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的窦文涛最近怎么了?《朗读者》眼泪观后感

本文目录

  • 凤凰卫视的窦文涛最近怎么了
  • 《朗读者》眼泪观后感
  • 黄圣依、金莎、范湉湉:同一起跑线上的不同命运
  • 中日不会真的要打仗吧
  • 豆瓣8.8分:窦文涛拿到了《圆桌派》系列最低分,破9近在眼前

凤凰卫视的窦文涛最近怎么了

生病住院了,以下是摘自窦文涛微博。 6月10日 18:16 大家好,我交代:这阵儿身体不舒服,影响工作,到医院一查,还是心脏犯毛病,医生建议休养治疗些日子,无奈只能暂时缺席节目,文道兄和马鼎盛老师暂代我主持锵锵和拍案,真乃大义助亲,令我感动感谢.感谢观众及各界朋友对小弟的关切,有些朋友也甭瞎猜了,我没私奔,还是凤凰人,愿大家以我为戒,身心健康.窦文涛 6月24日 15:40 感谢大家对窦文涛的关心!文涛在大家的各种祝福、呼唤下身体恢复的又快又好,会尽量赶在京沪高铁正式通车前回归节目,最迟也绝不错过七月一日党的生日,请大家放心!也请大家珍惜梁文道近期代班主持的最后几期节目,同样精彩。今晚就和许子东、马家辉开聊京沪高铁,怎么就和党的生日那么近呢,真巧~

《朗读者》眼泪观后感

导语:《朗读者》是对无声文字的视听化呈现,通过朗读的传播手段,唤醒人们通过朗读这一传统方式来感知文学之美,让朗读重新回归生活。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朗读者》第六期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1】

某个音符响起,我们好像重新回到了童年的某个午后,坐在电视机前,学着那个名叫齐天大圣的盖世英雄抓耳挠腮。

我们甚至熟悉到,知道哪个音节,孙悟空才开始腾云驾雾。

我们都听过他的音乐,却可能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许镜清,86版央视《西游记》25集电视剧里的歌,2首主题曲,13首插曲,还有上百首配乐,全都是他一个人琢磨出来的。

从1983年到1987年,整整四年,他是西游记剧组的总作曲,剧边拍,曲边写着。晚上熬夜谱曲的习惯,之后三十多年都没改过来。难怪上了《朗读者》,董卿第一句话就是:“听说跟许老师聊天,一定得是在晚上,因为白天您都在休息。”

许镜清回:“我三十多年没有看到过北京早上的太阳怎么升起来的。”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平常的曲子,他花两三个小时就能作出来,可接到片头曲的任务,他憋了两三天,一个音也憋不出来。写了一点,觉得不对,撕掉重写。

有一天坐着公交车去上班,路边很多人,卖菜的卖菜,摆摊的摆摊,他心想,人这一生,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这问题他答不上来——“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脑海里的苦索,竟变成了旋律。

他赶忙下车,没纸,就掏出兜里的烟盒撕了展开。没笔,就拉了身边刚放学的小学生借了一铅笔头。小孩儿问了一句:“叔叔,您要干嘛?”

许镜清笑着接过笔,答了一句:“叔叔要干一件大事儿。”靠在电线杆上,他把在车上想到的两段音乐记了下来。

三十年,圆梦

许镜清一直想开一场西游记音乐会,但他做不了,他没有钱。三十年里,他收到最多的一笔版权费,是2014年电影《后会无期》支付的,税后拿到3万元。之前,40多个网站寄过版权费,最多的100多元,最少的2.7元。

音乐会的事儿,许镜清想了很多年,努力过无数次。他说,“我必须得开,我不开我会死不瞑目”。

后来微博上的网友们说,你众筹吧,我们大家都支持你。还真的有2.9万多名网友支持他,筹到461.5万元。

2016年12月4日的晚上,《西游记》音乐会终于被搬上了人民大会堂。等到熟悉的“登登登”响起,台下的欢呼声一阵又一阵。

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都来了。74岁的许镜清没敢坐在台下,他躲在化妆间里,一动也不敢动:他担心这会台下“冷冷清清,掌声稀稀拉拉”;又怕观众太喜欢了,他受不了刺激。

▲左二是西游记续集里的沙僧饰演者刘大刚,1986版的沙僧扮演者闫怀礼在2009年过世(图片来源:迟重瑞微博 )

被拉上台后,主持人就问了一句:“您这一刻最想跟观众说什么?” 许镜清眼泪掉了下来,“我就想哭,忍不住了”。

晚上回家之后,他哭了,他说自己那天夜里是嚎啕大哭,边哭还边喊了出来:真不容易呀!

