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废江河万古流的上一句(杜甫诗句“不废江河万古流”的上一句是什么)

本文目录

  • 杜甫诗句“不废江河万古流”的上一句是什么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自哪里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什么出处
  •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前一句是什么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杜甫诗句“不废江河万古流”的上一句是什么7个字
  • 不废江河万古流前一句

杜甫诗句“不废江河万古流”的上一句是什么

上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
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初唐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赏析:
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时期崇尚辞藻浮华艳丽的余习。“轻薄为文”,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史炳《杜诗琐证》解释此诗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自南朝齐梁以来,随着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统治阶级的绮丽之风渐行渐盛,与之相伴的则是文学领域上的迷失。
  其实,平心而论,六朝以来,我们的文学依旧在发展,在进步。
  魏晋时期,是人性开始觉醒的时代。这其中,陶渊明功不可没,他一个人的升华,一个人的醉心山水,让后世千万万的士子们有了精神的依托。
  《世说新语》开创了笔记体小说的体例,是一部前古未有的旷世杰作。
  《文心雕龙》总结了南齐之前中国历代的文学写作理论与文体,恢宏而朴素,可谓是集前人之大成,传后世之杰作。
  昭明太子,这个令人感到遗憾的早逝才子所带领编纂的《昭明文选》,精选南梁之前所有文学大家之名作,流传甚广。
  永明体,南齐年间兴起的新诗体,开创了与古体诗不同的范例。其讲究平仄、韵律、对偶的格式一扫晋宋以来的晦涩,诗文清丽可读,并为日后的近体诗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有四六体,也就是影响后世深远的骈文,也兴起于魏晋。其文由对句成行,修饰华丽,词藻绚烂,读来亦是文采飞扬,妙不可言。
  有着这样杰出的文学贡献,魏晋南北朝文学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时代使命。然而,顽疾也随着文学新体裁的发展而显现,这是做为新事物出现的骈文与永明体不可避免的问题。
  至梁陈年间,永明体逐渐发展臻熟,发展成为更加绮丽的宫体诗;骈文日益兴盛,其风头远胜古文。
  然而,越是风头正盛,其不足愈加明显,但可悲的是竟无人察觉。
  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把毕生的精力才情纠结在了平仄韵律上,而全然不顾诗文本身的空洞无物,不知所谓。自诗经与楚辞开创诗歌的现实与浪漫主义流派以来,诗,即为咏物、咏情之托;文、赋,自先秦诸子与两汉以来,它长于叙事,抒情述理。而宫体诗与骈文在发展中则远离了这条正路。这就好比一棵大树,人们精心地打扮树枝末杈,让它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却对树干的蛀空置之不闻,长久以往,中华的诗歌,必将有那倒塌散架的一天。
  扶正这棵大树为它开始填补空心,是隋灭陈一统中国的几十年后。
  初唐,宫体诗依旧盛行,上官仪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将用词、对句和平仄声韵的技巧抬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史称“上官体” ,为后世的律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可不谓一份功劳。但是,过分的流于形式,苛求华美,陷于骈体之中不能自拔,被繁琐的“六对” 、“八对” 绑缚,而疏忽内容意义使诗歌在上官仪等人的带路下愈加华美至极,愈加讲究至极,然其空洞无物,脱离实际流于轻浮的弊端也越撕越大。假若长久以往,诗歌文章被形式和词藻所绑缚,穿上虽美观于外但浅薄于里的衣裳,而离生活越来越远,逐渐变为少数人的玩物,其穷途末路、停滞不前之日也许不远矣。
  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位轻权微的初唐四杰站了出来,用实际行动来挽救中华文学的危厦。王勃率先明确反对“上官体” ,杨、卢、骆三人随即投身其中,他们的诗文开始走向质朴,视野变得开阔,杨炯写出了边塞诗的雄健,王勃卢照邻的辞赋铿锵有力,骆冰王写下了当时罕见的长篇诗赋。四人的词句虽然仍有齐梁之风残存,但已确实独树一帜,开始摆脱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轻浮文学,从题材,文风,感情,形式各方面上全面的冲击初唐时期浮夸的文坛。
  说实话,初唐四杰并没有太多拿得出手来比肩后世名家们的作品。王勃虽才华横溢,有滕王阁序、滕王阁诗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样的千古佳作与名句流传至今,熠熠生辉,但终究因为生命的短暂而匆匆逝去,其文学地位恐尚不及百年之后同样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李贺李长吉。骆宾王所著诗文为四人之中最多者,更是少有才名,但由于宗室战争中的失败而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只徒留曾经的豪语“试看今日城中,竟是谁家天下” 。杨炯卢照邻两人更是默默无闻,除去初唐四杰一称之外,在千年之后的唐代文学评论之中二人几无一席之地可容!
  然而,开创者终究是开创者,他们承上启下,扭转了初唐的文学风气。我们有理由去宽恕他们诗文上或多或少的不成熟,毕竟是他们,引领了一个声名赫赫,灿烂千古的时代。
  就像杜甫满怀敬意的尊崇四人,驳斥那些讥讽四人的文人,并为四人写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千古名句一般,初唐四杰为文学的进步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足以让他们的名字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不被流水般的时间卷走而销声匿迹。他们永远地立在唐初的文坛上,作为一群正确道路上的探索者、先行者得到后人给他们应得的赞赏。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出自哪里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思: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出自《戏为六绝句·其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扩展资料:

