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叫顺溜》陈大雷这个军分区司令员是什么级别?不可小觑

抗日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主要描写新四军的战斗故事,在“军区大司令”的指挥下,“六分区司令员”陈大雷的手下却只有一个三营,这个营还只辖一个连。许多军事爱好者据此嘲笑陈司令员的级别太低,其实谬也,陈大雷只不过是受命组建新的军分区,其本身级别可是不低。

《亮剑》李云龙原型人物之一的王近山将军,在消灭鬼子“华北战地观摩团”时的职务,其实也是军分区司令员,正式职务为“八路军第386旅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是二野的兵团副司令员,1955年的开国中将。

实际上,人民军队的现代意义的“军分区”级别的固定,是经过相当长时期历史演变的,军分区这个编制早在1932年的红军时期就有出现,主要任务是领导地方武装和配合主力作战,几乎更难确定它的级别。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三个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随着形势的发展,最早建立的是聂荣臻司令员的晋察冀军区,1937年11月7日军区司令部成立,同时下设四个“军分区”。原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出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任内在黄土岭干掉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众所周知,杨成武将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已是华北军区的兵团司令员,1955年的开国上将。

展开全文

1940年第386旅旅部改编成的“太岳军区”之后,1943年起为贯彻主力部队地方化的精神,开始建立第一、第二和第三军分区,王近山出任重建的第386旅旅长兼分区司令员,因为原旅部已经成为军区机关。

这个时后杨成武将军已经出任冀中军区司令员,这已经是二级军区司令员了,需要指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实行的是一级军区(比如晋冀鲁豫、晋察冀)、二级军区(比如太岳、太行、冀中)和军分区的三级军区体制,并且各根据地发展速度也不一致。

因此直到抗战中后期,军区序列和部队级别才基本固定下来,为适应敌后游击战争的需要,一般由八路军、新四军的“旅或团级”机关兼当地的军分区。

只不过抗战时期二级军区和军分区之间的级差并不明显,军分区的部队级别可能是后来的“军或者师”两级,完全要看分区所属部队的发展情况。正因为存在这种不清晰,直到1948年11月1日,随着部队和解放区的不断扩大,才重新划分和正式统一了四级军区体制,分为一级军区(即大军区)、二级军区、三级军区和军分区。

所以陈大雷虽然只有一个连的兵力,但是在级别上他至少是当时新四军的团职干部,到解放战争时期那就是师级干部,在1955年的全军大授衔中,这个资历高则少将,低则大校,完全属于军队高级干部行列。

解放战争后期在四级军区体制下,又规定了各级军区的编制级别:一级军区(野战军级)、二级军区(兵团级)、三级军区(军级)、军分区(师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军分区”的概念和级别,始于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

各军分区以领导机关驻地命名,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地方部队配合野战军作战,发动群众、消灭土匪、保卫新生政权等,建国以后,在各地级市、少数民族自治州(盟)普遍设立军分区,军分区司令员是正师级,1955年授衔以后,按这个级别规定一般由大校(也有少将)出任,并且沿续至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