央视86版西游记,是那一代艺术家给我们童年的礼物:一部机器,一个摄影师,没什么惊艳的特效,那群人几乎花掉六年时间走遍了整个中国。

只是,如今的我们是否真的明白,歌里为什么要一遍遍唱“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是否懂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翻山涉水,两肩霜华”?

许镜清作客《朗读者》,一篇《灯》,或许就是他心中的答案。

《灯》

作者/巴金

哪怕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也可以鼓舞你多走一段长长的路。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土希洛8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2】

近两年的电视荧屏上,相继涌现的一批原创文化类节目成为一道新景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最美是中华》等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接地气的节目形态,让传统的文化类节目变得更好听、更好看,实现了传承文化、涵养心灵的传播效果。(2月24日《光明日报》)

最近一档叫做《朗读者》的节目在朋友圈刷了屏,被誉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且各方好评不断,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0分,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上长时间排名第一,与之相关的书籍也开始热销,可以说《朗读者》收获了观众“零差评”的好口碑。在近期的电视节目中,这并非个例,黑龙江卫视推出的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也带领观众重温了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以书信的方式讲述那些值得回味的中国故事,而由同一团队制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也是颇受好评。

近几年,明星真人秀类节目充斥荧屏,并且粗制滥造的现象愈加严重,在金钱的驱使下,电视荧屏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愈加显现,而制作精良的文化类节目无异于一股清流浸润了观众干涸已久的心田,令“文化回归”成为一时热议。有乐观人士认为,这些电视节目将刮起一股强劲的文化之风,文化回归的春天即将到来,然而,是否能够达到这一效果恐怕不是几档优秀的电视节目就可以决定的。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曾深刻得向我们揭示了一切文化内容在电视媒体中都将成为娱乐的附庸。

电视节目带来的热度转瞬即逝,构建书香型社会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打击盗版和抄袭,保护原创作者,鼓励优秀作品的涌现是前提;在各地建立图书馆和电子借阅机等文化设施是基础;教育去除功利化,构建书香型校园是关键;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将阅读深植于每个人内心的渴望才是真正实现文化回归的根本。别让文化之风只刮过荧屏,让它春风化雨般地滋养我们的心灵土壤,散发书香的花朵才能热烈开放。

《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3】

王小波在与李银河的一封书信中写道:“人世间有一种庸俗势力的大合唱,谁一旦对它屈服,就永远沉沦了。“这封信被拿到《见字如面》上,由何冰演绎出来,在网上传开了。节目“拆信人”,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这样解读:“这个‘庸俗势力的大合唱’可能是文化的、可能是金钱的,可能是买房子,也可能是综艺节目。“

自2013年《爸爸去哪儿》后,综艺节目陷入了“大合唱”式的喧嚣。跟风兴起的明星竞技类真人秀充斥荧屏,拼资本、拼咖位、拼话题,结果是同质化严重,原创力匮乏。最近,这样的局面似乎有了扭转的迹象,综艺“清流”接二连三地刷了屏。先是《见字如面》,曹禺和黄永玉之间肝胆相照的书信往来,经由张国立和王耀庆的演绎,引发朋友圈的转发热潮。紧接着是霸屏春节长假的《中国诗词大会》,17岁女中学生武亦姝博闻强识,引发多轮讨论。随后,央视主播董卿从《诗词大会》走进《朗读者》,邀名流读书,把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推上网络热搜。一时间,原本被边缘化的综艺类型,风头甚至盖过明星扎堆的真人秀。

二十年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去台湾地区访问,发现那里的综艺节目非常糟糕,靠不断挑战社会底线来赚取收视率。“当时就觉得大陆的媒体改革不能走这个路。结果,我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她看来,综艺节目的唯市场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低俗化,不仅与大学、学术界、知识分子所代表的人文传统日益分离,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产生了无法弥补的断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回归是大势所趋:“这三档节目是应运而生,它回归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个主流价值观包含了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不管是不是名人,都被放在了普通人的位置上。”

文学是所有艺术的根

“清流”综艺的出现被视为对过去电视节目纯娱乐倾向的一种反抗,而在《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看来,所有的精神产品都有娱乐属性,只不过,一种是感官层级的快乐,另一种则是精神层面的愉悦:“如果说人在感官层面上的快乐有点像肌肤之亲,那么人在精神上的快乐就像爱情。精神生活所带来的愉悦,远远超过感官的浅层快乐,能给观众带来更大的满足。”

因此,节目刚起步,关正文就笃定它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观众。他认为,所谓大数据划出了传播的舒适区,不但限定了产品的样式,也描绘了互联网受众的样貌,数亿人都被“没文化”了。他把节目方案带到腾讯,所有人都说好,但也避免不了对大众化前景的担心。在没有广告商赞助的情况下,《见字如面》“裸奔”上线。但事实证明:“市场是个好东西。”第一期合集视频网站点击量已经突破了4000万。一夜之间,人们都在谈论它。

