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的人是最聪明的(以德报怨的人,急)

本文目录

  • 以德报怨的人,急
  • 以己之短看人长,以德报怨方为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以德报怨的人生智慧
  •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
  • 你知道“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的境界吗
  • 遇到以德报怨的人最好躲远点!
  • 以德报怨是个什么样的人
  • 以德报怨是品格的最高境界吗
  • 下等人恩将仇报,中等人恩怨分明,上等人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的人,急

在社会丛林中,要求别人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你,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时候是别人伤害了你,对你不起。反应的办法有两个。是忍上心头,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这是黑的办法,再一就是“以德报怨”,这是厚的办法。  所谓以德报怨。用大白话说,就是别人有对不起我,算计我的地方,我不生气,不与他计较,反而好好待他,甚至顺其心意,满足其愿望。作为一条合乎道德的行为原则,以德报怨本意是让人超越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与人为善,容人之过,宽宏大量地协调好人际关系。但从厚黑学的角度看,由于以德报怨所造的极为明显的回报效果,使得这个道德原则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很容易同时成为一种驾驭别人的谋略。因为人一般都有点自知之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心里多少是清楚的,所以在对不起他人的地方,难免有愧疚之意,心态本来就比较低,一旦得到了不曾想到的原谅,甚至对方主动让自己得遂所愿,这种由巨大反差所引发的感激之情,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这种恩典也不是语言所能报答的。  楚庄王的“绝缨大会”大概是经常被人引用的以德报怨实例。  楚庄王大宴群臣,突然蜡烛燃尽了,有人摸黑拉扯劝酒的王妃的衣袖,结果被王妃扯走了帽缨。楚王听了王妃的申诉后乘蜡烛尚未点燃,肇事者身分不明之时,命群臣全部摘去帽缨,投诸火中,保全了这位大臣。以后在楚国攻郑的战役中,有一员战将表现得十分突出,楚王询问之下,方才得知此人即是那个被王妃扯去帽缨者。楚庄王以德报怨,臣下以德报德,一直传为佳话。  历史上这类故事不胜枚举。孟尝君原谅了一个同其夫人私通的门客,并举荐和资助他去卫国担任要职,后来此人冒生命危险谏止了卫君攻打齐国的打算。汉光武帝诛杀了一个谋反者,收缴到群臣中与此人相勾搭的书信千封,不予追查而付之一炬,以使群臣放心。曹操战胜袁绍后也有过同样的举动。  尽管楚庄王、孟尝君等人的做法,很可能出于超出常人的心胸和气度,像汉光武帝就没有诛杀一起中兴汉室的功臣,这在开国皇帝中是不多见的。但以德报怨所带来的极好效果绝不可能逃过注重实利的中国人的眼睛。楚庄王的故事结尾,一定要把楚庄王的赢利情况交代清楚,就反映了这一点。在中国人看来,道义上的成就感如果再加上点实利方面的盈余,绝不是一件坏事。从这一点再往下推,那么仅仅只有实利的盈余,作为交易也值得一做了。  北宋时守边大将钟世衡能征惯战,足智多谋。当时胡人中有一个部落最强大,其首领叫苏慕恩。一天,钟世衡请苏慕恩来饮酒,还让一个长得很美的侍妾在一旁劝酒。席间钟世衡有事进了里屋,苏慕恩酒入情怀,乘机调戏侍妾。钟世衡出其不意,突然转身出来,“活捉”了苏慕恩。苏慕恩十分惭愧,请他原谅,钟世衡却笑着说:“你要她?那就送给你了。”从此,凡胡人部落中有怀二心的,钟世衡都让苏慕恩去讨伐,每次都大胜而归。  至于钟世衡这种做法是不是合乎道德的,这里丢开不管。他能撇开个人的面子,牺牲自己的爱妾成就一件大事的精神却是颇得“厚”的神韵的。 楚庄王(?~前591)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芈姓,名旅。又称熊侣。在位期间(前613~前591)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暴乱,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陈兵问鼎于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着又破陈围郑。晋出兵救郑时,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晋军败绩。此后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遂称霸中原。 孟尝君 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后来成侯与田忌争着得到齐王的宠信而嫌隙很深,结果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很害怕,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宣王立为国君,宣王知道是成侯陷害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威王十六年(前341),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战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宣王七年(前336),田婴奉命出使韩国和魏国,经过他的一番活动使韩国、魏国归服于齐国。田婴陪着韩昭侯、魏惠王在东阿南会见齐宣王,三国结盟缔约后便离开了。第二年,宣王又与梁惠王在甄地盟会。这一年,梁惠王去世。宣王九年(前334),田婴任齐国宰相。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盟会互相尊称为王。楚威王 得知这件事,对田婴很恼火,认为是他一手策划的。第二年,楚国进攻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军队,便派人追捕田婴。田婴派张丑去劝说楚威王,楚威王才算罢休。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宣王去世,愍王立为国君。愍王即位三年,赐封田婴于薛邑。

