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不可语冰孔子(中人以上才可教化  夏虫不可语冰《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6.21》)

本文目录

  • 中人以上才可教化  夏虫不可语冰《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6.21》
  • 为什么说“夏虫不可语冰”
  • ‘夏虫不可以语冰,不做三季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三季人’指的是什么
  •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的意思是什么
  • 哲理故事:三季人,让人多活几年
  • “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什么意思
  • ‘夏虫不可冰语’的全文是什么
  • “三季人”夏虫不可语冰
  • 夏虫不可语冰,别跟三季人交谈

中人以上才可教化  夏虫不可语冰《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6.21》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冰雪译文】

    孔子说:“中才以上之人,可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才以下之人,那不用告诉他了,夏虫不可以语冰。”
  中人:指中智之人、中等之人,从才识角度而言,算一般般,就是智商平平或略上;天赋异禀聪明英拔,是身而出之生而知之,算上人;根本不学不听不进、算朽木之人、粪土可污、是下愚,所以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人,生来就基因决定天资禀赋不同,以及后天的习得性训练也大为相异,智慧学养有深浅,思维几度难厚薄,故不能同日而语,所以圣人倾向于因材施教。

钱穆大师曰:“中人以下,骤语以高深之道,不惟无益,反将有害。惟循序渐进,庶可日达高明。” 意思是突然讲高深莫测的哲理天机给中人以下是害人,别以为您是在教化、学养,其实就是对人偃苗助长呢!“进之是欲速助长心害道”,欲速则不达!
《中庸》言天道为“至诚无息”,引《诗》“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此《诗》所言天命。天命不可为,凡夫俗子焉能占卜龟背蓍草、星座血型观相估算呢!
率性之为道,圣人法天,故《易》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夫子赞《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皆不已之学也,皆法乎天也。性与天道,其理精微,中人以下,不可语上,故不可得闻。

后来孟子的老师、孔子的孙子子思,述作《中庸》,以率性为天命,以天道为至诚。“孟子私淑诸人,谓人性皆善,谓尽心则能知性,知性则能知天,皆夫子性与天道之言”。后人惟阳明延至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今人鉴之行之,而得其大慧真谛。
“不可”,不是Ta不能,是Ta不懂,是说了也简直就是对牛弹琴、一片风花雪月、乱红飘过秋千去,您无尽心思春风化雨也是雨打风吹去。钱穆大师曰:“非禁止意,乃难为之意。”———“语上”是指教化高深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Show off或试图表达他人不擅长的专业领域和素质技能。
《注疏》曰:“人之才识凡有九等,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上上则圣人也,下下则愚人也,皆不可移也。其上中以下,下中以上,是可教之人也。中人,谓第五中中之人也以上,谓上中、上下、中上之人也。”(此处可参考)

不妨试试自己对号入座吧!“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吾”状态,这种超凡脱俗、无拘无束,无毁誉无贫富无贵贱的通达天地万物的状态,又有几人做到呢?上人多乎哉?不多也!
【 附录文献参考】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因材施教之意也。人资质有高下,学问有浅深,教人者当观其力量如何,不可以概施也。上下岂有定哉? 奋志图功,下学亦可以上达;因循玩忽,中人亦等于下愚。总在人之自励何如耳。学者其勉诸。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授学之法,当称其才识也。中人以其才识优长,故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中人以下,以其才识暗劣,故不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此中人,是其可上、可下也。

    李炳南曰:上上下下之间,皆是中人。施教中人,须依差等,循循诱进。中人以上,可以与语上等之道理;若中人以下,则不可与中人以上同等而语,语之非但不解,更生误会。如公冶长篇, 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与天道,中人以上可闻,中人以下则不可闻。

    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程石泉曰:不移者,以其难于施教也。但孔子谓“有教无类”,虽樊迟小人,孔子且循循善诱之。观乎孔子弟子知、愚、贤、不肖各各不同,孔子必因其材而施以教。设对于中智以下之人陈义太高,无乃辞费邪!