熟悉关正文此前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执意将《见字如面》带到观众面前。他曾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原创著作权人和总导演,这些项目几乎都是同期竞品中的异数。在跨入电视行业之前,八十年代初,中国文学最活跃的时期,关正文在作家协会当,参与出版了北岛、舒婷、顾城的诗选,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等文学作品。他告诉第一财经:“我分别经历了文学和电视最繁荣的时代,文学是所有艺术的根,离不开。”

何冰与林更新登台《见字如面》

3月16日的那一期《见字如面》选了顾城的书信:四封他与妻子谢烨的情书,一封是他的遗书,节目安排王耀庆先读遗书,再由徐涛和蒋勤勤演绎情书。这样的安排出自关正文:“从故事的终点走向起点,是想告诉人们,虽然它有一个惨痛的结局,但也有一个最美好的开始。”

1993年10月8日,新西兰北部的激流岛,诗人顾城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而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顾城是文学史绕不开的名字,而悲剧的终结,因其扑朔迷离的过程,有了各式各样的揣测。“没有人会忽略他诗歌的美感,也没有人能够宽容他后来的行为,但是我觉得,八卦的有效期已经过去了,我们能做的是,如何接近一个更真实的人,从他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正文和顾城、谢烨曾是交往密切的朋友,节目录制现场,57岁的他忍不住唏嘘落泪:“那天我在家里看见顾城送给我的画,这么多年过去,忽然想起,物是人非,非常难过,非常想念。”

这几封信对于关正文而言意义特殊,但选择它们的标准和其他信件并无二致:“具有公共传播价值,值得被更多人读到,并且直指人心”。 历时一年多,节目组遍访博物馆、档案馆、资料馆,邀收藏家、文化名人提供书信的来源,从上万封信件中,精选出一百封,分别交予归亚蕾、张国立、何冰、王耀庆等八位读信人。纸上文字经由声音的演绎,重塑了生命。这些戏骨撑起《见字如面》的金字招牌,靠的是打磨多年的台词功底和演绎能力,而非人气或是颜值。

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封信、一段往事。观众跟随读信人,穿越到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感知时代洪流中的悲欢离合。正如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中写道的:“人到底太少接触纯真的感情了”。书信因其文体的日常化与私密性,天然具备这样的真诚。在秦军将士黑夫的家书中,抗日将领左权的绝笔中,读到的是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陈寅恪与傅斯年,郁达夫与沈从文的来信里,闪耀着的是知识分子的良心与品格;徐志摩与陆小曼,冯亦代与黄宗英的情书,字里行间是爱侣间的情真意切。写信的人,或是读信的人,无论是否名人,都摘去光环,还原为一个普通人。人们得以从那些历史的尘埃中,读懂人心,也看清自己。

一前一后相继推出的《见字如面》和《朗读者》常被拿来一起讨论,在关正文看来,这是两档风格迥异的节目:“各有各的兴趣,各有各的观众,各有各的资源,差别非常大。但多样性的生态中是没有高下之分的。”他肯定了“对手”存在的必要性:“如果一条街上只有一个饭馆,这个饭馆非饿死不可。如果这条街是饭馆一条街,那就最好了,大家都能活下来。”

黄圣依、金莎、范湉湉:同一起跑线上的不同命运

“浪姐”复活赛,金莎选择和她一起PK的是黄圣依, “我想选择20年前和我一起参加比赛的黄圣依” ,原因是毕竟我和她比较熟。



其实第一期女明星们见面寒暄,金莎就说过这事,——“二十年前,我们是一个比赛里出来的。”



那是黄圣依和金莎刚刚出道的时间,大家都是十八九的嫩姑娘,也可以知道的是,那一场比赛之后,两个人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几乎再无交集,“有二十年没见了”,再见面,都成了姐姐。



但这场比赛明显让金莎心结未了,事隔二十年,还要再比一次,而这一次,她又输给黄圣依了。


那是一场什么比赛呢?就是2000年上海有线电视戏剧频道举办的“羽西之梦——新千年《灿烂星河》电影MJ主持大赛。”


▲得到了冠军的黄圣依。(图源:娱文乐)


前几天,《上海电视》周刊官方号“娱文乐”的作者甘鹏写到了这则尘封往事,他不仅写到了黄圣依和金莎,还提到了这场比赛中的另一位女明星:范湉湉。



▲采访周星驰的范湉湉。(图源:娱文乐)



▲黄圣依在决赛中表演民族舞。(图源:娱文乐)



▲金莎采访沈傲君。(图源:娱文乐)


