并没有参加平型关战斗,不过却参加了照片的拍摄,因此被人们认为他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而他之所以参与了照片的拍摄完全出于后期拍摄的需要。

记者走后,王秉璋将照片分发到了参与战斗的人手中。可是拍摄的电影由于国民党的限制没有公开上映过,就连那套照片也丢失了大部分,只有几张保存了下来。

1941年2月,王秉璋到达鲁西负责部队的训练工作。当时打的教三旅有实力的老部队并不多,甚至在部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七团打,八团看,九团围着转。”也就是说3个团中只有7团能打。

王秉璋到任之后,立即展开了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四项训练”,大大调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杨勇回延安学习的时候,代任旅长。

在教导三旅的活动范围内有着许多坚固的敌人据点,日军的这一做法正式跟当年的蒋介石学的。

这个时候,他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对敌人行之有效的方法——交通壕近迫作业攻坚战术,差的就是实战检验。

刚开始用这些战术的时候,一些团、营级干部并不以为然,但是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却不得不信服。

凡是采用这套战术的,都能以较小的伤亡代价攻克据点,而没有采纳这套战术的无一不伤亡惨重,要不就是没有攻克据点。

1942年12月,王秉璋调任教导四旅旅长兼任湖西军分区司令员。

敌人在根据地内“三里一碉堡,十里两方城”,大修据点,并且迫使群众挖出了纵横交错的“井”字型封锁沟。

王秉璋一到湖西木匠自己的那套交通壕迫近作业攻坚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1943年7月,经过周密的部署和充分地准备,教导四旅用一个晚上加上一个上午的时间,夺取了日伪军130多个据点,以伤亡100多人的轻微代价,取得了歼敌万人的战果。

此后该战术在湖西大展神威,在不断的战斗中日趋完善,彻底扭转了湖西被动局面。

交通壕近迫作业攻坚战术又在抗战末期和解放战争中逐渐推广开来,在三大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像是攻克义县和锦州之战,淮海战役中围歼黄百韬、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天津战役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