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的最著名的诗词(有关薛涛的诗句)

本文目录

  • 有关薛涛的诗句
  • 赞美薛涛的诗词
  • 要薛涛最好的四首诗~
  • 有没有人知道十六国元宵节薛涛出名的诗句我急求

有关薛涛的诗句

  《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昔,离梦杳如关塞长。   《题竹郎庙》   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   《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   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   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   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十离诗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   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犬离主》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   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笔离手》   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   为惊玉貌郎君坠,不得华轩更一嘶。   ——《马离厩》   陇西独自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茵。   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再唤人。   ——《鹦鹉离笼》   出入朱门未忍抛,主人常爱语交交。   衔泥秽污珊瑚枕,不得梁间更垒巢。   ——《燕离巢》   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   只缘一点玷相秽,不得终宵在掌中。   ——《珠离掌》   跳跃深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纶钩。   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   ——《鱼离池》   爪利如锋眼似铃,平原捉兔称高情。   无端窜向青云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鹰离鞲》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   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竹离亭》   铸泻黄金镜始开,初生三五月徘徊。   为遭无限尘蒙蔽,不得华堂上玉台。   ——《镜离台》   这十首诗是用犬、笔、马、鹦鹉、燕、珠、鱼、鹰、竹、镜来比自己,而把韦皋比作是自己所依靠着的主、手、厩、笼、巢、掌、池、臂、亭、台。只因为犬咬亲情客、笔锋消磨尽、名驹惊玉郎、鹦鹉乱开腔、燕泥汗香枕、明珠有微瑕、鱼戏折芙蓉、鹰窜入青云、竹笋钻破墙、镜面被尘封,所以引起主人的不快而厌弃。   柳絮咏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赞美薛涛的诗词

寄赠薛涛
  唐代:元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译文
  锦江滑腻峨眉山秀丽,变幻出卓文君和薛涛(这样的才女)。
  言语巧妙好像偷得了鹦鹉的舌头,文章华丽好像分得了凤凰的羽毛。
  擅长文词的人都纷纷停下了自己的笔,公侯们个个想像王浚梦刀升迁那样离开那里。(他们都自愧弗如。)
  分别后远隔烟水无限思念,这思念就像庭院里菖蒲花开那样盛,像天上祥云那样高。
  作品注释
  元稹极富诗才,然而第一次与薛见面,便令他敬佩不已,并主动为薛捧持笔砚,薛涛赋诗作画,笔走龙蛇,其不世之才华,使元稹大为吃惊,便引为知己。这是他后来写的赞美薛涛的诗。元稹深爱薛涛,唱酬往来,情深意切。后来元稹到了浙江,遇到了刘采春,便忘了与薛涛旧情,薛涛写了一首《柳絮》以自嘲:“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中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生于长安 (今陕西西安),唐代诗人。幼时家贫,十五岁举明经擢第。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授校书郎、左拾遗等。他直言勇谏,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遭贬谪,后转与宦官妥协,遂拜相。文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反映了民生疾苦,但诗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及白居易。作品有《鸳鸯传》和《元氏长庆集》。

要薛涛最好的四首诗~

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牡丹》诗用“情重更斟情”的手法,把花人之间的感情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别后重逢,有太多的兴奋,亦有无限的情思。面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墨,把人世间的深情厚意浓缩在别后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红笺”,当指薛涛纸,是诗人创制的深红小笺。“泪湿红笺”句,诗人自己进入了角色,读来亲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传神。“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给花人之恋抹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担心与情人的离别会象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难得和喜悦。诗人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地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捏合在一起(唐人把武陵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全唐诗》卷六九O王涣《惘怅诗》),给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纱,带来了惊喜欲狂的兴奋。两句妙于用典,变化多端,曲折尽致。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两句既以“馨香”、“不语”射牡丹花的特点,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行文显而不露,含而不涩。花以馨香传情,人以信义见著。花与人相通,人与花同感,所以“不语还应彼此知。”

以上六句写尽诗人与牡丹的恋情,末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安枕席”于栏边,如对故人抵足而卧,情同山海。深夜说相思,见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这两句想得新奇,写得透彻。

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向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来写,新颖别致,亲切感人,自有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周啸天)
筹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远的成都近郊,至今还耸立一座薛涛“吟诗楼”,点缀着锦江玉垒的秀丽风光,那是薛涛晚年栖息吟咏之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读了王建这首《寄蜀中薛涛校书》,不难想象,这颗闪闪发光的诗坛明星,是如何为当时所倾倒,而她的晚年生活,又是过得多么安闲宁静!然而,她没有躲在枇杷门巷这清幽的小天地里把自己和现实隔绝开来,这首《筹边楼》,便是她关怀时事政治心情的真实写照。

筹边楼在成都西郊,是大和四年(830)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所建。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可见李德裕建这楼,不仅供登览之用,而且与军事有关。在他的任内,收复过被吐蕃占据的维州城,西川地方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十一月,李德裕调任离蜀,此后边疆纠纷又起。诗中的“羌旅”,就是指吐蕃而言的。这时,薛涛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时事,写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楼。说“平临云鸟”,则楼之崇高可想;说“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着一“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两句不但写得气象万千,而且连李德裕当时建楼的用意,诗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孕于其中了。后两句寓严正谴责于沉痛慨叹之中,便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意思是说,由于将军们的眼光短浅,贪婪掠夺,召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连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受到战争的威胁。

诗以“最高层处见边头”作结,这“高”,这“见”,和首句的“平临云鸟”遥相呼应;而“见边头”,则和次句的“壮压西川”是个鲜明的对照。意思是这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它曾经是全蜀政治军事的心脏,成为西川制高点的象征;而今时移事异,登楼便能看到边地的烽火了。通过这样的对照,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出来;而诗人抚时感事、忧深思远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说“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还仗出群才”(《诸将》)之意,也就深情若诉了。再从句法上来看,“诸将”句突然一转,和上文似乎脱了节;而末句又一笔兜了回来,仍然归结到筹边楼,说的仍然是登楼眺览,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

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里,有议论,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写;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是不多见的。胡应麟论唐人绝句有云:“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中唐遽减风神,晚唐大露筋骨。”(《诗薮。内编》)单就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来讲,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这也和中晚唐绝句题材的扩大、内容的加深有关。发展中有成功之处,也会有失败的地方,要作具体分析。象这诗虽“露筋骨”,但仍不失唱叹之音,并非以议论为诗,并不流于概念化。它的意味深长,耐人寻绎不尽。

有没有人知道十六国元宵节薛涛出名的诗句我急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
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崔液《上元夜六首》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
失名《折桂令·元宵》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
李商隐《观灯乐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