甘鹏还写到了范湉湉的“冲锋陷阵”以及金莎那时的安静与文艺:



▲在比赛后台写歌的金莎。(图源:娱文乐)


一场比赛,三个年轻女孩,她们个性不同,人生的选择也迥异。二十年后,大家都有了不同的样子,在 娱乐 圈有了自己的位置,兜兜转转,冠亚军重又相逢,主持人范湉湉也遥遥呼应了一下。



所以, 娱乐 圈有意思啊,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山转水也转,早晚有相逢。


这些女明星们个个都在 娱乐 圈里混过十几年二十年了,用宁静的话叫“我们都是里个啷”。大家有过交集,或许也有过节,见证并经历过什么隐秘的八卦和轶事,有些老底儿,大家都心知肚明。


草蛇灰线,马迹蛛丝,所有的往事都隐匿于一档综艺节目里,想想就觉得刺激啊。


在周星驰的选秀比赛里出现的这三个人呢,其实也很典型,一个靠自己,一个靠男人,一个想靠男人没靠住,重新又靠回自己,真是有趣呀……



三个女孩中,金莎和黄圣依同岁,范湉湉最大,走的路也最曲折。


她出生于上海一个比较优渥的家庭,爸爸是法医、妈妈是妇产科医生。但是医生家庭中的范湉湉显然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从小就有明星梦,16岁去选秀做了上海音乐台的主持人。





范湉湉一度离梦想很近,她被周星驰重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包括庆功宴,以及所有的首映式都是我在主持。”




范湉湉比黄圣依更早接触到周星驰,她常常自豪于“我是他们在内地签的第一个演员”,“当时五千个人就选五个”,后来也为星辉公司做出过更多的贡献。



但是命也、运也,她眼睁睁地看着黄圣依后来居上,从一个路边无人识的小女孩,变成了“羽西之夜”的冠军,三年后,《功夫》上映,黄圣依成了的街知巷闻的一代星女郎。



而范湉湉,只在《功夫》里有过12秒的演出,并且在公映时被剪得一点不剩。



以范湉湉的性格,她对黄圣依是不服气的,更是有抱怨的,因为后来黄圣依直接影响到她的人生。


黄圣依出名之后为《男人装》拍摄大尺度写真,惹恼了星辉,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官司,于是和黄圣依同一批进公司的人也遭到了连累。




黄圣依有黄圣依的好运气,她遇到了杨子,甘愿掏出600万替她毁约,可她范湉湉没有,只能硬扛,一路忍住10年的长约。


那段时间,她的生活比较低沉,和男友蜗居在北京,郁郁不得志。她在《奇葩说》里半真半假地说出过自己的北漂往事。



直到2012年约满,重新回到综艺节目,也拍过一些电视剧,都是没几个镜头的小角色。


她也曾经不无心酸地回忆那段重新回归之后的卑微岁月:“有一次我和杨迪,他演蒙娜丽莎,我演奥特之母,脸上涂满了银漆,没人知道你是谁。我躺在地上,让眼泪流到耳朵里。”


▲《爱情公寓》里扮演银行职员。


更心酸的是,她在蛰伏的日子里,曾经遇到过飞上枝头做了少奶奶的黄圣依,迥异的人生际遇在那一刻电光火石。甘鹏写道:



范湉湉有她的优势,多年的主持经验让她反应迅速,控场能力强。在北京蜗居的时间就大量地看综艺,知道节目需要什么效果,所以她在综艺节目里非常游刃有余。


她曾说过自己能上《顶级厨师》,就是因为看了大量的美国综艺《Master Chef》。


参加《奇葩说》是一个转折点,这档节目为她树立起了“毒舌+职场+强势”的标签,范湉湉开始有了名气,被所有人知道。



只不过她依然不满足于此,她似乎只认准了“表演”这一条路,在无数的场合里,她都高喊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影后”。



范湉湉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很清晰,她还是要继续上综艺,但并不喜欢做这个,只是因为这样“会有曝光和人气”。演戏,才是毕生追求的理想。



只不过有时命运也是喜欢捉弄人,范湉湉在《奇葩说》红了之后,又连续接了两个口碑不好的综艺,一个是《亲爱的来吃饭》,明星要到老百姓家蹭饭吃,范湉湉被指态度倨傲、情商低。



后来又上了被网友喷成筛子的《你怎么这么好看》,在里面对女性施予的刻板印象简直可以分分钟打脸她曾经在《奇葩说》上贡献的金句。



范湉湉一腔孤勇,永远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也从未放弃过对自己的信心,有时候你会觉得她怎么那么有自信,总是那么笃定,她把自己形容成宇宙的荣光。



