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初中课文(普希金初中课文)

本文目录

  • 普希金初中课文
  • 未选择的路课文句子赏析
  • 未选择的路是几年级的
  • 美国诗人写的里头有一句好像说有两条路一条路比较好另一条很难走 好像还出现过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
  • 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 未选择的路初中课文分四段
  • 未选择的路原文

普希金初中课文

是不是初一下册第四课的《诗两首》?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希望有帮到你=)
采纳哦

未选择的路课文句子赏析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篇。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注意赏析哪些 句子 ?我整理了《未选择的路》句子赏析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未选择的路》句子赏析
  全诗共4节,可分两层:1~3节为第一层,在树林里,“我”面临着两条路,而经过思考决定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在这一层中,诗人描述了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遗憾,“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写出“我”的犹豫和久久思索: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但“无限美景在险峰”,

  “我”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就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这显然是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虽然如此,但依然义无返顾。

  第4节为第二层,是作者多年以后的感慨,“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怎样度过,就看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选择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它说明,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必须要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或两种行动中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不同的人生方向。面对选择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最后,我们终究会选择其中的一条路。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其中的哲理。因为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思索。这种每个人都有过的复杂的心理体验,被弗罗斯特敏感地捕捉到了,并谱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我想这首诗之所以广受欢迎,也正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感受。
  《未选择的路》课文原文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课文知识点
  1、思考诗歌中“路”的含义:

  探究学习:诗歌表面上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借自然之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探究学习: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3、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探究学习: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探究学习: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未选择的路是几年级的

七年级下册课本第四课《诗两首》 第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首:未选择的路

美国诗人写的里头有一句好像说有两条路一条路比较好另一条很难走 好像还出现过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一1963)是在马萨诸塞州劳伦斯上的中学,也在达特第斯学院和哈佛大学读过一段时间。获得诗名之前,弗罗斯特时而务农,时而到中学教希腊语和拉丁语。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13年。1916年后,他一直在著名学府任职,通常的身份是“住校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未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当许多诗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时,他却坚持使用日常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弗罗斯特的许多诗歌反映了他与大自然的贴近。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田园式的思乡情调。《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英文版:
  The Road Not Taken
  writen by Robert Lee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1

弗罗斯特在一首著名的诗中叹息:林中路分为两股,走上其中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没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股,如此至于无穷,不复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走的路了。

这的确是人生境况的真实写照。每个人的一生都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最终得到实现的仅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可能性被舍弃了,似乎浪费掉了。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遗憾。

但是,真的浪费掉了吗?如果人生没有众多的可能性,人生之路沿着唯一命定的轨迹伸展,我们就不遗憾了吗?不,那样我们会更受不了。正因为人生的种种可能性始终处于敞开的状态,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是命运的主人,从而踌躇满志地走自己正在走着的人生之路。绝大多数可能性尽管未被实现,却是现实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是它们给那极少数我们实现了的可能性罩上了一层自由选择的光彩。这就好像尽管我们未能走遍树林里纵横交错的无数条小路,然而,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即使走在其中一条上也仍能感受到曲径通幽的微妙境界。

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活在世上已经无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号了。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2

优点: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不足:

1.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

2.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

3.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

4.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

5.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3

层递式提问,引起学生看屏幕,通过麦克风感受朗读。

师:同学们能谈谈,通过学习本诗歌,你希望得到什么。

任燕:我听不懂这首诗讲什么,我想知道主题。

黄杰:是作者的两条路写得好还是周晓燕和董超说得好?

颜建英:这个“路”到底是什么“路”?这样的写法,我们上册在哪里学过?

任燕:走一条路就走一条,干嘛还要改日再见?还要叹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态度乐观向上,这首诗的态度是什么?

黄晓燕:走条路需要这么复杂吗?

(教师等待一分钟,没有新问题出现)

师:黄晓燕同学很坦率,这一条路为什么这么复杂?

生:(杂乱)也许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么路越走越难走……

师:同学们很风趣,我们小时候听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这里的路指得是读书之路,难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吗?

颜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杂):“人生之路,贝贝起步。”

师:好的,广告词都进来了,孩子从小健康,走人生之路才有实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临选择,比如上“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你会怎么办呢?

陆芳敏:这很难,我想上重点高中,可按成绩却只能进普通高中啊!

师:陆芳敏的难处大家有同感吗?

生(杂):有,还有比如以后工作等等的选择都会很难。

师:那么,现在理解作者为什么小“路”大作吗?

生:理解,因为这是“人生之路”。

师:谁能告诉任燕同学,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汤小锋:人生之路很难走,所以要慎重的选择。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选定,就没有后悔药可以买了。

黄杰:人生有一条道路,不能回头。

师:那么作者所说的改日再见,看起来不可能啰?

生(杂乱):当然,所以他要叹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头路,感到可惜,所以诗人的态度是忧愁的。

师:那让我们一起怀着忧愁的态度颂读诗歌,品味作者对读者的劝诫吧!

(齐读诗歌,教师对颂读进行短评)

师:同学们读到荒草萋萋时,我想到了黄杰同学说“谁写得更好”的问题。大家能否摘取关于路的描写,来比较鉴赏一下。

(学生五分钟自读比较;自读结束后,可以各抒已见)。

周晓燕:作者写大路用了“消失丛林深处”、“延绵无尽头”,我觉得比我有味道,写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诱人”、“美丽”,更写出小路荒凉,比我好。

徐芳:你太谦虚了,我觉得大路还是你写得形象,作者虽然突出了“路长”,却写得没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凉,我还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暂的互相评论,教师鼓励大家相互驳斥。)

师:徐芳同学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却念念不忘大路。他怎么说来着?