以己之短看人长,以德报怨方为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对待对不起自己的人,不埋怨,不记仇,反而施与恩惠,这才是智者,这才是世间最聪明的人。

以德报怨的人生智慧

以德报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生的一种很高境界,以德报怨是一种大度,属于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那一种,以德报怨是一种境界,它意味我们有可能战胜自己的弱点,以德报怨是一种精神,他要我们超越自己的偏见,以德报怨是一种气概,属于豪气干云敢于傲视天下的那种;以德报怨是一种态度,它培育我们的博大胸怀;以德报怨是一种理想,它召唤我们走向崇高。

《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条教义:当有人打你右脸时你应该把左脸也伸过去让他打。这话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真正信仰耶稣的基督教徒们却将其奉为圭皋。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是一个基督教盛行的国度,所以无论是莎士比亚本人,还是当时的人们都对基督教的教义十分推崇。当安东尼奥(《威尼斯商人》)面临着从自己身上割下一磅肉,以偿还夏洛克债务的命运时,他放弃了旧约中“以牙还牙”的逻辑,而遵循了新约中“以德报怨”的教诲。安东尼奥在决定从自己身上割下一磅肉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普通人到高尚者的升华。
以怨报怨,以牙还牙,以毒攻毒,虽然可以解一时之气,却难以平息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结果总是导致仇人增多友人减少。聪明人采取以德报怨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消除对方的仇恨情绪,使其反省自己的行为;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在行为上处于有利地位,使舆论和观众都支持自己。
大凡为人者,施人以物,人思以财还;施人以财,人思以情还;施人以情,人思以恩还;施人以恩,人思以命还。人施我以怨,我以德还而非恶还,就断了怨怨相报的后!所以说,以怨报怨怨难了,以德报怨怨易消。

恩恩怨怨何时了?如果一味想着报复对方,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反之,如果以德报怨,就能使对方成为朋友,成为可以依靠的一座靠山。
以德报怨,可谓是交友之中的重要一环。能以德报怨者,应该是心修到一定境界、识修到一定境界的脱俗者,是贤人,是圣人。
以德报怨,是解决仇怨纷争的有效招法。别人对我以恶,我对别人以善,其恶也就无从为恶。
个人交友,在通常的情况下,以德报怨一次,就会得到一个朋友,以德报怨十次,就会得到十个朋友。对于个人来说,以德报怨的具体显现,可以简化到一个手势,乃至一个微笑。我想,朋友们不妨试试这个“以德报怨”的“处世哲学”。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这样的心态对待人和事,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而且自己也定会永远被友爱所包围。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对自己恶劣的人,对那些待你好的人们又该用什么回报呢?矫正那些对你恶劣的人的态度,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让事情回归常理的范围(即可),那对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报他们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白话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宪问篇共计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你知道“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的境界吗

“以怨报德”是指以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德,简单来说就是忘恩负义。而“以直报怨” 指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自己也会用相对公平的方式去对待那个人,也就是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意思。

“以怨报德”这种这种态度无疑是让我们很反感,别人明明有恩于他,但是他却用伤害的方式去“报答”恩人,也是恩将仇报。《农夫与蛇》中,农夫因心地善良,在雪地里看见一条毒蛇奄奄一息,为了救它,就用体温来温暖毒蛇。毒蛇醒了,不但不感动,而且还把农夫咬死。“以德报怨”指的就是像那条毒蛇一样的人,别人有恩于他,他不但不感恩,而且还要加害于恩人。

而“以直报怨”也确实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它虽然不像以德报怨那样圣人,但是确实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做法。毕竟别人伤害了你,一般人不可能直接一语带过,以正直公平来对待对方,也没有什么让人可言语的地方。

在《亮剑》中的李云龙就是一个“以直报怨”的人。在一个情节中,一群土匪想要投诚八路军,而最后的二当家正好遇到和尚,想抢劫和尚干最后一票,最后打死了和尚。李云龙知道了消息,当然是怒不可遏,不可能因为他们投诚就把恩怨带过,当时就带着兄弟上门讨债,把杀死和尚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是当时李云龙的台词,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台词。

“以直报怨”也就是人们心中的一座天平,衡量着人们心中的怨恨。世间上的人都是普通人,自然做不到和圣人一样以德报怨,所以以直报怨就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以怨报德也是让人很反感,毕竟别人有恩于你,你还要去加害于别人,无疑让人恶心和耻笑。

遇到以德报怨的人最好躲远点!

他们很危险!