很早之前,范湉湉上过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她的强势、自信和滔滔不绝让对面的许子东全程都在紧紧地抱住双臂,呈现出明显的防御状态,看得出他有些微的不适。而窦文涛则形容范湉湉“是个生命能量爆棚的人”。



那一期的主题也恰好是《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


是的,一个生命能量爆棚的人,一个从不压抑自己天性的人,她不需要靠男人,也没空谈恋爱,因为她的快感大部分都来自于一路披荆斩棘实现目标的这个过程。她相信,仅仅是靠自己就可以杀出一条血路。


哪怕遇上没顶的压力与困境,也能再次伸出头、再次站起来,这种打不死的小强精神集大成于范湉湉一身。



而金莎,是范湉湉的绝对反面。


正像甘鹏写的,“在范湉湉眼里,当年的金莎是个古怪的女孩;不过,换个角度看,金莎的眼里,范湉湉应该也正常不到哪里去。”


直到现在,范湉湉依然瞧不上那种戚戚艾艾的小女生做派,她发微博说“姐姐就是阿姐范儿的女子,那些外表内心都是少女的,我喊不出口姐姐,她也不爱听。”



那时金莎的志向是做创作小天后,她在“浪姐”里说过,最满意自己的一点是“声线”,也就是说出道之前的她是有着自信与优越感的,有张漂亮的脸,又有好嗓音。




但她明显比范湉湉更幸运,原因很简单:她是美女。


只不过,创作小天后金莎遇到了空降而来的、更有美女光环的黄圣依,只能屈居亚军。


后来也真的创作过一些歌曲,继续参加过上海台的歌唱节目。



两年后她遇到了一部《十八岁的天空》,蓝菲琳成了校园美女的代言人,风靡全国。剧中两个少男少女的情愫在18年后的今天,还能让人咀嚼出“爷的青春回来了”的滋味。


▲《十八岁的天空》剧组重聚。


▲剧中饰演“石延枫”的李智楠也趁着“浪姐”的热度,秀了一波操作,给金莎投了票。


虽然成名很早,但成名太早的美女也会早早地陷入一个黑洞,就是沉迷于谈恋爱。


金莎是典型的“恋爱脑”,这一点她自己也承认,直到现在她的恋爱观也依然没有变,“我很容易受骗”。



虽然单身,可心心念念想的都是孩子的事,“最好不要和宝宝的年龄差太远”;也非常乐于承认自己是个传统女人,“我是愿意牺牲的”。




金莎笃定地说:“一定会的,现在还是会。”


虽然现在的金莎已经不再是少女的年纪,可极度向往爱情的心智让她依然蒙着少女的光晕,似乎印证了范湉湉口中的“外表和内心都少女”。


但是年轻时的金莎也难免在名与利的漩涡中迷失过,她早年可干过不少精彩的事。


我们看到她和鄢颇深夜唱K(正逢鄢颇和梅婷离婚期间),和韩寒在街头漫步(甚至有目击人说二人街头激吻),和林俊杰产生暧昧,后来又公开承认自己的男朋友是“从事商业相关”。



出道很久,绯闻很多,至于这些绯闻到底是真是假,韩寒曾经给过一次意味深长的回应。


在被拍到和金莎午夜漫步之后,韩寒说:“到底会是谁拍的呢?我有点明白这个事情是谁做的了,但我不能回应。只是我觉得这样不好。”



最近的采访里,她明确表示自己是单身,而上一个男友“非常不尊重女性”。



对于一个久在圈中、却半红不红的美女来说,爱情和婚姻,似乎是最快能吸引大众眼光的渠道,也是用得最熟练的办法。所以金莎总是热衷地谈论着自己的憧憬,对爱情的期待。


比如她会给出非常具体的画面,他最好穿一件白衬衫,笑得特别甜,眼睛看我要有感情。



她说,“我对男朋友的要求可以写满一页A4纸。”所言不虚,之前她和闺蜜拍过一个vlog,金莎全程都在聊“什么样的男生最灵。”而她也真的侃侃而谈自己对男友的期待……



▲金莎给自己取的小名叫诺潆,也是一股琼瑶气扑面而来啊。


她说“我喜欢男生压抑着自己不理我”,看得出也是内心戏太多的女生……



闺蜜一句话怼回去:你觉得灵的,肯定是不理你的。



在爱情中愁肠百转、始终等不到良人的金莎,身上压满了太多的顾影自怜。


她对着镜头柔弱地吃面、疲惫地清理沙发,还要碎碎念:“我这个柔弱的女子该怎么活到最后一集?”



