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评价(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本文目录

  •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 指出汉代豪族儒学化的原因,顾炎武的儒学思想主张是什么
  •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
  •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 黄宗羲、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与意义各有哪些
  • 如何评价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 顾炎武对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其主张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 顾炎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主要主张与个人经历有什么联系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清末历史学家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

指出汉代豪族儒学化的原因,顾炎武的儒学思想主张是什么

顾炎武的思想,和前代儒家思想比,在反思和批判旧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些精髓。
顾炎武的思想和前代儒家思想相同之处是,作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从儒家思想中继承和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其很多核心思想,如“ 以天下为己任,无民而君不立”的主张,和前代儒家思想仍然一脉相承。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并未跳出儒家思想的窠臼。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 “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一直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但顾炎武的思想和前代儒家思想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顾炎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而是通过反思、批判有所扬弃,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一是否定经学一统。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学术基本上一直以经学一统天下。顾炎武作为清学之祖,一生广览群书,多闻博学,于经义、史学、文字、音韵、金石、考古、天文、历算、舆地、军旅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二是提倡“众治”。顾炎武从“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出发,还萌发了对君权的大胆怀疑。他在《日知录》的“君”条中,旁征博引地论证了“君”并非封建帝王的专称,并进而提出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三是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其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四是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其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五是批判理学。顾炎武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

(1)李贽:反对“存天理,去人欲”,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提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提出“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影响:冲击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限制君权。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影响: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顾炎武:强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唯物辩证法思想。影响: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5)共同特征:抨击封建礼教和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
3
、评价评价:
(1)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没落和君主专制强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
(2)敢于挑战正统,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礼教,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3)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地位。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实践者,它他的思想主张及作品对后世的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呢?

1、 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2、 对理学的正面批评。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3、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 提出“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5、 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6、 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7、 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以上就是关于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的介绍了,通过以上的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那么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2、对理学的正面批评。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3、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提出“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5、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6、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7、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历史学家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

黄宗羲、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与意义各有哪些

黄宗羲:主要思想 限制君主的权力:主张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另一主张就是设置宰相,而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则是黄宗羲限制君权的又一措施。意义: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充满了对三代发扬“人性”的贤人政治这一乌托邦构想的憧憬,他做的某些思考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开始与近代民主政治理论有了一些交叉:“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权学说与近代人权理论在重视人的权力方面的交叉,近代分权学说、议会政治理论与“以相权分君权”、“学校议政”思想在限制君权方面的交叉等。这些交叉无一不体现了黄宗羲的政治思想由古代到近代的过渡倾向。由于时代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局限,他不可能在一个还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提出近代民主制度的构想,但他的思想仍不失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棵奇葩。顾炎武:主要思想 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大胆怀疑君权,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意义:顾炎武是一位具有真正知识分子良知的伟大学者,其做学问不是为了个人的一己之利,而是为天下而学问思辨的。所以,他著书立说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文须有益于天下”。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他孜孜于明体达用、济世经邦之实学。为此,他极端鄙视和极力反对亟求当世之名以遂其私的“俗儒”们的“学问”方式,强调要在“本原之学”的基础上做出前世所未尝有、后世所不可无的真正“有益于天下”的学问。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学术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天理良知。这种学术良知,对于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学者来说,也仍然是须臾不可丢弃的。不顾是否有益于天下,而一味昧着良心“炒学问”,乃至于像不法奸商那样大肆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这是知识分子的耻辱,亦是民族的不幸!顾炎武平生既重学又重商,既善学问亦会经商(且曾经商),然而,我们从他的学问中,却嗅不到一丝一毫的“商味”!顾炎武以其实践表明:治学与经商乃是两码事,商有商法,学有学术,决不应当也不能视治学如经商,乃至以经商之道来取代治学之道!顾炎武之值得研究,主要不在于他是经师,而在于其为人师。从他的身上,我们实在能学到很多东西,受到很多启发。

如何评价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之治”反对君主专治!他的思想进一步动摇了封建体制,有助于资本主义思想和发展的萌芽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在郡县九论中,顾炎武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准确指出封建、郡县二制弊端所在.所谓“封建之失,其专在下”,便是指西周赋于封国之主权过大,最终形成指挥失灵,尾大不掉分裂之局.顾炎武所指“郡县之制,其失在上”,就是指的自宋元明以来这种中央过于集权,造成地方无力施政的状况,可谓一针见血.他还说,中央对地方不相信,不给地方长官自主权,光靠派人督导、催促、巡检是无法治理好一方之政的.

顾炎武对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其主张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大胆怀疑君权,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意义:顾炎武是一位具有真正知识分子良知的伟大学者,其做学问不是为了个人的一己之利,而是为天下而学问思辨的.所以,他著书立说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文须有益于天下”.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他孜孜于明体达用、济世经邦之实学.为此,他极端鄙视和极力反对亟求当世之名以遂其私的“俗儒”们的“学问”方式,强调要在“本原之学”的基础上做出前世所未尝有、后世所不可无的真正“有益于天下”的学问.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学术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天理良知.这种学术良知,对于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学者来说,也仍然是须臾不可丢弃的.不顾是否有益于天下,而一味昧着良心“炒学问”,乃至于像不法奸商那样大肆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这是知识分子的耻辱,亦是民族的不幸!顾炎武平生既重学又重商,既善学问亦会经商(且曾经商),然而,我们从他的学问中,却嗅不到一丝一毫的“商味”!顾炎武以其实践表明:治学与经商乃是两码事,商有商法,学有学术,决不应当也不能视治学如经商,乃至以经商之道来取代治学之道!顾炎武之值得研究,主要不在于他是经师,而在于其为人师.从他的身上,我们实在能学到很多东西,受到很多启发.

顾炎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主要主张与个人经历有什么联系

顾炎武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他的思想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而且在今天,顾炎武的思想也是有可取之处的。顾炎武的思想并没有脱离儒家的范畴,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来反对封建皇朝的统治,并且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顾炎武出生名门,有着非常好的家世,在很年幼的时候就开始努力读书,在14岁的时候考取了秀才,并且在青年的时候就开始讨论朝政。

顾炎武提倡反清复明,在失败以后,顾炎武游历各个地方,并且潜心治学,是明末清初非常有名的学者、思想家。顾炎武被清朝学者称为开国儒师,他继承了反理学思潮,并且对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顾炎武在文学道路上极具探索思想,开创了新一代学风,给清代学者带来了很大影响。顾炎武在明末时期,就开始对理学进行批判,顾炎武在批判中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的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萌生了对皇权的质疑,这一点是十分大胆的,毕竟在封建主义社会,这种思想是不被允许的,而且也是离经叛道的。顾炎武反对独治,而主张众治,虽然顾炎武并没有在表面上说出反对皇权的这种话,但是他的这种主张却充满了反对封建主义专制制度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这句话就是顾炎武提出来的。

顾炎武提出了口号,成为了激励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顾炎武虽然只是一个江南文人,但是曾经到达过北方,虽然主要是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但他的民族气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学问也开创了清朝的先河。虽然顾炎武的思想有很多缺陷,但是顾炎武的思想是十分先进的,在崇尚皇权的时代,顾炎武却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勇于争取百姓的权利,这一点是值得大家赞扬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