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

1、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通过记录目标多个极化状态的电磁波散射信息,能够測量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PolSAR数据以极化散射矩阵的形式进行表征,其优势在于能够将散射矩阵数据与目标散射的极化特性、能量及相位特性统--起来,从而为目标解译提供丰富的特征信息。根据PolSAR影像的极化信息高效地进行地面目标识别、地物分类和PolSAR影像解译。

微波穿透能力强,不受云雨雪的影像,能够全天时全天候工作

2、Polinsar/polsar/insar/tomosar

Polsar获取森林内部散射体的物理特性,分离不同散射机制(极化:朝向形状)

Insar获取地物平均散射相位中心位置,利用几何测量获取地形高度(干涉:竖直位置)

Poinsar:结合了前面两者优势,区分不同散射体在垂直高度的位置

Tomosar可以获取后向散射信号重建三位垂直结构,估算植被的范围和结构信息,并且结合极化信息可以在三维空间上厘清植被不同层面的散射机制,TomoSAR技术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由于获取时间的差异导致的时间去相干。传统的SAR系统通过发射一定带宽的信号获得距离向的高分辨率,通过合成孔径获得方位向的高分辨率,从而得到二维斜距图像。层析SAR通过沿高度向的多次数据获取构造高度维合成孔径,利用阵列信号处理方法实现对目标高精度三维成像。

3、极化目标分解:从地物物理散射机理出发,提取极化散射特征,从相干矩阵中提取目标的能量、相位特性和极化特性,揭示散射体物理机理。通过分解可以提取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

4、多视处理:单视SAR图像是指只用一段合成孔径长度所称的SAR图像,没有和其他SAR图像进行叠加,通常所用的合成孔径长度比较长,这样方位分辨率比较高;多视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抑制斑点噪声,多视是指将整个有效合成孔径长度分成多段分别对同一场景进行成像,然后将所得的图像求和叠加得到一幅SAR图像,由几副SAR图像叠加,就是几视的SAR图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SAR图像的信噪比,有效抑制斑点噪声,代价是以降低方位分辨率。

5、ALOS是日本的对地观测卫星,ALOS卫星载有三个传感器:全色遥感立体测绘仪(PRISM),主要用于数字高程测绘;先进可见光与近红外辐射计-2(AVNIR-2),用于精确陆地观测;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用于全天时全天候陆地观测。三个传感器之一PALSAR是一主动式微波传感器,它不受云层、天气和昼夜影响,可全天候对地观测。该传感器具有高分辨率、扫描式合成孔径雷达、极化三种观测模式,使之能获取比普通SAR更宽的地面幅宽。(双极化ALOS PALSAR数据)

展开全文

6、雷达遥感系统常用四种极化方式:

(1)HH-用于水平发送和水平接收

(2)VV-用于垂直发送和垂直接收

(3)HV-用于水平发送和垂直接收

(4)VH-用于垂直发送和水平接收

7、单极化、双极化、全极化:电磁波发射分为水平波(H)和垂直波(V),接收也分为H和V;单极化是指(HH)或者(VV),就是水平发射水平接收或垂直发射垂直接收;如果研究的是气象雷达领域那一般都是(HH)。双极化是指在一种极化模式的同时,加上了另一种极化模式,如(HH)水平发射水平接收和(HV)水平发射垂直接收。全极化技术难度最高,要求同时发射H和V,也就是(HH)(HV)(VV)(VH)四种极化方式。

雷达系统可以具有不同级别的极化复杂度:

(1)单极化-HH或VV或HV或VH

(2)双极化-HH和HV,VV和VH或HH和VV

(3)四个极化-HH,VV,HV和VH

雷达卫星影像在极化方面,不同的被观测物体对于入射的不同极化波,后向散射不同的极化波。因此空间遥感可以使用多波段来增加信息含量,也可以用不同的极化来增强,提高识别目标的准确度。对于海洋应用,L波段的HH 极化较敏感,而C波段是VV 极化比较好;对于低散射率的草地和道路,水平极化使地物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地形测绘用的星载SAR 都使用水平极化;对粗糙度大于波长的陆地,HH或VV无明显变化。不同极化下同一地物的回波强弱不同,图像的色调也不一样,增加了识别地物目标的信息。

8、微波的波段有VHF,P,L,S,C,X,不同的波长穿透能力不同。P波段能够实现大范围的重轨干涉研究, L波段可以检测到冠层和地面,而P波段可以将树冠和下面的地表完全区分,P波段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小,具有更强的反演能力。

9、SLC:单视复数据

10、后向散射功率:后向散射系数是表示后向散射截面与入射光截面之比,而后向散射率是指90°~180°角内光束散射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它们计算所得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