她孤独地去台北旅行,望着满街的情侣,对着镜头叹气。



情人节,她说自己“不要有期待,否则会失落。”



“我的 情感 像是透支的信用卡”。



现在,她甚至承认自己需要和“虚拟男友”线上交流。



总是在期待爱情能给自己带来更好人生的金莎,仿佛就是现实版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太多的小技巧小心机,倒是一不留神给自己的事业带来了两次“断崖式打击”。


一个是在博客时代用小号夸自己。本来以为是匿名,连发几次“金莎姐姐我好喜欢你!”结果系统显示出了她的身份,就,尴尬了……



金莎只能再写一篇小作文,求大家“都别追究了”。



这件事呢,倒是并不严重,放在今天的 娱乐 生态中反而是可以喜提一个“憨傻人设”,但第二件事就严重得多了。


一次活动结束后,金莎和斯琴格日乐在后台大骂。


金莎写了篇博客详细说了其中的来龙去脉,说斯琴格日乐有错在先,她辱骂金莎的粉丝,金莎气不过才回骂。




金莎听闻,又写一篇小作文回击,再次把金海心和孙悦也拉了进来。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办?上法庭咯。结果法院判决下来了,金莎败诉……



这件事情让金莎人设与口碑全无,清纯形象不再,用金莎自己的话来说,“本来被公司保护得好好的,结果一下子成了骂人的泼妇,我觉得被玷污了。”



事业上连连走下坡路的金莎,只能靠商演来维持演艺生涯。她自嘲过,“每次就唱那三首歌”“在小县城的路边就开始唱”。


▲三件套就是:《被风吹过的夏天》《星月神话》《爱的魔法》。


也有人拍到过她在剪彩现场不堪烈日,中暑晕倒的画面。



弱弱的金莎,一直处于纠结的情绪中,她离不开商演,因为需要钱;但她又期待着完美的舞台,“我享受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 情感 ”;


她想再次被人看到,可却似乎找不到真正的发力点在哪里。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也许是一次机会,可节目结束之后呢?


在“浪姐”的采访中,金莎歪着头问了一句——能不能再迎来这一天呢?看起来依旧那么楚楚动人弱不禁风。



记得有位前辈曾经说过,这个圈子里,长得漂亮、也一直不离场,却始终没有红起来的女明星,大多都有一些自身的问题。


娱乐 圈什么特点?人多秘密多,规矩多、道行也多,这个行业从来都不缺人,为什么用你?除了业务精之外,那是因为信任你。


金莎曾经承认自己年轻时”很蠢“,可是有些”蠢“是不能犯的,当年那些看似小聪明的做法,实际上正一步一步地把她送到了一个很逼仄的境地。


她拉了太多人进场,也都是圈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大家除了沾上麻烦,都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所以对于金莎自己,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相比起依然在折腾中的范湉湉和金莎,黄圣依就显然是有了大boss的加持,资本、热度和一桩极为戏剧性的婚姻使她一直处于 娱乐 圈的中心,哪怕没有作品也能完全hold得住C位的光环。


事实上,“浪姐”的金主梵蜜琳就曾经让黄圣依作为代言人,所以在这档节目里,黄圣依是分量很重的明星。



我们也详细写过黄圣依,可惜被她们公司投诉了,文章删掉。在处理事情上,同样跟星爷有过交往有过解约,看看人家张雨绮的情商:


易立竞问,和周星驰后来相处得还挺好,这比较少见。



张雨绮表示:合约不在了,但是不妨碍我们彼此喜欢。



当年的违约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水火不容,大家都有商有量的。



赔钱也赔得心甘情愿:





钱是其次,最关键的是她和周星驰并没有翻脸,依然保持着交情,后来又合作了《美人鱼》,张雨绮也逢人就夸周星驰是天才、好导演。



而黄圣依面对官司,可没有像张雨绮这样豁达,她声泪俱下地控诉着“我凭什么要受这个气”,后来让星辉反过来赔她一百万,理由是“遭到了压榨”。



最后的结果是,嗯,大家都看到了,她现在最大的身份是杨子太太,最牛的作品依然是与星爷的那部,难怪宁静要恨铁不成钢的说圣依你要找到自我。



同一起跑线上跑出来的三个人,好像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维度中。


范湉湉做主持人如鱼得水,做演员就差一点天赋和能力,可她偏偏要选最难的一条路走,坚持一腔热血闯天下。


▲有意思的是,她在《奇葩说》里还劝过其他人“你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你。”


不靠男人,不靠投机和侥幸,这份决绝也是自成一派,让她成为某种“油盐不进”的强大女性的代表,任何诋毁和压力都无法动摇她的初心,你也永远想不到从她嘴里能蹦出什么铿锵有力的新词儿。