《戏为六绝句》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包括六首七言绝句,前三首是对诗人的评价,后三首是论诗的宗旨。这六首诗每首单独成诗,表现了不同的主题。但同时这六首诗的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组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

《六绝句》虽然主要是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通过各种事例来总结出一系列的要点,将严正的笔意寄寓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中,娓娓道来,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白了这一点,这组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戏为六绝句_百度百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什么出处

  1、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现在攻击和诬蔑王杨卢骆的文章)但即使等到你们这些家伙身体死亡,名字也让人忘了,也阻止不了他们的声名、文章像江河那样万古常流。
  2、注释:
  ①尔曹:你们这些人。
  ②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像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3、出自《戏为六绝句-其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诗作品。原文: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前一句是什么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前一句是“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出处:《戏为六绝句》

作者:杜甫(唐代)

翻译:你们(守旧文人),在历史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看到一个问题:历史上有哪些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话?

突然想到了杜甫的诗:

出处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以下为六首诗原文,凑一下字数(ง •̀_•́)ง

译文(其二)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开创了新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很高的造诣,却被当时一些守旧的文人不停讥笑。
呵呵,待尔等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而四杰和他们的文章依然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将那些自认了不起的评论者,贬低为尘埃,应该是没什么伤害,却侮辱性极强之话。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诗歌文章,慢慢由质朴向华丽转变,而当时一些守旧的文人却有崇古恶今的恶劣风气,于是把矛头指向了初唐四杰。
杜甫以诗论诗,用这么一首诗,对历史本该有的进步给出自己的定论,明确地肯定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而那些只会浅薄地评论者,却因自己无名无作,成为历史浪潮中上不了台面的尘埃。

清人赵翼诗曰:

李杜的诗文虽然流传万古,如今却已不再流行,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代表,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的文学体裁也不能停留在古诗词文上,只有百花齐放,才是最好的未来!

所以,作为写作平台,用来记录生活琐事算不算进步呢?

杜甫诗句“不废江河万古流”的上一句是什么7个字

上一句是尔曹身与名俱灭。

出自《戏为六绝句》,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这组诗包括六首七言绝句,前三首是对诗人的评价,后三首是论诗的宗旨。 

全诗如下: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如下: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

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注释如下:

戏为:戏作。其实杜甫写这六首诗态度是很严肃的,议论也是可取的。六绝句:六首绝句。

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 “初唐四杰”。

体:这里指诗文的风格而言。当时体:那个时代的风格体裁。

哂:讥笑。

尔曹:彼辈,指那些轻薄之徒。

扩展资料: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史炳《杜诗琐证》解释此诗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诗中以“卢王”来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思是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戏为六绝句

不废江河万古流前一句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前一句是:尔曹身与名俱灭。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戏为六绝句》(其二)中的诗句。全诗如下: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