生(齐读):啊,留下一条路等到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师:走了一条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又留恋另一条路呢?

董丽丽:也许作者选择的小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觉得还是大路好。

范佳:那也不见得,或许大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呢?

卓俊义:得不到的东西,你会认为它总是好的,所以后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杰: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师:那么如何减少选择后的后悔呢?

生(杂乱):选择的时候要尽量慎重,一旦选定,就要坚定不移。

黄杰:既然选择要慎重,那么作者为什么反而选择难走的路呢?

董慰强:因为小路神秘,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欢曲折的人生。

师:说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它叫作什么?

生:(大部分齐答)《在山那边》、《柴藤萝瀑布》、《行道树》,叫作“象征”手法。

师:(屏幕出示象征的定义)“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红花”象征“光荣”,“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着眼于相似点,而“象征”侧重于本质上的联系。例如“红花”可以象征光荣,但“红花”不能象“光荣”。

(屏幕出示四幅图画:梅花、宝剑、火炬、长城,请同学脱口而出象征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例举了许多象征意义,可见一个事物可以拥有多个象征义,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拘泥。

姚佳(问):写诗歌用象征有什么好处呢?

师:这个问题不好答,同学配《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片断与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选择”,把“荒凉”“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艰难”、“挫折”,再读读诗歌,谈谈感受行吗?

(生改读课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换入象征义)

师:读后感受如何?

生(杂乱):太噜嗦,而且像讲道理,不像诗歌。

师:能用平常我们讲的文学用语来表达吗?

袁湘芬:如果直接讲道理,不含蓄,不简洁,不优美。

师:对于她的说法,大家怎么看?

生:就是我们要说的。

师: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谢谢袁湘芬同学帮助我解答问题。

生:我们写作时怎么来运用象征呢?

师:当然是“学写”啦!

生:笑。

师:我们顺着作者的话题,请同学分别来写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过对擂来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钟来写,师循环,偶尔应学生要求指导。)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这样写的:我越走越艰难,小路上满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来,但我决不后悔最初的选择。

沈丽: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灾难,我精疲力竭却不能回头,人们啊,走路时一定要小心,别像我那样,遭遇痛苦。

邹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风和和暖暖,但我觉得无聊,因为没有挑战。

董超:大路一望无限,前途平步青云,我庆幸我的选择,人生才会一帆风顺。

黄杰:我反对董超的看法:“梅花香从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要人生有作为,崎岖小路搏一回。”

(下课铃响起)

师:(总结)无论是小路还是大路,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走得很精彩。“行路难,行路难”,然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同学们充满勇气走下去,天堑都会变通途。

3.教学反思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教学的不足包括: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4.专家点评

片断一,为余映潮老师执教,教师从朗读入手,指导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这种教学策略是正确的,值得更多人借鉴。朗读很重要,怎样指导朗读?要引发朗读的兴趣,要强调变化。片断中教师在朗读方法的要求上突出了一个“变”字。首先采用吟诵的方法,教师着意提出要区别于“念书”,也就是说要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也就需要投入情感;然后尝试讲述式的朗读,把自己的情感在娓娓而谈中表达出来,此时对文章的理解更为冷静而深刻;最后要求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诗歌读给自己听。从朗读要求的变化,可以看出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读给别人听到读给自己听,从读者、朋友、自己三个角度体会诗歌的情感,而且由外到内逐步深入内心,目的在于通过朗读触动学生内心最敏感之处,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这样在朗读上的精心思考和设计,应该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第二个片断,也有很多值得赞赏之处。例如,从初读到精读,体现了阅读从浅入深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语言较为幽默,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课堂较为活跃,主体性得到了较好体现。

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我们所追求达到的。然而,对比第一个片断,也不能不使我们反思一个问题:阅读是需要师生全部参与的对话。这个对话,要有质量,就不能光追求热热闹闹,应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未选择的路初中课文分四段

《未选择的路》诗本身就是四个小节
第一小节:伫立思考
第二小节:决定选择
第三小节:选择之后的惆怅
第四小节:多年后的回顾与叹息

未选择的路原文

未选择的路

第一节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

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第二节

我选择了另外的一条,天经地义,

也许更为诱人

因为它充满荆棘,需要开拓;

然而这样的路过

并未引起太大的改变。

第三节

那天清晨这两条小路一起静卧在

无人踩过的树叶丛中

哦,我把另一条路留给了明天!

明知路连着路,

我不知是否该回头。

第四节

我将轻轻叹息,叙述这一切

许多许多年以后:

林子里有两条路,我——

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扩展内容: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文学作品。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在诗中,诗人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布满荆棘的道路,正如诗人在现实生话中选择了不会带来丰富物质的写诗生活。诗人在作出抉择后,同时又遗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选择一条路,并坚定地走下去,只有在多年以后的回忆中轻叹遗憾。这首诗朴实无华而清新隽永、寓意深刻。诗歌分为四节,每节的第一、三、四行,第二、五行分别押韵,自如的节奏中透着坚定又渗出丝丝遗憾。整首诗韵律优美,读起来传递着优雅的音乐感。

总体赏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那一条,然后它决定了我的人生从此不同。”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