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武陵春》表达了什么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

本文目录

  • 《武陵春》表达了什么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
  •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翻译
  • 李清照《武陵春》的诗意
  • 《武陵春·李清照》原文与赏析
  • 《武陵春》原文及赏析
  • 李清照《武陵春》解析:

《武陵春》表达了什么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

《武陵春》是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唯美忧伤的笔触写尽诗人内心的悲伤与忧愁,而这份忧愁来自于诗人内心对家国处于水深火热境地的无限担忧,以及与丈夫阴阳两隔所受的煎熬。亲人离去加上连绵战火,片刻不得安宁的作者身心俱疲,因此便在暮春时节借凄凉景色写尽内心的悲伤,表达郁结于心的苦闷与深深的忧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简单一句话描绘出了一幅暮春风雨过后百花凋零,泥土芬芳的景象,用词简洁凝练的同时富有韵味,一位内心愁苦倦于梳妆的闺中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其中已经令人产生无限感思。诗人的形象与表达的情感也在暮春景色的衬托下更加鲜明而强烈。而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更是写出了景物依旧故人离去的无奈与忧伤。

 

这首词不似其他写闺中怨女对丈夫的思念,李清照的《武陵春》境界更加广阔,不是一味写儿女私情,她心中更有对家国的担忧,心怀天下、腹有诗书的李清照不仅有女性的细腻柔和,也有男儿的广阔胸怀。这首词情感的跌宕起伏是男性诗人无法写出的女儿家特有的情绪,正因为此,这首词才会在诗词界始终受到后人的称赞与学习。

 

《武陵春》层层深入,由景及人再到情,这是经历丈夫离世、家财散尽,于战火连绵中颠沛流离的作者的内心宣泄。再见暮春,景色依旧,故人却与世隔绝,曾经岁月再难重现,想说点什么还未张口,眼泪却先一步流满脸庞,这种哀愁语言表达出来的或许也只是万分之一。深沉的、强烈的情感便化作了一篇千古传颂的《武陵春》。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翻译

《武陵春》原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翻译

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日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武陵春》注释

1.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

2.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此暗指丈夫已死。

3.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华,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

4.拟:打算。

5.舴艋舟: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船。

《武陵春》赏析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李清照《武陵春》的诗意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武陵春·李清照》原文与赏析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十月,金与伪齐合兵南犯,李清照自杭州避乱金华。这首词是她到金华的次年春天所作。它是词人晚年生活的总括,其中有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也有亡国之痛。词意极为劲直凄苦。

“风住尘香花已尽”,花落春尽,一片凄清。“风住尘香”四字,令人有历经浩劫之感。几番风雨,落花满地,则狂风摧花之烈、落花之多,虽不言而自明。春光已被一扫而空,这卷地而尽的春日惨象,极易触动人们的愁怀。“日晚倦梳头”,梳头本晨起之事,日晚尚未梳头,正见其意兴阑珊,百无聊赖,心头有着沉重的悲哀。出语虽极平淡,但哀感深重。

“风住尘香花已尽”,只是引起人的愁苦的外在因素,而“物是人非事事休”,才是作者愁苦的真正缘由。靖康之难,金兵南下,丈夫亡故,青州的老家早被付之一炬,珍藏的文物也大半散失了。少女时代的悠闲烂漫的生活, *** 时代的夫妻恩爱、家庭幸福,一去不复返了。“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词人目睹旧物,悲从中来。而这一切悲苦,皆由“物是人非”引发。而这种“物是人非”又不是个别的、偶然的、暂时的,而是一种广泛的、剧烈的、带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事事休”这一概括性的结语,虽是极平常话,却是词人含着血泪的徒唤奈何的哀叹,是她半生飘泊、愁苦无依生活的真实写照。抚今思昔,愁绪纷起,千言万语,真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正想要说,眼泪已是簌簌直流了。

清人毛先舒曾说: “词贵开拓,不欲沾滞。忽悲忽喜,乍近乍远,所为妙耳。”(《诗辨坻》)女词人李清照确有这样的本领,往往能在写到极凄苦处,忽而把笔宕开。上片已经写到愁深似海了,下片一开头却又宕开一笔,从远处写来,并下了“闻说”、“也拟”等虚字。“双溪”,水名,在今金华城南; “舴艋舟”,是一种小船。李清照本是“倜傥有丈夫气”的女子,年轻时也极喜玩耍嬉戏。现在心情凄楚,极需借游览以排遣,双溪春光好,是一个游览的好去处,因此自然产生了泛舟双溪的想法。但是,词人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泛舟一游岂能消解得了这深重的愁思?所以结果还是坐在屋里发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本无迹无象,难以捉摸,现在却说载不动,则愁重可知。这真是构思新颖,别开生面。李煜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愁,无穷无尽,形象而流动。李清照写愁,形容其重,船载不起,也形象而具体,无形的变成有形的了。《西厢记·长亭送别》崔莺莺末尾唱: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正是从此词中化出。王士祯有云: “‘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正可互观。‘八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花草蒙拾》)李清照的表达,文思新颖,恰到好处。

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欤!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

易安《武陵春》后半阕云: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凄婉,又劲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此盖感愤时事之作。(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

《武陵春》原文及赏析

导语:这首《武陵春》为作者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之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唱三叹,语言优美,所描写的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武陵春》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武陵春》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翻译

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日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武陵春》注释

1.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

2.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此暗指丈夫已死。

3.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华,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

4.拟:打算。

5.舴艋舟: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船。

《武陵春》赏析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李清照《武陵春》解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暗示了作者对故国故人的忧思。

“载不动许多愁”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

全诗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如下: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作品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