    朱子曰: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liè)等之弊也。

    张栻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盖中人以下之质,骤而语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将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终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

    《论语正义》曰:孔子罕言利、命、仁、性与天道,弟子不可得闻,则是不可语上 。观所答弟子、诸时人语,各有不同,正是因人才知量为语之,可知夫子循循善诱之法。 若夫性质既愚,又不能自勉于学问,是夫子所谓“下愚”,非惟“不可以语上”,且并不可语之矣。

    陈祥道曰:天下有均善之性,无均美之才,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可以语上者也;“中士闻道若有若亡”,可以语上下者也;“下士闻道大笑之”,不可以语上者也。人之生虽参差不齐,其大致不过此三品而已。

    刘宗周曰:形而上者谓之道。道不可言,其可言者皆形下者也。虽形下者而形上者即在其中。故圣人之教,莫非下,亦莫非上也,顾学者所闻何如耳。上焉者,悟其上者机;虽居处恭执事敬,亦上也,故可以语上。下焉者,无往而不滞于下, 即一贯之传,实以启门人之惑矣,故不可以语上也。是以君子之设教也,不执方而治,不凌节而施,时达其所已能而不强其所未至。

 
【本章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新解》《论语正义》《论语讲要》《论语全解》《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读训》《论语集说》《四书解义》。

为什么说“夏虫不可语冰”

“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庄子》里的一句话。意思是你跟一种只生活在夏天的虫子说冰是什么东西,它是不会明白的,它想象不出冰是什么东西,因为它从未曾经历过冬天。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人或事与别人产生分歧,甚至争论得脸红脖子粗也难分高下,其实不是事情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因为两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不同,才会做出大相径庭的判断。
这样的事情,大圣人孔子也曾经历过,他的学生和客人就“一年有几季?”争论不休,最后打赌去问孔子,孔子对客人说一年有三季,客人满意离去,他的学生困惑不解,孔子说:“有一种叫蚂蚱的昆虫,春生秋死,它从来没有经历过冬天,你跟他讲四季能讲得通吗?”学生恍然大悟:跟不同层次的人争辩,就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夏虫不可以语冰,不做三季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三季人’指的是什么

夏天的虫虫(活不到冬天的那种)不知道冬天的存在。
生活在夏天的虫子,无能遥望冰冻季节的景象,此谓之“目光短浅”。
‘三季人’指的是那些不可理喻的人(讲那些他根本就不可能理解的事情)。
我还找了个故事,你看看也行。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正在门外扫地,忽然走过来一个浑身绿装的人,他便好奇的看去,只见那人冲着自己就过来了,刚一靠近就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吧?他回答道:是呀,你有什么事?那人接着说:请问一年有几个季节?孔子的弟子莫名其妙的看了一下那人,说:当然是四个季节了。那人很不理解的反问:明明是三个季节,你怎么能说是四个呢?于是两个人就为此争论了起来……
争来争去,也没争出个什么结果,于是那人提出:不然我们打个赌吧。
孔子的弟子说,赌就赌,那你说赌什么?
那人说:假如确定一年是四个季节,我给你磕三个响头,假如确定一年是三个季节,你给我磕三个响头,你看怎么样?
孔子弟子,犹豫也没犹豫,就答应他了。
于是二人便一起去找孔子理论去了。
见到了孔子,二人就把事情的原委一一的向孔子道来,那人非常诚恳的和孔子说:就是这么个事,您是老师,您给凭个理,到底一年有四个季节还是三个季节?
孔子看了一下那人,转过身对弟子说:一年确实是三个季节。
那人,马上就开始跟孔子弟子理论:我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吧,让你不信,现在好了,赶紧给我磕三个响头吧。
孔子的弟子看了眼老师,无奈的给那人磕了三个响头……
见孔子弟子磕完头,那人也就开心的走了。
孔子的弟子见那人走了,便回身问师傅,一年明明是四个季节,老师您怎么也说是三个呢?
孔子笑了笑,对其弟子讲:
您没看到那人,浑身是绿色吗?其实他是一只蚂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你说他怎么能知道一年当中除了他所经历的三季外,还有一个冬季呢?这样你跟他又能争论出个什么结果呢?
孔子弟子顿时有所悟!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对于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