以德报怨,按照常态理解:肚量大有格局、看得开有智慧。不过我告诉你,遇到这种人最好躲远点。按照唯物辩证法理解:如果他能以德报怨,就能恩将仇报。

他们为什么以德报怨?中国人好面子,没能力抗争就保颜面。因此,把失败归到智慧和格局上,整出一个和谐局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也有精神胜利的因素在里面,就是找个辙让自己看开。

他们为什么恩将仇报?往大了说是恩怨不清,以德报怨就是。如果往细说:

恩将仇报的时间很重要,大都发生在恩人走背字的时候。普通人走背字就容易落井下石,恩人走背字正是报恩者翻身的好时候。因此,当你走背字的时候,最该提防的不是别人而是把你尊为恩人的人,他最能而且首先能置你于死地。还拿你为例说明,假如你一生中平添一个恩人,你这辈子会是什么感觉?报恩这事老得压着你,有压就有反压,一旦他垮塌的时候就是你反压的时候。

以德报怨是因为人压他,他不得已;恩将仇报也是人压他,但是恩人走背了,他要翻身了。

因此,如果你看到这个人正在以德报怨可不是什么好事,他正在寻找被他压的人,躲远点。如果你不小心帮了他,更得躲远点。

知道开国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吗?其实和恩将仇报大同小异。

大秦潼关
注:本文配图选自百度图片儿。若图片作者主张版权请与本人联系。

以德报怨是个什么样的人

以德报怨,意思是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能够做到以德报怨的人,往往是一个胸襟宽广、襟怀坦荡、宽容仁爱、以善待人、无私大肚的人,是一个纯粹善良、毫无私心的人,是一个值得深交、永远铭记的人。

以德报怨是品格的最高境界吗

人应以德报怨是很正确的。这可说是人生最高境界,但好多人不去这么理解和做,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的!有德者能感动一切、也可从侧面是对怨的一种很善意的回应、和回报。

下等人恩将仇报,中等人恩怨分明,上等人以德报怨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做人有数,做事有度。

你有怎样的德行,决定着你有怎样的未来前途。

人分三等:上智、中人、下愚。

在这个众生皆平等的时代里,出生地位,金钱权利不再是划分等级的标准,不过人真的可以分为三六九等,依据的便是一个人的德行。

01

上智者以德报怨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人生就像未刮开的彩票,有失望,但也一定会充满未知和惊喜。一辈子要是能遇见几个这样以德报怨之人,那真的会像中彩票一样幸运。

大智若愚,拥有大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显山露水的,拥有这样品行的人总是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做事也会事半功倍。

说到智慧,当属诸葛孔明。他不仅是在军事,政治,外交,文学,天文等方面的出众,更体现在德行品质方面。

在三国鼎立时期,孟获的叛乱严重危害了蜀国的稳定,但诸葛亮在讨伐南中时,却一次次的放走对手孟获。最后,桀骜不驯的孟获心悦诚服,从此效忠蜀汉,听命于诸葛亮的调遣,成为蜀国巩固后方的基石。

能够以德报怨的人,并非身处高位,却值得让人仰望,这不单单是品行的问题,更是格局问题,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由格局限制着。

02

中人者恩怨分明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这是出自《诗经》的一句经典,就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做不到以德报怨,但一定要做到礼尚往来,恩怨分明。

别人的善意,学会相应的回报,别人的针锋相对,也无需委曲求全。只要学会明辨是非,问心无愧便可。

中人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写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期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老舍也在《四世同堂》里说过:“大丈夫应当恩怨分明。”

恩怨分明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但一定不是坏人,起码是对得起自己内心的人。和这类人相处,只要你不贪图小便宜,你也一定不会吃亏。

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做不到上智者的大智慧,但是中人的小智慧还是可以领悟的。毕竟在这个冰冷的世界,谁都需要将心比心。

03

下愚者恩将仇报

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这些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仅仅是寓言,更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

总有人为了一时利益,忘却了良心,耍一时的聪明,遭一世的报应。恩将仇报的人,为了自己想要的,往往因小失大,失去人们的信任,自认为是聪明的,其实是最最愚笨的行为。

东汉末年,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的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可最后结局令人唏嘘。

吕布原为丁原部将,是丁原的义子,后被人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

吕布虽然骁勇善战,号称“飞将”,以勇武为人所记,但因目光短浅,势力多变为人所不喜。

在吕布被缢杀之前,曾有这么一段,吕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曾要求松绑,曹操笑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

吕布又说:“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领骑兵,曹公率领步兵,可以统一天下了。”曹操颇为心动,但刘备在一旁说:“明公您看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

吕布死前说:“大耳儿刘备最不能相信!”最终吕布被缢杀,然后枭首。

恩将仇报的人,是生活中最恐怖的人,人心可以黑暗到什么地步,谁也不知道。害人终害己,不管有怎样的念头,还是想劝一句,福祸相依,请日行一善。

如果没有以德报怨的格局,请做到恩怨分明。不愧己心,但千万别是恩将仇报。

因果轮回,有因必有果,害人终害己,做个善良的人,简单的活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