路虽然难走,但是形象异常鲜活。其实一个明星红不红绝大部分还是要看运气的,范湉湉这一款,在 娱乐 圈里重样的不多,也许今后真的有那么一两次契机,不知道,且走着吧。


金莎呢,只能说有一点可惜,她天赋不差,却一直用错了力。


在内心深处,她是渴望有个“灵魂伴侣”横空出世,顺顺利利地把她娶回家,从此享受锦绣人生。



可她的挑剔、她的高要求、她的瞻前顾后,她的一直想占据主动地位,让她始终无法圆梦,反而不如黄圣依这样没什么小心机,“自我”很低的女人,能简简单单就被杨子“征服”。




当初立志要做创作小天后的她,也似乎没有什么作品能留下。


相比创作和表演,她用更多的力气去维持美貌,每顿饭都要称一下重量,然后拿起手机算算卡路里;敷面膜从来不站着,因为“地球引力会让肌肉松弛。”



怎么说呢, 娱乐 圈就是一个大型而全面的人生观察样本库,这里,每个人面对选择时都做出了不一样的反应,于是,也就画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


你问我谁过得最好?


其实谁也没有拥有完美人生。


我们看到,最努力最有战斗精神的人,不一定能获得她想象中的成就;


我们看到,年轻漂亮精明的女孩也不一定获得爱情,总是在患得患失;


我们看到,有钱有家庭有孩子、看似什么都不缺的女人,却成为群嘲的对象。


连那些轻轻松松就站上人生巅峰的女孩,也会在节目里崩溃大哭,说着”人活着哪有不累的。“



说到底, 娱乐 圈最大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红这件事本就是个玄学。


张艾嘉曾经说过,这个圈子三分靠天赋,三分靠努力,三分靠运气,剩下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有没有遇到那个命中注定的“玄”,只要身在圈中,都得拼尽全力地去做,稍有松懈就后浪滔天。范湉湉把它形容为“ 抱着必死的决心”



是啊,连年纪轻轻的杨超越都在感叹“我要牢牢捧着老天爷赏的这碗饭,多吃几口。”那些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中日不会真的要打仗吧

中日短期内应该不会开仗。据说邓小平在1989年分析国际形势时候说过,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国这二三十年里的发展态势是有目共睹的,其中国内外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是重要因素。打起战来民不聊生,对经济的损害更会使得两国得不偿失,从理性角度来说,开仗是极端的自毁行为,只能让敌对势力幸灾乐祸罢了。
中日两国的政治家在钓鱼岛事件上所扮演的角色,所考量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天威难测,绝非我等屁民能随意揣度的,但是从目前形势上看,开仗弊大于利,因此应该不会发生。
另外,附上许子东的微博供参考。
“钓鱼岛问题是个假问题。若真要这个小岛,便不会演这出戏。不愿协商解决便只有两条路:要论理就去海牙;要论力就玩真的。别派什么海监、城管、渔船,也用不着砸车、欺店、组织"扶清灭洋"。所以钓鱼岛问题实质上是钓鱼台问题。每每国内矛盾激化,便会挑起岛争,故钓鱼岛乃钓鱼台大姨妈。”

豆瓣8.8分:窦文涛拿到了《圆桌派》系列最低分,破9近在眼前

喜欢就关注吧!

《圆桌派》第四季低调的回归了,目前更到第3集,内容渐入佳境。

惊喜的是,第四季有30集,比前三季都多了6集,对于爱看文涛马爷道长唠嗑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而坏消息是,第四季播出之前,许子东教授在微博上宣布不参加本季录制,因为学校不允许。

没有许子东的加盟可能会感觉少一点什么,但《圆桌派》作为《锵锵三人行》的传承,更聚焦思想和观点的输出,哪怕聊天扯淡,都自带知识点,许教授因故不能参加,让人遗憾,但也不减节目魅力!

而说回窦文涛,他是一个1993年就获得了“金话筒奖”的男人,1996年加盟筹备期的凤凰卫视。

《锵锵三人行》贯通了窦文涛的事业,从1998年开播始,陪伴无数青年人度过了近10年的时光,也启迪了两岸三地的年轻人,虽然它看起来“不正经”,一副“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样子,但它被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2017年,《锵锵三人行》停播之后,窦文涛与一众老友们出现在《圆桌派》,话题不再一味紧追热点,更有聊天拉家常的氛围了。

《圆桌派》的固定嘉宾是锵锵班底,梁文道、许子东、马家辉,新增的有马未都、蒋方舟等。

聊的话题共鸣度高经常引起微博热搜。

像前段时间被网友挖出来的蒋方舟讨论迪丽热巴的吃货人设问题。

像李玫瑾教授谈女生的恋爱、结婚观的问题。

因此,《圆桌派》前三季全都在9分以上。

但刚播了三集的《圆桌派》4,豆瓣评分8.8,创 历史 新低。

为什么呢?是节目不好看吗?是内容风格变了吗?