出处:《庄子· 秋水》

选段: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以语大理矣。

译文:

对于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季居所的限制;对于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到季节的限制;对于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同他谈论大道,因为他受到所学的限制。现在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无边的大海,于是知道自己的鄙陋,这样就可以同你讨论大道了。

扩展资料:

庄子原本就只是借井蛙和夏虫来比喻人的知识有限,而思想建立于知识之上,如果没有可以互通的知识(因为一为人一为虫或蛙),那么知识差异就会导致思想差异,互相之间就没有共同语言了。

没有共同语言怎么办,孔子是采取教书育人的做法,而庄子在这篇文章的末尾损了孔子一下,认为他这是沽名钓誉。并且表示,如果像庄子自己这样渊博,就会更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愿到处显摆。让夏虫去不理解冰好了,庄子自己所见的冰难道就真的是真实存在的,难道不会是梦中蝴蝶那样的虚幻存在,只因为自己是一个有冬季病的人。

哲理故事:三季人,让人多活几年

这个哲理故事的原文是: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译文:

早晨,子贡在门口打扫院子。这是有人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回答说:“我不是孔子,你找我们老师想请教什么呢?”

那人回答说“我想请教有关时间的问题?”

子贡回答说“这个问题我知道,我可以给你解答”

那人又说:“那你说一年有几季?”

“当然是四季。”子贡笑着回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那人也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了起来,一直争到中午也没停止。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子里走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判。

孔子不语,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那人听罢,大笑而去。

等那人走后,子贡连忙问孔子:“这与您所教的不同啊,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那一年到底应该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更加不解。孔子接着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刚才那个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和这样的人就是争论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如果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的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子贡立马就明白了。

扩展资料:

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哲理就是: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三季人


“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朝菌是朝生夕死,所以它不知道阴历的月初(朔)月底(晦)。蟪蛄过不了冬,所以不知道还有春秋。是阐明人生苦短,要及时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人生至高境界的道理。

出自庄子《逍遥游》

扩展资料: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

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

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

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参考资料:


逍遥游(庄子作品)_百度百科

‘夏虫不可冰语’的全文是什么

外篇·秋水
作者:庄子及门徒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 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 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 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 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 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 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 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 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 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 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畾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 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 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 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 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 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 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 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 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 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 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 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 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 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 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 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 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 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 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 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 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 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 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 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 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 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 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 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 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 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 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 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 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 ,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 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 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 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 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 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 “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 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 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 足趻踔而不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 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 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 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 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 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 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 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 圣人能之。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 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 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 、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 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 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 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 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 ,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 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 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 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 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 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 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 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 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 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 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 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 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爽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 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 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 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 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 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 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 为鹓鹐,子知之乎?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 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 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季人”夏虫不可语冰

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有个学生在外面扫地,来个客人就问他,你是谁啊?他说我是孔子的弟子。

来人问:“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个问题啊?”

学生说:”可以啊。他心里想,你大概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来人说,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这位学生心里想,这还用问吗?春夏秋冬——四季。

来人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学生说:“哎,你搞错了。最后两个人约定说,如果是四季,学生向来人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来人向学生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想,这下我肯定赢了吧。

这个时候正巧孔子从里面出来,学生就很高兴的问了老师,一年有几季啊?孔子看了一下来人说:一年有三次。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都不敢问,来人说磕头,磕头,他就乖乖地磕三个头。来人走了以后,他就问老师: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三句?

孔子说:“他说你没有看到那个来的人吗?全身都是绿的,它是什么?它是蚱蜢,蚱蜢是春天盛,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有看过什么冬季。你讲三季他很满意,你讲四季,我们要吵到今天晚上,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我们且不去论故事的真假,圣人果然是圣人,都是有大智慧的。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前遇到不讲理的人,就会特别生气,不理解那些人为什么这么颠倒黑白,歪曲事实。

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跟夏天的虫,你讲什么冰——冰——冰,那是你糊涂啊,你跟他讲什么呢?

