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成“休假模式”的拜登签署了这份庞大的拨款法案……

29日,已调成“休假模式”的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总额达1.7万亿美元的2023财年综合拨款法案,以确保联邦政府有足够资金运转到明年9月底。

虽然法案被美国媒体视为拜登的又一重大立法胜利,“两党各有斩获”,但共和党保守派人士仍对法案表示不满。另一方面,法案还因支出规模庞大、包含过多专项拨款、在国会仓促过堂等原因引发批评。

“千里之外”的签署

民主党控制的众议院在圣诞节前夕以225票对201票通过这项法案,此前参议院则以68票对29票放行法案。拜登在国会通过法案后曾表示,“它对我们的经济、竞争力和社区都有好处——我会在它到达办公桌后立即签署。”如今,随着拜登的签署,今年国会的最后一项重大立法宣告实现。

拜登的签署,也意味着美国避免了部分政府机构停摆的风险。一段时间以来,每年年底围绕下一财年拨款法案的党争,已成为美国国会的“年度大戏”。法案的难产往往导致美国政府“关门”。今年为了给法案走完送签程序留足“余量”,拜登此前专门签署一份短期拨款法案,使联邦政府得以运行至12月30日晚。法案最终赶在期限到来前被总统签署成法。

值得一提的是,签署法案时,拜登已偕夫人吉尔开启年底休假模式。当天,他在距离华盛顿2000公里以外的美属维尔京群岛上签署法案。拜登发推文称:“今天,我签署了两党的综合拨款法案,结束了有历史性进展的一年……期待2023年有更多(进展)。”

法案长达4000多页,另附2000多页解释性文件。法案中用于非国防、国内项目的预算比上一财年增加约6%,至7725亿美元;用于国防项目的预算增幅约10%,达到8580亿美元。

美联社称,内容庞大的法案包含12项拨款议案、对乌克兰的额外援助(约470亿美元)、向遭遇自然灾害的社区提供赈灾援助(约380亿美元)等。它还包含数十项政策变更,最值得注意的是对联邦《选举计票法》的历史性修订,以防止未来的总统或总统候选人试图推翻选举结果。此举也被视作对前任总统特朗普挑战大选结果的直接回应。

此外,法案涉及国防开支的部分由于夹带对华、对俄消极内容,引起外界警惕。它们包括为台湾当局提供“军事融资”、加速对台售武、为“欧洲威慑倡议”提供拨款等内容。

展开全文

庞大的怪物?

美国媒体指出,法案最终获签署为一段时间以来两党围绕拨款问题的博弈画上句号。此前,两党在移民、对乌援助,甚至联邦调查局新总部选址等问题上多有分歧,谈判一度陷入僵局。但最终双方在相互妥协中将法案推向终点线。

美国广播公司认为,法案“虽不完美”,但两党均在法案中有所斩获。民主党把对乌克兰的额外援助视作胜利,470亿美元的数额甚至超出拜登所求。民主党强调的其他成就还包括:将低收入大学生的助学金最高额增加500美元,为退伍军人医保支出增加22%,向各州增拨用于预防药物滥用和治疗的款项,等等。

共和党这边,则是在国防开支增拨问题上有所收获。传统上,该党与能源产业、军工集团利益高度捆绑。参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康奈尔称赞该法案是共和党的胜利,因为其国防支出预算增幅高于通胀率,而非国防、非退伍军人支出的增幅则低于通胀率。

不过,共和党中的保守派对法案依然表示不满。众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卡锡此前抨击法案是“庞大的怪物”——花费太多,且在遏制非法移民和阿片类药物方面力度不够。这位有望成为下一任众议长的共和党领袖还誓言:共和党明年1月3日重掌众议院控制权后,将在对乌援助上加大监督力度,乌克兰将“不再获得空白支票”。

疯狂的管理?

法案还因支出规模庞大、包含过多专项拨款、在国会仓促过堂等原因引发舆论批评。

《纽约邮报》指出,拜登在任期间,美国的国家债务从28万亿美元飙升至31.43万亿美元。考虑到领导层在“国家信用卡”上花掉数万亿美元,这种情况十分可怕。再将视距放长,奥巴马时期债务规模增加了77%,特朗普时期增加了28%,美国债务与GDP的比率上一回低于100%还是在2011年……

该报写道,这种“管理国家的疯狂方式”意味着,除非财政状况恢复正常,同时维持一段时间的经济稳步增长,否则对未来几代人来说,要么是大幅增税,要么是大幅削减政府基层服务。“总得有人为这一切付出代价。”

美联社则注意到,法案被过多的专项拨款充斥,“议员们为其所在的州和选区寻求拨款,覆盖7200多个项目,占用153亿美元预算。包括修建以一些议员名字命名的纪念碑,向国税局局长提供司机,等等。”尽管国会议员必须证明不以项目攫取私利,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仍可能滋生腐败,并产生非必要开支。

国会在立法程序上的“极限操作”也受到媒体吐槽。舆论质疑:立法者明明有一年时间来完成有关预算拨款的工作,为何让法案拖延至最后一刻匆忙过堂?《纽约邮报》写道,财年预算拨款已连续26年未能在10月1日的规定期限内完成。国会常态化地陷入“年底加急”的混乱中,至少一半是有意为之——在党争加剧的背景下,两党都将年底的综合方案视为讨价还价、争夺利益的最佳时机。“这或许就是公众为何越来越不重视国会的原因。”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