其实问题主要出在第一集。

第一集的话题是朋友。

节目想聊的应该是新型 社会 关系下,男女生对朋友的性别界定的转变。

男女之间的友谊,不需要用性别来强调。

所以,第一集请来了一对好朋友,陈坤和周迅。

演员擅于在镜头前表现自己,在电影电视剧中披着角色外衣表演。

谈话节目,要求做自己。

就像马爷说自己没法演戏,会崩溃一样,陈坤和周迅也没法完全放下自己像窦文涛和马爷一样在节目中瞎聊。

所以,第一集播完,评论对两位演员不太友好。

这也导致大家纷纷叫着“不要把一档谈话节目做成专访”然后跑去豆瓣给低分。

但问题很快被纠正过来。

第二集,请来了蒋方舟和心理专家武志红,跟窦文涛和道长一起,聊曾经火热的话题“隐形贫困人口”。

讲到了年轻人负债累累的现状。

讲到了城市白领工资不如快递员高,却过着高配的生活,买一万多的衣服。

并试图分析这股来势汹汹的消费主义。

蒋方舟觉得是距离感的消失。

就像买明星同款一样。

我成不了那样的人,但我可以穿跟你一样的衣服啊。

君不见,优衣库和KAWS联名同款被疯抢。

君不见,星巴克猫抓杯被黄牛加价10倍卖出。

而窦文涛谈到了 科技 的便捷。

花呗给我们以方便,但我们每个月为还花呗而奔波。

更可怕的还有刷脸支付。

但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被账单绑架了,不知道有花钱的自由就有还钱的不自由。

就像都文涛说的:“现代 科技 的骗局在于,我给了你跟多的自由,但是你也更多地出在了牢笼之中”。

道长梁文道则表示现代人都要求即时满足,几乎不给自己延时的机会,而且这个满足感时限会越来越被压缩,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对于这些 社会 现象,很多时候我们看一眼就过去,并不会深究。

但在《圆桌派》里,你会有新的启发。

第二集内容从深度上来说,改进了很多,但嘉宾武志红老师表现比较差强人意,没太跟上节奏。

而第三集,嘉宾又太出彩!

第三集的嘉宾是有“烂片之王”称号的香港导演王晶。

窦文涛问他如何看待这个称呼,王晶答“嫉妒而已”,世人嫉妒他,所以冠以污名。

是王晶的风格,耿直无惧。

问王家卫和贾樟柯喜欢谁,答王家卫。

问为什么后来跟周星驰有分歧,答都想做导演。

嘉宾夸奖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他直言也是谁红听谁的。

道长说倪匡高产时期一天能写十万字,他直言夸张了,两三万字吧。

窦文涛表扬周润发《英雄本色》演的好要拔高他,王晶说初衷是挣钱而已。

真实毒辣,以至于后来文涛和道长追着问王晶问题,把谈话节目变成了专访,但这次却没人说不好。

因为知识点密集有干货。

他们聊电影,讲到了香港人身上的“执生”精神。

八九十年代,港产片的高光时期,不少经典影片和经典镜头都是在边拍边写的状态下赶出来的。

就像王晶,一年要拍7部电影。

他现在的100多部电影战绩,大多数都是那个年代累积出来的。

“执生”里有香港人的拼搏精神,但现在想起来,总觉得里头还有浪漫主义。

例如古龙,一边喝酒一边赶稿。

例如高阳,一边打麻将一边构思情节,胡牌交稿。

例如《英雄本色》里,把客串的周润发偶然性地改成主角。

这样的岁月和时代,有一层浪漫的滤镜。

在节目中,王晶总结了喜剧的内核,就是是对政治、宗教、性的规范的破坏。

现在不容出好的喜剧了,政治正确裹挟了大多数人。

而喜剧人的普遍困境是创作生涯痛苦,演艺生涯短。目前的戏剧市场上,他唯一认可沈腾,但沈腾都在拍《飞驰人生》来寻求转型了。

女喜剧人,就更难,甚至必须要放弃作为女人的优势。

对香港导演北上的适应问题,他也看得很准。

对中国市场,他同样清醒,认为大众电影的机会在三四五线城市,没有任何一个电影能够吃下整个市场。

整个过程中,窦文涛和道长见缝插针却又精准的问出观众想问的问题,高手过招,内容过硬。

中国谈话类节目真的太少了,充斥市面的明星访谈又不够有营养,偶尔还有尬吹的嫌疑。

偶尔想起来,也会感叹:好在还有窦文涛啊!

如果观众能跟随《圆桌派》4走完这三十集历程,无疑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