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从林黛玉身体退出来(林黛玉死的时候贾宝玉去那里了)

本文目录

  • 林黛玉死的时候贾宝玉去那里了
  • 《红楼梦》黛玉在山坡上看见宝玉为何说到短命然后侧身而走
  •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怎么了. 最后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结局是如何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为林黛玉的所有事
  • 红楼梦中哪一回提到了林黛玉的病

林黛玉死的时候贾宝玉去那里了

成亲。

在高鹗或者说无名氏的续书中林黛玉是气死的,因为黛死钗嫁,这个时候贾宝玉正忙着和薛宝钗成亲,当然贾宝玉也不知道成亲的对象是薛宝钗,还一直以为是林黛玉。

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里是有非常多的伏笔的,比如林黛玉曾对贾宝玉说:“赶你回来,我也就死了罢了”,所谓一言成谶,在红楼梦里是不能乱说话的,否则都会被“言出必行”。

扩展资料:

关于林黛玉的结局红学界尚无准确一致的说法:

林黛玉的死可能和《牡丹亭·离魂》中的杜丽娘的死有些相同之处,都是忧郁过度而死的。还是就是,在第76回里,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时,林黛玉联了一句:“冷月葬花魂”。

看到这里,众多的学者就认为这句诗是伏黛玉之死的谶语,他们就进而得出林黛玉是在月圆之夜沉湖自尽的结局。

黛玉之死是直接关系到贾家的败亡,贾家败亡是《红楼梦》的真正悲剧所在。在癸酉本中,贾家最后是彻底地家败人散了,因此,《红楼梦》原本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悲剧,这与通行本中差不多是大团圆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红楼梦》黛玉在山坡上看见宝玉为何说到短命然后侧身而走

这段是黛玉葬花吟后遇见宝玉的描写,黛玉一连串的心理,语言和动作描写展现了黛玉和宝玉产生矛盾时,黛玉对宝玉又爱又恨的心理。她一方面因误会宝玉而骂他狠心短命,另一方面又想到向来宝玉的痴状,不忍咒他。这种矛盾的心理导致她长叹一声,抽身离去。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怎么了. 最后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结局是如何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为林黛玉的所有事

  第五十七回作者写道,紫鹃在回到潇湘馆后,躺在床上和黛玉说:“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紫鹃的这一番言论,逗露出很多信息。紫鹃都“愁了这几年了”,“太监”都急了,“皇帝”更急,但急有什么用呢?贾母“淸虚观之行”后,“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形成对峙僵局,贾母不会让步,王夫人等不会罢休,紫鹃所谓“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是不可能的,双方只能“等待”,慢慢地做工作。“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这种可能性不存在;“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贾母不可能长久地“有”下去;那就只能是“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些个简单的道理,林黛玉不可能不懂。林黛玉懂得这些道理了,林黛玉泪尽了,林黛玉要让步退却了,林黛玉要魂归警幻仙境了。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的“和解”,主要因缘是林黛玉决定“让步退却”了,她要魂归警幻仙境了;次之是薛宝钗的真诚发生了作用。请读读“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薛宝钗确实征服了林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的“友情”得到了发展,二人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二人“和解”,建立和发展“友情”,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动机——这也是作者的艺术构思。作者同时是在排除对薛宝钗这一艺术形像的误解,声明薛宝钗不是酿造“宝黛爱情悲剧”的“帮凶”,她也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中的“一红”、“一艳”。只有这样,才能缩小打击面,把批判的锋芒直指酿造“宝黛爱情悲剧”的真正元凶——贾元春、贾政、王夫人和薛姨妈。
  贾元春失宠,“虎兕相逢大梦归”后,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势败休云贵,家贫莫论亲”。“木石姻缘”的靠山贾母离开人世,泪尽血干的林黛玉自知“凭人去欺负”的时候到了,于是违心地劝告贾宝玉,一定要在她死后接受薛宝钗。设若没有林黛玉的临终嘱托,贾宝玉是断然不会接受薛宝钗的。松樵的这一观点,只要细品《终身误》曲子,便一定不难理解。“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贾宝玉彻底绝望,终于弃家出走,当和尚去了,回到了渺茫的虚无之中。
  《红楼梦》后四十回说贾母、王夫人用王熙凤“掉包计”,使骗术趁贾宝玉在病中令其和薛宝钗结婚,这才真是“更向荒唐演大荒”!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之时,贾母已经离开人世,王熙凤已经“哭向金陵事更哀”、“昏惨惨似灯将尽”了。为了林黛玉的临终嘱托,贾宝玉不得不俯就王夫人们的“金玉良缘”,于是便有了“都道是”、“俺只念”、“空对着”、“终不忘”、“到底意难平”之叹!《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贾宝玉多次对林黛玉说过:“你死了我就当和尚去。”贾宝玉是不会食言的。
  在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上,因极尽“富贵”而出家的例子多了去了,那个佛教的创史人释迦牟尼就是最现成的典型;因“爱情”、“婚姻”而出家的例子就更多了,苏州的那个“寒山寺”的来历就是最现成的典型。释迦牟尼出家松樵在拙文《“太虚幻境”是浓缩版《红楼梦》》中已经论述过了, 这里不再重复,只简单说一说“寒山寺”的来历。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
  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爱的模样。据说也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民间还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来到人间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
  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红楼梦中哪一回提到了林黛玉的病

第三回 托内兄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写到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看她生的瘦弱,知道她有先天不足之症。在这一回介绍贾雨村的女学生林黛玉的时候也提及她体弱不禁。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躺着说话,贾宝玉闻到她身上有一股药香,编了个故事来打趣她。她长期生病煎药。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有嫌隙,贾宝玉摔玉,与林黛玉怄气,林黛玉气的大哭大吐。本来有病,加上一哭更显得楚楚可怜。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林黛玉久病不愈,府里煎药拿药略有怠慢,林黛玉也不能苛求。薛宝钗处处考虑周到,提议赠与林黛玉燕窝,希望她的病早日好。林黛玉发自内心地感激。这是从侧面写了林黛玉的病。
第七十 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林黛玉写了桃花诗,重建诗社。这次正值春天,所有人一起去放风筝。林黛玉的丫鬟紫鹃剪断了风筝说希望连姑娘的病根一起放掉,只怕病就好了。

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秋新词得佳谶
贾府已经日渐败落,节日也比往年凄凉。林黛玉和史湘云夜深填词,和下一回偶遇妙玉对她们的词抄录并续写了结尾。林黛玉与史湘云回到潇湘馆已经三四时,林黛玉因久病也夜不成寐。
还想补充后面这两回,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林黛玉的病,但是加上之前的几回,都是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突出描写,填词作赋都才华横溢,值得赏析。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密意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以上都是凭个人记忆写的,红楼梦我读了很多遍。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