现在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的,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要想想三季人的故事了。
有人说,这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吗?你如果这样去问孔子,孔子说本来就这样啊,你见人不说人话,这是鬼话连篇。要是有一天真的碰到鬼,你不讲鬼话,你怎么沟通啊?所以这个绝对不是投机取巧,这个是随机应变。

我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是很难融入别人的圈子里。自己就像一个小孩子,坚守着自己心里的道理和原则,跟别人相处也很生硬,说着自己一成不变的道理和想法,这当然是很无趣的。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层次相同,无须争辩。层次不同,何须争辩呢?

郭德纲说:“天下所有的病都是由气上得的,很多事都是自己挤兑自己。”

想来竟真是这样,甚后悔之前没有好好说通自己,应好好宽慰自己,尽量放宽心才是正解。

夏虫不可语冰,别跟三季人交谈

文/尹宇豪
题/夏虫不可语冰

很早以前听过什么虫什么夏天的冰,最近才弄明白什么叫“夏虫不可语冰”,好像一切都是天注定的,仿佛就在同一时间,我也了解了什么是三季人的故事,这两个话题又像是同一个故事里的,不管是不是一个故事,至少能够教导我们不要去进行无所谓的争端,劳神伤心。

生活里你必须会碰到这样的三季人,可以说他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又可以说他们自私自利,心胸狭隘,我没有资格去用形容词形容他们,他们或许也不用受到谁的审判。你觉得你讨厌他们自然有人会喜欢他们也许就是你所讨厌的人。所以有喜欢有不喜欢这就证明了你所说的喜欢与否只不过是你的主观印象,不值得其他人借鉴来评判他们。所以你大可不必终日抱怨你所讨厌的人的品性,自然有人喜欢,志不同道不合自然就无法成为朋友,也不必有争议,三言两语也未必可以修改一个人的品性,反倒争个面红耳赤又何必呢。

艺术里本该是一个纯净的雪地,即使充满血汗的充满活力热情的艺术品被别人浇透了凉水那又怎样,只要你不是一个随便的人这个世上一定会有人不把你的作品当成随便,即便小到「看不懂」大到用「污言秽语」进行嘲讽和抨击,艺术家该做的事就是筛选出最符合自己观点的意见,用作下次创作,只要三观正确,一定会有一个能走进自己艺术世界的人。那些个凡夫俗子远低于你的艺术造诣,懂得的人自然沉浸其中,浮想畅游,不懂得的人指指点点,艺术里,我觉得没有是非对错。梦知老师讲过的故事说两个和尚发生了争吵,然后他们分别问师父,师父都跟他们说他们都是对的,然后另一个和尚问师父说为什么他们都是对的呢,师父说「你也是对的」。

即便大家都是对的,如果还有矛盾,那倒不如分开吧。众生皆苦,在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最动人的爱恋里仍需要遭受苦难的话,倒不如死了就别再生了。感动成全不了爱情,只会带来感激,合适不一定感动,但能捍卫爱情。感激的爱情我想撑不过感激完了的那一天,合适爱情带来的心与心的交换随着你的心动会一直反复。你深知她的不易即便她抱怨你也甘心忍受,你不知她的喜好她欢天喜地你却无动于衷。这世上这么多人,总有个人能跟你好好的说话,辛苦做的饭菜不会先说难吃而是辛苦了。我长得越来越胖你却不认识我了,我想我还是会找一个陪我减肥的胖佬陪我过,即便他可能不会喜欢我,但在他身边我也充满笑容,《瘦身男女》里郑秀文没有找那个白马王子,回头找的陪伴过的那匹黑马,好在情投意合。

世间万物皆为浮云,都受不得猛烈的撞击,对于不喜欢的就尽情放下,任何事都不及你的快乐,要想过得很快乐,不容易,众生皆苦,及时行乐,善哉善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